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推动作用研究
2020-12-20张汀
张汀
(山东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决策,从而使体育强国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和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推动下,伴随着共和国自立、自信、自强的铿锵脚步,昂首走过了七十余年。充分认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国竞技体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产生
1.1 中国竞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竞技运动是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产物。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体育以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和理想,形成了东方体育的特殊魅力。据颜绍泸考证,在我国史前文化遗址中,曾发掘出大量石簇以及陶球、陀螺等器件,这应是人类早期进行射箭和游戏活动的起点。[3]进入文明时代后,棋牌和球类运动、射箭、击剑、角力、龙舟、游泳、冰嬉、跑、跳、投掷、武术等运动逐渐产生、流行并走向成熟。中国的竞技体育与西方有明显不同,前者展示的是智慧、技巧和优雅,追求以德为本、重德尚礼、养性修身、任智不任力的儒家思想境界;后者则追求个性的张扬,速度、力量的比拼和人体美的展示。东方体育本应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不幸的是,由于旧中国民贫国弱,不仅使中华体育文化失去了传播能力,且在西方列强及其体育文化破门而入之后,被逐渐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因认识到自己落后,主动将更有利于健身强体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引进了军校和新式学堂。融娱乐、竞争、公平和规则于一体的现代竞技体育一经传入中国,便引起了年轻人的兴趣,对传统体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旧中国民族体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现代竞技体育的繁荣。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专业人才匮乏,体育场馆凋敝,中国没有产生过一名世界冠军。[4]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迎来了大发展。中国现代竞技体育在经历了1949—1978年的奠基阶段和1979—2019年的赶超阶段后,开始进入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尤为可喜的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也随着国家的振兴而重获生机,不仅深受国人喜爱,有些项目如武术、围棋、龙舟竞渡等也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在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忽视竞技体育所激发出的民族精神、国家认同感及其在增强国家凝聚力上的作用;竞技体育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对国家的贡献日益突出;竞技体育秉持的公平竞争、顽强拼搏、严格执法和英雄精神,对促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热爱体育、强身健体已成为时代风尚。
1.2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
革命英雄主义孕育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成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经受了八一和秋收起义、井冈烽火、万里长征等的洗礼,铸成于革命圣地延安。1944年,朱德同志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概括:“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5]伟大时代造就伟大精神,时代的演进中,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信念坚定,爱党爱国。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者来说,坚定信念的具体体现就是爱党爱国,爱党与爱国是融为一体的,这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本质要求。
二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是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的第一美德,是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神圣使命激励下产生的勇于担当、艰苦奋斗、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英雄行为。
三是团结奋斗,勇于奉献。团结奋斗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奋斗,这是成就英雄事业的基础。勇于奉献的起点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贞,奉献精神是孕育英雄、造就英雄的道德基础,也是人民英雄的共同特征。
四是开拓创新,冲锋在前。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带头冲锋陷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是人民英雄的特质,也是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2 革命英雄主义对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推动作用
2.1 注入“英雄基因”,实现快速启动
新中国竞技体育是从近乎“零基础”的基点上起步的。从新中国成立不到一个月的百业待兴之际,党和国家立即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部署这项工作即可看出,国家对发展体育运动的意愿是何等迫切。但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振兴拥有5亿多人口的新中国体育事业谈何容易。为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其中最为有效的举措是为体育战线注入“英雄基因”。
2.1.1 调兵遣将,抽调军队干部承担攻坚任务。
据时任国家体委秘书长荣高棠回忆,国家体委组建之初,人事部核定的体委干部编制是212人,其中近200人是从军队中抽调的。[6]104为确保攻坚任务完成,毛泽东同志亲自“点将”,任命贺龙元帅担任国家体委主任,李达上将等任副主任。贺龙同志到任后,高度重视干部问题,在第一次全国体工会上提出,建立健全各级体委,必须首先解决干部问题,要从各部队抽调干部作为骨干。这次会议之后,一大批军队干部转入了各级体育部门,有力推动了全国体育工作的开展。人民军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充满英雄气概,既能打硬仗,又能打恶仗,更能打胜仗。把军队中的大批领导骨干充实到体育战线,无异于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来打中国竞技体育的攻坚战,效果可想而知。
2.1.2 充分发挥军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尽管旧中国的竞技体育十分衰弱,但它在人民军队中却开展得如火如荼。据颜绍泸考证,人民军队自建军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体育工作,经常组织干部战士在战争间隙开展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经党中央批准,军委在1951年就率先成立了八一体工大队,之后又在总政治部、各大军区和各特种部队成立了专业体工队,运动员总数达三千多人。八一体工大队的设立,既为地方体工队的组建提供了经验,又为国家的各专业运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军地合作共建,自那时起就形成了优良传统。此外,军队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英雄精神,对地方体育工作者意志品质的提高,同样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1.3 学习解放军,锤炼中国竞技体育人的革命精神。
有关史料表明,自新中国竞技体育初创时起,全国体育系统就一直开展向解放军学习的活动。学习的内容,一是学习解放军带兵经验。为了带好管好年轻的竞技体育队伍,国家体委在各级体工队大力推行部队政工经验,设置专职政工干部,专抓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在各专业运动队全面推行了八一体工队的管理模式。二是在运动训练上学习解放军。为提高训练质量,国家体委要求各运动队要像解放军那样,在训练比赛中吃苦耐劳,拖不烂、打不垮,英勇顽强,奋不顾身。三是在作风上学习解放军。重点是破除娇骄二气,树立雷厉风行,敢打敢拼,能打硬仗、胜仗的钢铁作风。学习解放军活动在全国竞技体育系统开展得深入而又持久。至今,国家和省级专业运动队仍经常到部队参加军训。
“英雄基因”的注入,使新中国竞技体育虽起步很晚却成就显著。仅用了七年时间,我国运动员就打破了“冠军荒”,并连破世界纪录,令世人刮目相看。
2.2 激发英雄血性,洗雪民族耻辱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做了自己的主人,但“东亚病夫”的耻辱仍是国人心中的隐痛,为此,中国竞技体育人担当起了为国雪耻的使命。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物质投入、人才培养、经验积累,更需要认识的统一和精神动力的凝聚。就精神层面来看,当时,国家体委重点在激发英雄血性上狠下了功夫。
2.2.1 强化励志教育,不忘为国雪耻。
一支没有血性的军队,打不了胜仗,一个缺乏自尊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据老一代体育工作者回忆,建国初期,中国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时常受到赛事组织者或裁判的歧视甚至羞辱,中国体育人因此所受到的刺激是可以想象的。血性是民族的脊梁,英雄精神是血性的化身,勿忘国耻是进行励志教育最好的题材。为此,体委经常在运动队进行不忘国耻、为国争光的政治教育。贺龙元帅更是反复强调:“东亚病夫”的帽子一定要摘掉!我国体育健儿无不将国耻刻骨铭心,发愤图强,立志雪耻。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体坛健儿如吴传玉、陈镜开、郑凤荣、容国团和国家乒乓球队、登山队、羽毛球队的队员们就是凭着“为了祖国,要赢不要命”的志气和英雄精神奋勇拼搏,才让国旗、国歌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升起、奏响的。
2.2.2 评先树优,尊崇体育英雄。
在旧中国,从事体育这一行被视为不务正业,没有社会地位。直到建国初期,这种偏见依然存在,甚至影响到体育界的一些干部和青年学生。为此,各级体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各级干部和教练员、运动员充分认识新中国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破除封建陋习和偏见。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体委还广泛开展了评先树优和创建又红又专运动队的活动,以此调动大家献身体育事业,苦练过硬本领。[6]5为了壮大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队伍,国家体育部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在大胆启用国内各种体育人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吸引了一批批侨居海外的优秀体育青年回来报效祖国。这些海外赤子的回归,为新中国的竞技体育项目如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的奠基、起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59年9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首次隆重表彰了建国十年来为祖国赢得荣誉、建立功勋的40名运动员,并由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为他们颁发了国家体育运动奖章,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国家功臣、人民英雄。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据何立波回忆,当毛泽东主席在首届全运会上看到威武雄壮的团体操表演、数千名意气风发的运动员健步入场时,非常高兴,他兴奋地站起来说:“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7]
2.3 传承英雄精神,推动训练创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竞技体育在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项重大的体育训练理论成果:“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三从”,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一大”,就是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这一原则,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人民解放军的大练兵、大比武时期,是部队在军事训练中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产物。李德生将军曾经回忆说,当年郭兴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把兵练硬、练强、练精、练活,切实提高战斗力。[8]国家体委从体育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三大”的基础上增加了“大运动量训练”的内容,从而形成了这一训练原则。“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军事和体育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充分体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内涵。为了推行这一科学训练模式,国家体委专门召开训练工作会议进行部署,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坚决落实“三从一大”的要求,以适应在比赛场上实战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近60年时间里,这一科学训练原则,成了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新中国的各支竞技体育劲旅和每一位体坛英雄的成功,都受益于这一制胜之道。袁伟民在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和体育总局局长期间,始终高度重视践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1989年,他在备战第11届亚运会集训动员会上强调:“怎样才能高质量训练?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这是我国几十年体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9]国家举重队自建队以来,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频频打破世界纪录,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总结经验时说:“‘三从一大’是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是几十年来中国竞技体育不断进步的法宝。如果一个运动员、一支队伍要想超越别人,不坚持‘三从一大’原则是不可能成功的。”[10]120中国乒羽中心认为,国家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几十年的制胜原因之一,就是始终贯彻了“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2.4 弘扬英雄精神,造就时代先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竞技体育一如既往地站在时代前沿,它所实现的每一次突破都牵动着国人的心。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中国体育健儿所焕发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两大时代特色中。
2.4.1 团结拼搏精神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排球的技术和形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女排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传承是不变的,排球运动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11]这是对团结拼搏精神的最好诠释。
团结拼搏,是女排精神的精髓,是新中国竞技体育最宝贵的品质。中国体育健儿的团结拼搏精神是对党和军队优良作风的传承,体现了运动员、教练员为国争光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精神的结果。199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都要求切实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12]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在体育战线深入开展学习女排精神的活动,使团结拼搏成为大家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齐心协力向竞技体育更新更高的目标登攀。更重要的是,以团结拼搏为核心的女排精神超越了体育领域,升华为民族风貌的象征,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2.4.2 开拓创新精神
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史上,不断在技、战术上开拓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最强音。我国多支劲旅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体坛数十年,就是强在技、战术创新上。技、战术创新的基础是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项目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们不断创新的动力是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从有关资料来看,我国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的路径,一是认识到自己落后或为保持领先地位而主动求新求变,二是竞赛规则或技术标准的修改为创新提供了机遇,三是偶然的发明创造。国家乒乓球队是中国创新型体育团队的突出代表。曾长期担任国家乒羽中心主任的刘凤岩同志说,长期以来,我国乒乓球界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坚持走自己的路,创新了许多打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世界历次大赛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0]352截止到1990年,中国乒乓球队的技、战术创新,占了世界乒坛67年间技、战术创新总和的61%;中国排球的快攻技、战术创新占了1980年以前50年间创新总和的90.3%。[13]被称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称雄世界跳水界40年,靠的也是持续不断地开拓创新。
七十余年来,新中国竞技体育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融合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2018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上,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奥运冠军237个,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4]8
3 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竞技体育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1 建设竞技体育强国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新使命
国家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赋予了中国竞技体育在新时代强起来的新任务。完成新任务的使命光荣而又艰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阻碍。在国际上,美国惧怕中国崛起,公然与中国人民为敌,其对华态度越来越恶劣,手段越来越肆无忌惮,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日益强大同样不能接受,会更加明目张胆地打压,体育背后的各种较量将日趋激烈。就我国竞技体育自身状况而言,虽已取得巨大成就,可各竞技项目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三大球实现突破的任务非常艰巨;体能类项目发展质量的提升尚需长期努力;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亟待提升;我国现有的优势项目也已遇到严峻挑战。历史告诉我们,英雄精神总是和艰难险阻结伴,与神圣的使命同行。面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体育人更应坚定“四个自信”,一如既往地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难而上,发愤图强,坚定不移地把强国事业推向前进。
3.2 深化体育改革需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任务,大多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关。竞技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改革开放。推进竞技体育的改革开放,需要革命英雄主义为之提供精神动力。首先,应发扬大无畏精神,敢破敢立。在改革开放中破什么,立什么,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该改而又能改的坚决改,绝不含糊;对不能改的必须继续坚持,绝不动摇;对以反对“金牌至上”为由,否定运动员团结拼搏英雄行为的错误做法必须坚决抵制。其次,要以敢为天下先的先锋精神,激活改革的内驱动力,主动推进改革,大胆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改革开放的途径,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最后,要以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务求真见成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3.3 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硬任务
综合实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它由软、硬两种实力组成。硬实力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能力,软实力是无形的文化层面的能力。软实力虽然无形却往往坚不可摧。在赛场上,如果一支队伍硬实力不强,很难打赢比赛;反之,若其软实力很差,硬实力再强也没有多少战斗力,往往触之即溃甚至不打自倒。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英雄精神则是文化要素中的硬核。因此,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既是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要件,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偏重硬实力的加强,注重资金的投入、物质利益的激励和基础设施高档化等硬件建设,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运动队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这是为什么我国有的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搞了多年,钱花了很多,外籍大牌教练轮番上任,国际比赛成绩却总是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强化竞技体育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
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新时代,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利于坚定体育人的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自觉地爱党爱国、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有利于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遵纪守法、保持本色、拒腐防变,自觉为建设体育强国努力奋斗。对于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传承英雄精神尤为必要。青少年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明天,他们成长在物质文化相对丰裕的时代,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有较强的正义感和爱国心;另一方面,他们相对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意志品质和政治坚定性不足。教育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自觉传承、努力践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助于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开创体育强国的光辉未来。
总之,革命英雄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精神力量,具有穿越时空、催人奋进的恒久价值和魅力,应当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