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微生态失衡角度阐释“无湿不成痹”理论
——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

2020-12-20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痹证舌苔菌群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痹证”“历节病”范畴。痹证与“湿”关系密切,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提出“湿痹”的概念,后有上海市名中医史济柱明确提出“无湿不成痹,湿去痹自通”这一学术观点[1]。湿邪与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近几年诸多研究发现微生态失衡不仅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也可能是本病的触发因素之一[2-3]。本文将以RA为例,从微生态失衡角度阐释“无湿不成痹”理论,试用微生态学观点解释“湿”与痹证的关系,阐明其在痹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无湿不成痹”理论阐述

秦汉时期,“无湿不成痹”理论萌芽。先秦荀况[4]《荀子·解蔽》曰:“伤于湿而痹。”汉朝许慎[5]《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6]而后有医家从天人合一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因湿致痹的病机和特点。南宋陈言[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湿者,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明代朱橚[8]《普济方》曰:“湿伤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至近现代,诸多中医医家明确提出“无湿不成痹”理论[1,9-10]。

湿为有形之邪,外湿常与风邪、热邪或寒邪合病;内湿则常与痰浊、血瘀、热毒合病,虽致病因素众多,湿邪为痹证诸病因之首[11]。《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12]元代朱震亨[13]《脉因证治》:“湿本重滞,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三邪之中,湿邪尤为关键。风邪易祛,寒邪易散,然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顽缠难解,若无湿邪,难以“合而为痹”,故可曰“无湿不成痹”也[14]。

痹证诸多特点均与“湿”有关。湿胜则肿,湿性重浊,在本病表现为关节肿胀、沉重;湿性趋下沉伏,故脉沉细或沉弱;湿性胶着黏滞,本病起病缓慢隐袭、迁延不愈、顽缠难解。湿邪在痹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病程始终。湿阻中焦,气血生化无源,则卫外不固,腠理空疏,遇风寒湿邪杂至则同气相求,合而为痹。湿为阴邪,湿性黏滞,易停留于经络肌肉关节之中,起病之初见肢体关节肿胀,晨僵麻木,舌苔多腻;久则湿邪胶着成痰,气血停滞而成瘀,痰瘀互结,甚至酿成湿毒。湿痰瘀凝滞关节,则见关节肿痛变形,肢体畸形废用;聚于皮下则见肢体困重,或兼见痰核。“湿”贯穿痹证发生发展始终,故曰“无湿不成痹”。

2 湿邪致病特性与微生态失衡相关

人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多样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生理状态下,它能为不同菌群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提供物质、能量、信息等多条流通途径。微生态与机体形成了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统一,即微生态的动态平衡,平衡被打破则可能致病,疾病又可进一步导致机体微生态的变化。适宜的湿度是微生物繁殖、传播、流行的必要条件,早有中医学者提出湿邪并非单指水湿,其本质包括需要一定湿度而生长繁殖的细菌[15]。

微生态失衡可影响人体局部正邪平衡、气血的运行、水谷精微的产生与消耗等,其病程缠绵不愈,发病形式多变,与湿邪致病特点多有相同之处。湿邪致病有黏滞不爽、趋下、病程缠绵之特点。湿阻中焦可致人舌苔厚腻、胃脘胀滞、大便溏滞不爽;湿趋于下可使人大便溏泻秽浊,或小便淋涩,或妇女带下湿浊;湿留于肌表可发湿疹等。此诸多表现皆与人体的微生态有密切关联,诸症状也与微生态失衡之表现具有相似性。现代研究通过分析湿证生物肠道微生态的变化[16]、中药治疗湿证前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17],发现湿邪可破坏正常肠道微生态而使致病菌和共生菌的比例失调,致使湿证患者出现排便粘滞不爽、溏泄的症状。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研究发现长夏时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空肠、回肠中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IL-10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是高湿环境使条件致病菌繁殖、机体免疫功能被激发所致的[18]。厚、滑、腻是湿证患者的主要舌苔,这类患者普遍存在舌部微生态异常,与正常人群相比,其舌苔菌群种类、数量显著增多,且与舌苔的厚腻程度相关[19]。亦有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被应用于湿热动物模型的构建,有助于阐释中医湿证的生物学基础[20]。

3 微生态失衡是“无湿不成痹”的内在病理实质之一

口腔微生态失衡是“无湿不成痹”的内在病理实质之一。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龋齿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导致RA的发生[21]。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处于RA活动期患者的牙周病发病率显著增加,且牙周病患者的RA发病率高于未患牙周病的人群[22]。位于口腔牙周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可能是RA自身免疫触发的感染因子。已有实验证实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导致的口腔微生态失衡可诱导RA发生[23]。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将α烯醇酶、纤维蛋白原瓜氨酸化,促进抗环胍氨酸肽抗体(antibodies to 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gens,ACPA)的产生[24]。伴放线放线杆菌通过分泌白细胞毒素A并在中性粒细胞膜中形成孔隙,导致中性粒细胞过度瓜氨酸化,这导致牙龈中瓜氨酸化自身抗原的释放[25],亦可促使ACPA的生成。ACPA为RA最重要自身抗体之一,可介导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诱导RA发生,促使RA的滑膜炎症与经典症状的产生。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等致病微生物作为一种湿毒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诱导RA的发生,并在RA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湿受邪,脾病生焉。”脾恶湿,湿伤脾,湿邪困脾,脾阳不振,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三焦气机不畅。湿邪致病与中焦脾脏密切相关,而中焦脾脏之功能与肠道微生态息息相关,肠道微生态失衡是湿邪困脾的重要病理机制。肠道微生态极其复杂,与宿主的健康或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肠道微生态除维护宿主的生理功能、维持免疫自稳外还能影响肠道以外的部位。脾虚、湿浊等因素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作为湿邪困脾的具体客观指标之一[26]。脾虚湿困贯穿RA疾病的始终,是RA的重要致病因素及机制。肠道微生态失衡亦是湿邪在RA发病过程中的内在机制。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粘膜免疫反应,刺激T、B细胞,是炎症性关节炎发展的关键[27]。RA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现象[3],其失衡程度与炎症指标及疾病活动度相关,且与口腔菌群具有一致性,治疗后肠道微生态失衡得到改善[3,28]。与口腔菌群类似,肠道微生态失衡所致的湿毒困脾可能是诱发RA的病理实质之一。

4 类风湿关节炎的湿证表现与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

湿邪侵袭机体可表现为口腔、肠道微生态失衡。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物质难以消化吸收,则见食少纳呆、大便溏结不调等;脾在窍为口,脾虚湿盛患者多有口味异常,如口淡、口甜、口腻等,舌苔也多以厚、腻、滑苔为主。口腔微生态失衡是RA的湿证表现之一,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相关。吕军影[29]研究发现风湿热郁型RA患者的舌苔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与炎症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呈正相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减少,菌群结构丰富度降低[30]。湿邪侵袭机体可使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调,破坏肠道生物屏障功能,降低生物拮抗作用和免疫抗病能力,使致病菌更易侵袭与定植,引起或加重腹泻,腹泻后又更进一步加重了菌群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致病有涩滞、秽浊之特点。湿邪下注,可致小便淋涩、妇人带下秽浊等。泌尿道、生殖道微生态失衡是湿邪在RA发展过程中的常见表现。有研究发现RA伴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为30.7%,远高于普通人群,且处暑节气的发病率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占患者总数的10.8%[31]。处暑对应五行理论中的长夏,脾主长夏,脾虚湿盛,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湿邪内生,阻滞气机,致膀胱气化不利,易发泌尿系统疾病。此外,处暑时节天气炎热多雨,湿热夹暑,病原菌更易繁殖,也易导致泌尿道微生态失衡。RA患者中尿路感染高发也可能与疾病导致的全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阴道与尿道pH值发生改变,尿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感染发生几率增高。湿邪下注,女性RA患者的阴道湿度增高,易导致生殖道微生态失衡,如支原体感染[32]、假丝酵母菌感染[33]等,可保护宿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乳酸杆菌明显减少[34]。RA合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易复发[35]。

5 结语

“无湿不成痹”,湿邪贯穿RA疾病过程始终,是痹证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痹证患者也多有关节肿胀、舌苔厚腻等湿证表现。湿邪与机体的微生态息息相关,微生态失衡导致机体局部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反之,湿邪侵袭机体亦能导致微生态失衡。此外,微生态失衡是湿邪致痹的内在病理实质之一,尤其是口腔微生态失衡可导致RA的发生。从微生态角度可以加深对“湿”与RA本质的理解,为RA的治疗带来更广阔的思路。

猜你喜欢

痹证舌苔菌群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