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路径
——以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为例

2020-12-20刘慧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沂蒙思政课教学效果

刘慧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直击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痛点、堵点和盲点,破解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难点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其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是党、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精华和动力源泉,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天然载体和源头活水,是高校思政课的优质素材和资源。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鲜活感,同时可以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根基。新时代,要将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激活、讲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

一、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意义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素材,也是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及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可以助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破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程式化、浅显化等现实困境和难题,使红色文化不再局限于时空的束缚,成为新时代“正在进行时”的思想财富和时代强音。同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及提升教学效果可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增强他们主动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扛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展现时代新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所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及提升教学效果有其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资政育人价值,也多次强调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来源和行动指南。教育部等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政策文件,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及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增强,为思政课教学奠定了强大队伍支撑和人才根基。另一方面,我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内涵深刻,具有天然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优势。红色文化的这些特点和天然优势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相吻合,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可以而且应该被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此来提升和优化教学效果。

(二)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素材。一方面,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可以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1]通过学习、了解党和人民的革命奋斗史,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其“补钙”固本铸魂。同时,通过对“四史”的了解,大学生可以意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意志,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提升本领,为“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不懈奋斗。[2]另一方面,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素材和资源,拓展师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宽度和深度,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多元性,提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最终助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受到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格外重视和关注,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可以继续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一)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高校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被愈发关注和重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及教学效果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思想更加重视,方法更加多样,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创新革命文化传播方式,实现革命文化“再赋能”,开创互联网教育“新模式”,让红色文化资源“说话”“发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助力、添彩、增效。

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强调要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教育部等教育管理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文件,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基于此,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都纷纷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建言献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充分调研了解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程度、传承状况等,根据本地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及教学效果提升的政策文件,重视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提升的扶持力度,不仅体现在引进待遇等物质层面,还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身心发展的人文关怀上。这些政策文件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了人才支持,奠定了队伍基础。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高校愈发认识到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力度、广度和深度,开发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校本课程,征集和出版优秀教学案例集,突出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学第一课中的引导作用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逐年增强,优秀年轻教师的加入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性。他们善用新思维、活用新方法学习革命史,了解和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脉络,把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灵活地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身处象牙塔中的他们在校园红色氛围的熏陶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四史”,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担当,积极加入到了解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队伍中来。

教学理念更加创新,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关乎到“到课率”“抬头率”和“参与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传统“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甚至会让老师陷入自说自话的“独角戏”中。所以,OBE、学习通、对分易、慕课、VR体验、翻转课堂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始被引到思政课教学中来,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师青睐,被学生喜爱。在思政课教学中,虽然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但是通过创新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可以增添其生动性,使其鲜活起来。在疫情期间,教学理念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线上思政课教学中的效果明显。线上授课既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同样给他们带来了机遇。老师们预知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的听课状态,只能将功夫用在课前丰富备课内容、课堂丰富教学方法、课后提升教学反思上来。教学理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及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

(二)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存在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意识在增强,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这些成绩的取得足以证明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效果的提升空间还很大,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程式化、内容的浅显化和效果的微弱化。课堂教学中深度不够、实践教学中普及面不大、环境育人中灵活度不高等问题凸显。

1.教学方式程式化,时代性体现不强。近年来,虽然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被发掘和重视,教学理念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是教学方式还存在突破性不大、程式化现象明显等问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流于形式化。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引起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课前备课存在内容局限于教材、思路不够开阔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方式程式化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历史厚重感,同样具有新时代资政育人的优势,应该体现时代鲜活性,但是,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过于刻板、僵化。红色文化如果仅仅被当作历史的见证来运用的话,就很难体现时代性,无法达到感染人、感化人和感召人的效果。

2.教学内容浅显化,课堂教学深度不够。红色文化是历史的印记、见证和传承,其内涵极其丰富。仅从一个层面浅显地认知红色文化无法从整体上真实地还原历史,这便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视野,深挖红色文化的历史素材,并密切联系当今时代,展现时代特色,全方位把握其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但是,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性和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没有达到高度统一,教学过程存在内容浅显化等问题,课堂教学深度、广度和宽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3.教学效果微弱化,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广。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的讲解和课堂上的讲授,更应该在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是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的现场教学方式,因其具有直观性、代入感强、易引发共鸣等特点而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是,因为高校学生人数众多而导致不得不采取大班额教学,红色场馆、革命遗迹等教育基地一般与高校存有一定地理距离,考虑到成本和安全等问题,导致现场实践教学组织和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虽然现场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和意义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但是仍局限在少数师生和个别教育基地,存在普及面不够广、受众群体不够大、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

影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既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不新有关,也受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活、渠道不够丰富的影响,所以要从思想、方法、平台、媒介、评价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和提升效果。

三、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思政课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引领作用,突出强调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最终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对“四史”的了解和认同,其中红色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基因传承”贯通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做到进教材、重问题、活方法和抓实效,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亲和力与针对性。

(一)进教材,让理论内容“实”起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知识性、学理性

实施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工程,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使红色文化资源融会贯通进教材,生动活泼进课堂,潜移默化进头脑——即临沂大学沂蒙精神的“三进工程”。为了进一步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大学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的校本课程。这门校本课程备受刚入校大一新生的喜爱和赞誉。通过这门课程,他们不仅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学校的红色历史,还在沂蒙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指引下,认识到时代新人的责任和担当,主动争做沂蒙精神的宣传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为了配合教学需要,临沂大学高度重视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进教材。在校宣传部、教务处等多部门的指导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组织编写的《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沂蒙的革命史、奋斗史和发展史,沂蒙精神的形成和传承等通过丰富的案例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教学案例集》《沂蒙红嫂故事选》《沂蒙革命故事读本》等教学辅导书、工具书和案例集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师的备课素材,还助力学生全面地、多层次地了解沂蒙历史和沂蒙精神。临沂大学通过深度开发校本课程,推动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进教材,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红色文化进教材是“三进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是展现思政课知识性和学理性的关键一环,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

(二)重问题,让教学氛围“动”起来,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便要求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问题意识,回应学生关切,深化理论研究,夯实革命精神育人基础。

注重问题在思政课中的运用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备课时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对教师的问题意识、课堂的组织、协调和统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备课环节,教师要考虑到哪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要对本节课可能涉及到的红色文化予以全方位调研和了解,如果条件允许,要亲自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拍一段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小视频,以备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将红色文化资源真实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前后顺序等。课前要制定好教学任务、提出思考问题,课中要主动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红色革命故事来阐释理论性问题。同时,可以适当地转换和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作为问题的提出者,教师对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回应,并且和学生充分讨论和互动。除了课堂氛围的调动,校园红色文化的氛围营造也不可或缺。临沂大学高度重视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将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此营造沂蒙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环境和氛围。[4]

(三)活方法,让教学方法“活”起来,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灵活,决定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讲授法或者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对革命历史的全方位梳理、对革命精神的生动阐释和传承的任务,也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用好用活用新革命精神案例,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编排展演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微舞台剧、微歌舞音乐和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让教学方式“新”起来,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拓展第二课堂,延伸课堂链条。

以临沂大学的思政课教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将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沂蒙红色文化,将沂蒙精神灵活应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将沂蒙精神融入微型音乐节、微型舞台剧等多种创新形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沂蒙红色文化,主动传承沂蒙精神。除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之外,第二课堂也得到了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园里的校史馆、红色馆和多处还原历史的红色雕塑丰富了思政课的授课素材。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孟良崮战役遗址、红嫂纪念馆、大青山抗战遗址等教育基地,在追溯历史、今昔对比中感受时代变迁,深化对沂蒙精神的认知。

(四)抓实效,让教学效果“亮”起来,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这告诉我们,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需要接受人民和时代的验证,同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也是需要验证的。新时代,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评价和规范化评价。[5]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应包含“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三个相互支撑的部分。

1.“谁来评”,是指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要保证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专业性。教师和学生是评价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学生是评价的第一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既要互评又要自评,形成一个闭环式的互动评价体系。同时,要扩大评价的参与主体,听取教学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同行和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评价意见。只有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全方位和广覆盖,才能得到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2.“评什么”,是指评价的客体,也就是评价的要素。知识、能力和情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高质量达成是检验红色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内容。基于三维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评价应从是否具有教育性、提升发展性、彰显实效性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教育性评价主要测评是否能调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想要、会用、善用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知识目标;发展性评价主要检测教师和学生能力提升的目标是否达成,主要突破能力目标;实效性评价主要检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是否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是否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评价的是情感目标是否达成。

3.“怎样评”,是指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要遵循“四结合”原则,也就是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在“四结合”评价原则的指导下,具体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匿名与公开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运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强。这不仅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的合力推动,也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新时代大学生的助力和参与。

猜你喜欢

沂蒙思政课教学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