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散瞳眼底照相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20王佩萍姚冬英
王佩萍,姚冬英
(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部,广东 珠海 519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创面修复外科,广东 珠海 519000)
眼底检查是眼科的一项常规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直接眼底镜检查,该种方式费时费力, 许多小瞳孔患者需散瞳后才能查到眼底,而散瞳易引起眼压升高及不适感,且检查者需要排队等候[1]。为此,我院引进免散瞳眼底照相设备,对2500例患者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应用反响良好,减轻了眼科医生的工作量,也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本次研究中,笔者特选取选择自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2500例(5000眼)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免散瞳眼底照相进行眼底筛查,旨在分析免散瞳眼底照相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2500例(5000眼)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免散瞳眼底照相进行眼底筛查。排除外眼疾患及儿童、角膜、晶体混浊无法进行眼底照相检查者。患者当中,男1412例,女1088例,最大年龄是77岁,最小年龄是45岁,平均年龄是(55.98±5.42)岁。
1.2 方法
选用canon公司生产的、型号为CR-2的免散瞳眼底相机进行检查,患者不需要做散瞳处理,待患者在黑暗环境中适应5min后,先对患者照1个眼睛,稍作休息之后,再照另外一只眼睛,每个眼睛分别照2张图片。
2 结 果
2500例体检(5000眼)中,眼底动脉硬化416例(16.64%);高度近视眼底改变123例(4.92%);黄斑病变109例(4.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6例(5.04%);眼底出血13例(0.52%);大视杯67例(2.68%);视网膜前膜76例(3.04%);有髓神经纤维45例(1.8%)。
3 讨 论
直接检眼镜检查具有操作简便、便携和成本低廉的特点,一直以来是眼科的常规检查设备。 但该项检查易受检查者经验的影响,对小瞳孔患者需散瞳查眼底,易造成眼压升高,且散瞳后存在视力模糊等不适反应,另外,检查结果只能采用描绘性或绘图式进行记录,重复性较差[2]。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是近些年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检查技术,能够在瞬间获取比较清晰的眼底照片,医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观察眼底照片,操作比较简单,对操作人员的水平要求不高,且不需要进行散瞳,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检查时间,提升筛查效果;没有强光照射以及生理的刺激,使患者的疼痛感及不适感明显减轻,患者易于接受[3-4]。除此之外,眼底照相能够客观记录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如果图像不清楚可以重照以减少技术误差,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眼科临床检查的常规设备[5]。
当前,脑血管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眼底动脉属于脑血管系统分支,是人体唯一能在体外观察到的小动脉,通过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程度可以探知脑血管和周围动脉硬化情况,二者确切相关,简而言之,眼底动脉硬化的程度是观察中风危险的重要窗口[6]。 视网膜微血管是人体惟一的、可以无损伤观测到的微血管,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视网膜血管硬化、出血和微血管瘤等改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评价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也是靶器官损伤的直接证据和医学鉴定的重要依据。因而通过眼底检查不仅能够发现影响视觉功能的眼底疾病,同时 由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在眼底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也是了解全身疾病的一条重要途径。检查相关疾病后,对于临床进一步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中,可先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手段检查出高危人群,之后再使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复查,进而提升疾病检出指数,以免影响病情[7]。本组研究的2500例体检(5000眼)中,眼底动脉硬化416例(16.64%);高度近视眼底改变1 2 3例(4.9 2%);黄斑病变109例(4.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6例(5.04%);眼底出血13例(0.52%);大视杯67例(2.68%);视网膜前膜76例(3.04%);有髓神经纤维45例(1.8%)。但是视神经萎缩在眼底照相检查中不容易反应,所以对于视力不良者,临床应将眼底照相结果需与直接检眼镜相结合,以此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操作比较便利,安全性较高,应用于体检人群有助于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子,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随着将来自动影像分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更为有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