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实践探索

2020-12-20刘涛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沂蒙概论革命

刘涛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立高尚道德、树时代新人方面处于关键地位。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和富有特色的革命精神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具有接地气的重要现实意义。作为扎根沂蒙革命老区的高校,把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对于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进而筑牢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一、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缘起

科学的教学理念永远走在成功的教学设计前面,接地气、求实效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关注高校自身的地域位置和区位文化优势。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助力“概论”课教学,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着眼于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育的价值目标。

(一)落实习近平弘扬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到革命老区,反复强调革命精神不能忘记,要大力弘扬,明确要求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这些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可谓是振聋发聩。对于沂蒙革命老区而言,习近平2013年11月25日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党政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沂蒙精神的真谛,揭示了沂蒙精神对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作用”,高度评价了沂蒙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并列的排列论述方式把沂蒙精神与党中央历史上所在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创造的革命精神并称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赋予沂蒙精神崇高的政治地位,从新时代伟大事业发展的角度明确要求“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作为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孕育的高校,始终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革命精神的弘扬,从学校校史发展脉络中追寻红色基因的源头活水,在深化沂蒙精神学术研究中揭示沂蒙精神的原生态存在方式,推动习近平沂蒙精神讲话蕴含的殷切希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扎实落地,其中,“概论”课作为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方面使命重大、责无旁贷。

(二)提升“概论”课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概论”课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立体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峥嵘革命岁月、辉煌建设历程、壮阔改革时代,而且有着独特的理论话语、鲜明的理论观点、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浓厚的学术韵味。“概论”课的教材承载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之脉,体现着理论创造主体代际传承的特有理论视野、思想建构和实践风格。“概论”课任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读教材,不能把生动活泼的“概论”课教学实践变成枯燥乏味的“吃蜡烛”课、看手机课、瞌睡课。在“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概论”课单纯地讲成历史课,也不能就理论谈理论讲成纯理论课,应该坚持历史眼光、把握理论脉络、关照现实变化、关注学生学情。因此,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挖掘区域文化和区域精神激活理论的感召力,追溯历史增强理论的论证力,立足现实强化理论的说服力,对于地方性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沂蒙老区的高校,在“概论”课教学活动中融入沂蒙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使得教学富有亲和力,渗透沂蒙精神使得教学富有感染力,对于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必将发挥实实在在的良好效应。

(三)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神圣使命,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究竟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是关系事业发展、关系千秋万代的战略性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的懈怠,必须从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统筹谋划。新时代形势的发展和事业的推进,迫切需要思政课程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程对于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导航、价值引领、人生导向的现实意义。“概论”课程内容包含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理论发展史是一座富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理论资源、道德资源和行动资源,特别是蕴含在其中的革命精神是塑造品德、强化行为、推进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沂蒙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根据地,拥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之歌、奉献之歌,培育了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的沂蒙精神。在“概论”课教学活动中,用好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蕴含的历史资源、理论资源、道德资源和行动资源,是思政课程发挥应有作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

(四)打造“概论”精品课程、精彩课堂的临大特色

精品课程、精彩课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导向,做优做强“概论”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把握课程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革新是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彩课堂的重要方面。高校课堂教学建设与改革应该突出地域特色,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风格。临沂大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和滨海建国学院,回眸历史,临沂大学是一所红色基因厚重、革命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红色高校;立足现实,临沂大学是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沂蒙精神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抗大精神、沂蒙精神是临沂大学的红色根脉、历史血脉、政治品牌。因此,在“概论”课教学工作中,自觉融入中国共产党在沂蒙的革命斗争史、融入沂蒙精神,是从临沂实际和校史校情出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课程的重要尝试,是“概论”课程建设贴近沂蒙实际、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沂蒙精神立体化、综合性、全方位融入“概论”课,讲好沂蒙大地发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动人故事,讲好临沂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涌现的先进人物故事,讲好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的中国故事,在接地气的实践意义上有助于大大提升“概论”课的点赞率。

二、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设计

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好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在“概论”课建设中的作用呢?

(一)认真梳理并做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沂蒙精神与“概论”课的内容对接

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根植于中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沂蒙大地上很早就有古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沂河河底粗似大腿的碳化象牙的发现见证了这一片土地和气候的变迁,最为典型的考古证据就是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文化传统中故土情结源自于神话传说沂河老龟婉拒姜子牙被救后的报恩成仙之邀,后来经过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经典话语传播深入这一带民众内心。深受儒家优秀文化的影响,孝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二十四个经典大孝子有七位在沂蒙大地成长或生活,这是由忠诚小家到忠诚国家的道德演进逻辑。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的文脉传承,是由许多圣贤鸿儒、文化名人和兵武勇士见证的,孔子七十二贤徒中十三位贤徒在沂蒙,文化名人刘勰、鲍照、匡衡、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滋养了沂蒙人民的文明之风,兵武勇士孙武、孙膑、蒙恬、左宝贵等诉说着沂蒙人民的家国情结,这些文化资源对于“概论”课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对接有着贴近实际的重要价值。[1]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年代在沂蒙大地生活、战斗过的人物(将帅、战士和革命先锋、群众英模)及其事迹、革命遗址(大青山战斗遗址、鲁南战役遗址、孟良崮战役遗址、山东省政府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烈士陵园(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烈士陵园等)、纪念场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和红色影视基地,是佐证和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厚教学资源。沂蒙大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毛泽东主席批示的三个艰苦创业先进典型(王家坊前村、高家柳沟村、厉家寨村)、六七十年代南茶北引和南稻北种的成功尝试并在此召开推广现场会,是见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教学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先进典型培育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金锣精神、代村精神是沂蒙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原生态呈现,涌现了一大批艰苦创业、奉献为乐、大爱支农、创新富民、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对于对接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讲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二)扎实开展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用好身边故事、讲活身边人物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下的单向灌输和辅助性提问学生,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性、主导性、主体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角,对于理论讲解的系统性、完整性、彻底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无法对话的教学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受众和观众。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中的人物事迹创新课堂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多向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主角,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场景化体验的主角,充分发挥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全员参与、全程体验的教学新范式。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举要,比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与领导力量时,选取临沂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刘晓浦(其入党介绍人是党的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李清漪(其入党介绍人是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2]让同学登上讲台讲他们的故事,教师展示围绕故事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同学们讨论并进行主题发言,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和点评,使学生深刻认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追求和价值抉择,启发同学们的觉悟,塑造同学们的“三观”;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运用临沂大学生群体涌现的先进学生模范人物,以舞台剧、情景剧、话剧、拍摄微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同学们再现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张京龙、勤工俭学但拾金9000多元而不昧的女大学生谢修香、主动返还银行多打存折9900元的大学生吴卫川、孝老爱亲的模范大学生刘秀祥、瞒着家人和同学捐献骨髓千里救人的女大学生黄梓琪等等先进事迹,使课堂成为高尚精神感染人的殿堂,其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概论”课教师可以通过讲好沂蒙故事、讲好临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设置特定的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以情动人,感悟课程内在的理论魅力和逻辑魅力,品味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沂蒙实践魅力。课堂教学立足发挥教师把沂蒙精神融入课堂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感知沂蒙精神的主体作用。

(三)积极探索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多维路径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开展系列精品活动是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比如,在认真谋划、保障经费、安全出行的前提下,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组织学生参观临沂城市规划展、参观临沂国际商城、调查临沂市商贸物流发展现状,在这样的基础上呈现一堂室内思政课,教师点拨经济建设的基础理论,同学以PPT形式展示参观所拍摄的照片和短视频,大家畅谈“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临沂商贸成就、分析原因、梳理问题、讨论辩论、提出对策,教师引导与归纳总结,以此感受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沂蒙模式;再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实地体验红嫂支前的感人事迹,返回学校后在课堂上以PPT和微视频形式给更多的同学分享感悟,使同学们深刻领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是烈士的鲜血铸就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的无私付出换来的。不仅如此,要组织文学、艺术和传媒等专业的同学,“用沂蒙精神打造艺术精品,用艺术精品弘扬沂蒙精神”,[3]参与到挖掘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弘扬沂蒙精神的专业学习中,创作文学作品、排练舞台剧目、拍摄影视剧作,全方位、立体化把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和精品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学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四)大胆尝试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必须积极改进教学评价和考试考核方式,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考核的全面性。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工作中,体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双重设计。在考试考核方面,要体现“概论”课的理论性,应该有必要的闭卷考试方案,也应该有运用理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脉络和现实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要体现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感知的实践特色、沂蒙精神传承和弘扬的实践特色,加强实践考核的分量和比重,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权衡实践环节的考核权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听课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依靠教学督导听课是常态化的评价范式,期末学生赋分评价也是常规的评价方式,领导评价与同行评价受制于听课次数以及机率。有鉴于此,要充分考虑沂蒙精神以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建设的实际,既要从传统模式教学的评价中走出评价的新路径,又要体现实践特色的评价,建立一套理论讲授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相互结合的全新模式,既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也注重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表现和职业成就的跟踪调查,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从真正意义上把任课教师从各种无谓的评价表格中解放出来,从教学存档整理各种冗长资料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

三、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启示

以反思精神总结经验,方能扬长避短、铭心知进。从近年来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融入“概论”课的实践探索来看,在教学工作中传承革命精神、把握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使命、牢记立德树人尤为重要。

(一)革命精神是滋养“概论”课的最好营养剂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有着自身特殊的教学特质,其教学内容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观照现实、以论为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扎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和实践中,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是一座宝贵的文化和精神宝藏,在思政课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立足沂蒙革命老区,根植于抗大一分校的红色高校源头,自觉地扛起传承抗大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旗帜,在“概论”课教学中,优先挖掘沂蒙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文化历史条件的教学实践;精心梳理沂蒙红色文化资源,贴近实际对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贴近学生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贴近生活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用优秀的革命文化教育、感染、塑造大学生,用沂蒙精神培育大学生吃苦、奋斗、创新、责任、奉献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的宽广视野,善于利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地域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把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融入到“概论”课教学中,使当代大学生以宽广的视野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图谱,深刻领会革命文化及其精神的一致性内涵和多样化形态,从中领会“概论”课蕴含的厚重理论底蕴和实践支撑。

(二)家国情怀是“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在灵魂

“概论”课教学内容包含着崇高的革命气节和鲜明的政治意识,写满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的奋斗足迹、实践探索,饱含着革命者的悲欢离合、建设者的苦辣酸甜、改革者的泪水汗水。“概论”课任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这是“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在灵魂。目的性是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向,沂蒙根据地的革命者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革命的征途,必然是舍小家之团圆,为大家之福利而奔走呼号,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之时就准备好了为革命而有所舍弃,舍小我为大我,这是革命者的家国情结;在建设年代里,欢庆胜利的凯歌、艰苦创业的战歌,舍身忘我的工作、隐姓埋名的抉择,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建设画卷而永载史册;在改革的时代潮流中,党员干部带头走在奋斗奉献的前列,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浩荡队伍,谱写着摆脱贫困、迈向富裕、实现强国梦的时代凯歌。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和沂蒙精神蕴含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良性互动的家国逻辑,以具体地域文化为依托,以政党、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导向,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为追求,以永不褪色的精神为底色,对于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筑牢“奉献有我、大爱无我”的家国情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概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以宽广的视野为课程不断添加文化资源,厚植家国情怀这一“概论”课教学的内在灵魂。

(三)初心使命是“概论”课教师应有的职业站位

“概论”课独特的教学内容,要求“概论”课教师必须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业站位。“概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群体,对照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的价值追求审视“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分子的集合体,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集合了一大批志存高远的优秀人物,他们为革命甘愿付出一切、牺牲自己,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先锋精神和奉献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不忘初心,不仅号召全党对照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滋养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而且先后亲自出席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活动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全党指明了不忘初心的领袖参照图谱。“概论”课教师要对照革命战争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范审视“不忘初心”。革命战争年代生存环境十分艰苦、斗争异常残酷,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党员,他们信仰坚如磐石、精神意志顽强,体现了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锻造的特殊品质。血雨腥风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厚植当代共产党人和包括青年学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概论”课教师要对照革命关键时刻、紧要关头加强纪律性的要求审视“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有着严格组织纪律的新型政党和军队,我们党传承自井冈山时期和抗战时期加强纪律建设的探索、建立与完善请示报告制度宝贵经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举措,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行动,保证党的领导和决策的正确。[4]因此,“概论”课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落实习近平“浇花浇根,育人育心”[5]的重要指示,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沂蒙精神的话语资源“蕴含着爱国、奋斗、创新、和谐等价值理念”,[6]自觉弘扬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包括“概论”课在内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积极性、实践创新性,立足区域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资源,以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不断增添课程教学资料和创新教学模式,厚植崇高政治信仰,培育深厚道德情怀,谱写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出彩的时代教学新篇章。

猜你喜欢

沂蒙概论革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