三通路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的术后护理
2020-12-20朴松龙张红超
陈 霞,李 悦,何 洁,朴松龙,张红超
现代外科已进入微创、精准和追求完美的时代。然而,针对主动脉病变,传统开放手术技术复杂、创伤巨大,而且对于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还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和体外循环的支持,围手术期相关死亡率和中风率可达13.8%~22.0%和1.4%~13.0%[1-2]。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失去治疗机会。随着腔内修复术的发展,如何应用完全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病变、重建主动脉已成为血管外科发展中最热门的话题。
传统腔内修复术需要单条通路或双通路对支架进行导入,然而,对于复杂性主动脉病变,如弓部病变,内脏动脉区病变,及髂动脉区域病变,则需要特殊的腔内技术或者使用特殊的支架对病变区域进行修复,这就需要同时开通多条血管导入通路进行腔内操作。对于复杂性主动脉病变,所涉及到的腔内技术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自2017年2月—2019年4月对11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成功实施了腔内支架治疗,现将术后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例患者中,9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40~71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经CTA检查明确诊断,经术前评估后行全麻DSA下腔内治疗术。其中,复杂瘤体腹主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闭塞1例,主动脉瘤和(或)夹层6例;腹主动脉瘤瘤体成角或者扭曲3例,腹主动脉瘤因短瘤颈使用烟囱技术1例,腹主动脉闭塞双向开通1例,主动脉瘤和/或夹层原位开窗2例,主动脉瘤和/或夹层分支支架技术4例。
1.2 方法 入路选择最常用双侧股动脉通路及左侧肱动脉通路。右侧髂股动脉通路需要切开血管,导入主体支架传送系统;左侧股动脉通路穿刺导入黄金标记导管和造影导管,左侧肱动脉入路作为左侧锁骨下动脉分支释放的辅助入路,常常与右侧股动脉用导管或导丝对穿建立张力支撑轨道。此外,右侧肱动脉、颈动脉、双侧桡动脉也可以作为引导或者造影入路。
2 结果
1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CT复查支架无移位、内漏、血肿及血栓形成,没有严重手术切口和穿刺点未见并发症,术后5~7 d出院,平均住院5.6 d。
3 讨论
3.1 术后护理
3.1.1 监测血压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血压控制是首要问题[3],要做到实时监测,并测量四肢血压,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降压最好应用静脉扩血管药物,本组经验是首选乌拉地尔,因为长时间静脉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类药物易出现精神症状,同时兼顾降压与升压的矛盾,理想的收缩压应维持在120~140 mmHg。
3.1.2 心率管理 心率维持在60~75次/min为宜,心率快可口服美托洛尔,必要时艾司洛尔静脉给药减轻心肌收缩力,降低左室射血速率。
3.1.3 肢体血供的观察 术后每4 h触摸四肢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搏动,记录搏动能否触及、搏动强弱和双侧搏动是否对称,判断真腔是否通畅,以及有无反流或者血栓形成。记录肢体感觉、皮肤颜色和温度。
3.2 不同入路护理、入路穿刺方法观察要点 ①右侧股动脉切口护理。右侧股动脉需要切开血管,长度约5~6 cm,术后经外科缝合止血,其特点是创伤大,易出现疼痛、淋巴管漏或切口感染。合适的体位可以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将床头抬高30°,床尾抬高15°,可以避免手术切口过度牵拉,从而减轻疼痛,对于疼痛难忍者,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如瑞芬太尼。由于术中应用肝素和术后抗凝,护士应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出血、血肿形成,指导患者咳嗽或排便时用手按压伤口处,以防切口裂开,保持切口处敷料清洁干燥,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伤口有无红肿和异常分泌物,以防感染。术中股动脉做切口时需要暂时阻断动脉,因而存在动脉损伤、闭塞及血栓形成的危险[4],因此严密观察切开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经常触摸双侧足动脉搏动和皮肤温度,观察皮肤颜色,检查肌力变化,多注意患者肢体感觉和运动。②左侧股动脉经皮穿刺护理。经皮股动脉穿刺对动脉血管壁损伤较大,易发生出血和血肿[5]。术后穿刺点加盖6~8层纱布,实际交叉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1 kg沙袋压迫2 h,并严格制动,观察敷料有无渗血,穿刺点周围有无血肿和瘀斑。2 h后可床上做足部背屈运动,保证腓肠肌的活动,下肢制动12 h,不做屈髋动作,每4 h护士协助患者轴样整体翻身。患者大便和咳嗽时,嘱其用手按压穿刺点处,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腹压增高引起出血。本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2h出现瘀斑,局部皮肤青紫色、触痛,术后3 d热敷,5 d完全吸收,其余均无出血和血栓形成。③左侧肱动脉经皮穿刺护理。肱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配合,常常用于近远端双向贯通或者开窗,肱动脉穿刺可造成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正中神经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手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6],因此压迫包扎止血位置确切、松紧度适宜以及适当制动尤为关键。包扎方法:用一块小方纱卷成正方形纱块压在穿刺点上方0.5~1.5 cm处,覆盖2~3块方纱加细绷带卷,弹力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同时用长板轻轻固定肘关节,避免无意识屈曲,合适的包扎力度以摸到正常桡动脉搏动为宜,且手部无发麻。护士要观察穿刺部位及敷料包扎情况,注意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桡动脉搏动情况,术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以防加压过大造成动脉血栓形成。6 h内分3次适当减压,穿刺上肢保持伸直位8 h[7],间断嘱患者做前臂旋前、屈腕、屈指、屈拇及拇指外展活动,对于意识不清或者躁动患者可以加用约束带。
3.3 选择三通路同步进行腔内治疗的护理要点 本组病例由于病变和术式复杂,手术入路均同时选择了3个通路,护士要兼顾各个穿刺点的观察要点,除了出血、血栓、假性动脉瘤和穿刺点感染外,同时要注重心理护理。以下要点应该高度重视:因活动严重受限,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每2~4 h协助患者轴样整体翻身;由于患者经历全麻,多数手术时间长,患者易出现意识不清或者躁动不安,术后配合差,所以护士应与患者多沟通,训练其掌握相关技能,消除焦躁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应用约束带或者药物镇静;患者病情复杂血压稳定,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护士需要严密观察血压动态变化;复杂病例发生截瘫、脏器缺血、出血的风险高,要注意观察患者神经定位体征、下肢感知、尿量、餐后腹痛、意识瞳孔等,时刻关注患者神志面色的变化,有无恶心呕吐和腰腹痛,重视患者主诉。
三通路同步应用大大增加了护理的难度,而随着介入的发展,此类病患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护士不但具备广泛、丰富的相关业务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超前的预见能力,因此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杂交手术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的进展,选择多条血管导入通路作为治疗手段日益增多,并大大降低了复杂主动脉病变的病死率。笔者制定了护理路径表格和急救护理程序,并熟练掌握疾病知识,警惕和预见并发症的发生。多通路同时穿刺患者,出血和血栓的矛盾尤为突出,护理人员应密切的床旁观察和监护,同时注重心理护理,提高患者依从性,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