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酿成秋日雨
——论柳如是诗风的嬗变
2020-12-19刘露
刘 露
普洱市第一中学,云南 普洱665000
明清易代之际,政权更迭、社会动荡,诗坛亦风云变幻,产生了晚明诗风整体性嬗变的现象。一位在离乱中成长起来的女诗人柳如是则集中体现了这种时代的变化。柳如是被人誉为晚明才女之首,在明代诗坛上享有盛誉。晚明女诗人柳如是虽出身青楼,但才华横溢、赤心爱国,既有姝女本色,又有任侠之气,充分展现了乱世之际中华女性所具有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在她47年短暂的生命里,其诗风一度嬗变,她的诗歌创作为晚明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促进了晚明诗学的革新与发展。
一、柳如是诗歌转变的分期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柳如是途经半野堂过访钱谦益,这一事件可以看做是柳如是诗风转变的转捩点。这一年,柳如是已23岁,尚未觅得佳婿,大有“美人迟暮”之感。在友人引荐下,柳如是结识了当世文坛宿儒钱谦益。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先生也将“河东君过访半野堂”事件作为柳如是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既是钱柳情缘的开端,又是柳如是诗歌创作的转捩点。
柳如是现存诗214首,其中,后人编撰《柳如是诗文拾遗》收柳如是诗26首,联句2句,残句2句。以“河东君过访半野堂”事件为其诗歌前后期之分界点,柳如是前期诗作收入诗文集《戊寅草》(106首)、诗集《湖上草》(35首)以及《柳如是诗》(29首);后期诗作主要收入与钱谦益的合集《东山酬和集》(18首),另有作品散见于钱谦益的《有学集》。
通过比较研究柳如是前后期的诗歌作品可以发现,柳如是前期作品呈现出拟古风气,后期作品则趋于老成瘦硬。柳如是前期诗作走复古路线,宗汉魏盛唐。这一时期,她的社会思想、家国情怀以及人生情怀多是受“云间”“复社”文人熏染而成。“云间派”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理念,提出“文当规摹两汉,诗必宗趣开元”。受到“云间派”的影响,柳如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第一部诗文集《戊寅草》风格上呈现出浓重的拟古风气。
柳如是后期诗作句法老成,诗功弥深,诗路渐得开阔。在遭遇与陈子龙的情感突变之后,柳如是在友人引荐下结识了当世文坛领袖钱谦益。在钱谦益的影响下,柳如是不断完善自身的诗学素养,突破了云间派的束缚。两人在半野堂畅谈诗词之学,兴未尽而别。从此,两人诗词唱和不断,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收入《东山酬和集》。柳如是与钱谦益结缡以后,益受钱谦益诗风的影响,渐取法于宋,创作渐显老成瘦硬之风。钱谦益诗作重推本溯源,认为诗歌创作要有真情灵心,还要具有思想深意。
二、柳如是诗风转变的表现
(一)诗歌思想:从复古拟古到自我关照
晚明时期,朝廷兴废、民族危亡、文脉垂危。柳如是也同许多晚明志士一样,企图以文化的复兴来拯救国家与民族的危亡,恢复过去的理想治世。
柳如是前期诗作宗汉魏盛唐,呈现出浓重的复古思想,其实质是企图以文救国,回返古代诗歌中所呈现出的理想的精神世界,从而恢复过去的太平治世。在创作中,柳诗拟古习气较重,具古风注重含蓄之感、比兴之法。例如《初夏感怀》之四:“荒荒慷慨自知名,百尺楼头倚暮筝”。诗人独立楼头,手抚古筝,目极苍茫,深慨天下。局势何其艰险,天下几时太平。全诗可见柳如是巾帼丹心,丝毫不亚须眉。
但是,这一时期,柳如是的复古仅仅是拟古,更多的是体现在形式上。《戊寅草》拟《古诗十九首》,几乎步趋原唱。如柳诗《邑邑云中鹄》拟《青青陵上柏》,叠词造句与原作形式相同,所选意象相似,比兴之法亦为一脉,与云间派如出一辙。柳氏拟作多着力于仿古,虽语言烹炼但不够自然流转,未能超迈原唱,但柳如是毕竟能融入特定环境中的忧思别绪及身世之感,文笔细腻、情深意绻。
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一名女诗人,柳如是的诗歌既有慷慨豪迈之作,发国家之慨,显英雄之姿;也不乏幽婉缠绵之风,抒一己之深情,显姝女本色。《湖上草》则更显运笔自然,独具机灵。然而,不管是幽婉缠绵,还是慷慨豪迈,复古之风仍贯穿柳氏前期诗作之始终。
柳如是前期的“复古”思想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却多为拟而不作,有的只是体制拟古,而思想背离。而后期诗作却能转向对诗人内心的自我观照,显得流畅而自然,不仅思路开阔,不拘泥于形式,更能把诗人的思想理念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实现思想与内容、内容与形式统一。
从柳如是结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其影响下,柳如是不断完善自身的诗学素养,诗学思想更突破了复古的束缚。柳如是初访钱谦益,诗人初见,不免赠答,当即写下投赠诗《庚辰冬访牧斋于半野堂,奉赠长句》,这首诗遣词庄雅、用典适切,诗人虽自言崇尚汉魏之风,但已非一味模拟,尚能入宋诗之妙理玄规,嬗变之风可见一斑。陈寅恪对此诗评价极高:“其意境已骎骎进入北宋诸贤之范围,固非同时复社几社胜流所能望见”。
事实上,柳如是创作风格的嬗变,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便已见端倪。这一年,柳如是年21,遭遇被迫与陈子龙分手之伤,深感婚嫁无期,独自徜徉在西子湖畔,触景伤怀,顿生美人迟暮之感,一气呵成《金明池·咏寒柳》一首: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首词是柳如是后期的代表作,也是现存的柳词中最著称的一首。陈寅恪评曰:“河东君之作品,应推此诗(指《次韵奉答·谁家乐府唱无愁》)及《金明池·咏寒柳》词为明末最佳之诗词”,词中透露着诗人对自我的观照。柳如是以柳自况,感怀身世,将人生境遇的改变、自我的感伤与女性的柔媚展露笔端,而词间透出的女性的自尊、独立、平等的人格要求使词格得以升华。
(二)诗歌情感:从深永之致到婉曲感伤
柳如是作诗力求表达内心真情实感。柳如是前期诗歌的情感表达多深永之致,感情色彩较后期诗作更为浓烈。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秋,陈子龙作别柳如是再赴京应试,柳如是抱病赶赴渡口送别,挥泪写下两首送别诗。在诗里,柳如是大胆地倾吐了自己的情意,言到“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意即:我对你的思念无边无际,无时无刻不在侵袭我的心;今日一别,相见无期,两心相印,相思更深。如果说这首诗表达了相思之苦,那么另一首则寄托了柳如是对陈子龙的期盼之心:“大道固绵丽,郁为共一身。言时宜不尽,别绪岂成真”。柳如是实属奇女子,临别之际,仍不忘激励心上人,对陈子龙说几句勉励的话。柳如是能道出“众草欣有在,高木何须因。纷纷多远思,游侠几时沦”,对于封建时期的女子来说实是难能可贵,才情卓识。
柳如是嫁给钱谦益之后,虽诗功弥深,然情韵却渐渐消弭,多婉曲感伤之作,特别是其入清以后,创作几乎停滞了。《东山酬和集》,深稳老成,已找不到少女的浪漫想象和热恋时的激情。且看其中一首较富情思的诗中之句:“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这首诗写于钱柳大婚之前,这时钱谦益对柳如是呵护备至,泛舟湖泊,吟诗作对,身居温暖的“我闻室”,何来“漫漫”之泪?陈寅恪先生认为:“盖因当日我闻室之新境,遂忆昔时鸳鸯楼之旧情,感怀身世,所以有‘泪漫漫’之语”。同为感怀身世,较前期之作此诗多了一分含蓄的暗示,少了一分大胆的表白;多了一分历经沧桑的沉淀,少了一分憧憬浪漫的情怀。
(三)语言风格:从绚丽大气到老成瘦硬
柳如是前期诗作语言绚丽大气,所选意象丰腴旖旎,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也尤为突出。而后期作品鲜妍旖旎之气大减,老成瘦硬之风弥增,更有清新平淡之作。
柳如是前期的语言风格深受陈子龙的影响。陈子龙对诗歌的色彩十分注重,主张诗歌色彩华艳、丰姿鲜妍的审美特征,他的作品就多有以绮语写哀思之作。柳如是前期诗作也倾向于此道,文采斐然。且看前期咏物诗一首:“玉阶鸾镜总春吹,秀影旎迷香影迟。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白色石头砌成的台阶,饰有鸾凤图案的镜子,这些饰物在当时都是富贵之物。温柔拂面的春风,闺中妙龄女子美丽的身影,这一切旖旎迷离,如梦如幻。这首诗用旖旎华艳的语言,营造出诗人的幸福之感,更直言爱情的欢愉是如此销魂,又带来多少相思啊!
同为咏物感怀诗,再看《东山酬和集》中一首奉和之作:“素瑟清尊迥不愁,柂楼云物似妆楼。夫君本自期安桨,贱妾宁辞学泛舟。烛下乌龙看拂枕,风前鹦鹉唤梳头。可怜明月将三五,度曲吹箫向碧流”。这首诗是今存柳如是婚后所写的最早的诗作,诗的语言平淡从容,整首诗安逸舒纡,一改往日旖旎缠绵的愁绪和争奇斗胜的豪气,少了前期的绚丽繁复,多了些许淡雅平实。颈联写出了柳如是婚后闲适的生活:秋夜,明月高照,唱罢歌谣,柳如是找来拂尘拂去案上尘土,然后悠闲地躺在床上读书,清风徐来,摊在床上的书页被吹乱了,她无心再看书起身寻找自己的簪子;烛光下,钱家养的黑狗走进屋来,瞅着主人的床枕;清晨,鹦鹉叫主人起来梳头……所写景物,都是寻常人家再平常不过之物;遣词造句,也平淡自然。颔联更值得玩味:柳如是第一次在诗里用了“夫君”“贱妾”这样的词语,表明她已认同了自己相夫教子的身份。
三、柳如是诗风转变的原因
(一)个人情感的突变
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作为诗人,当遭遇情感突变的时候,诗歌创作也成为了柳如是情感宣泄的方式,这个时候柳如是所创作的诗歌,也传达着她别样的内心情感。
柳如是身世凄苦,好不容易觅得一可托付之人,与陈子龙过了一段幸福安定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在陈家逼离而陈子龙未予维护的双重打击下黯然离去,内心产生莫大悲戚。人在极为哀痛悲苦之时,感情尤为丰沛,个人观念也容易发生变化,于是有了一系列如《人去也》《人何在》等感人至深的作品。如果说分手之初柳如是的悲戚怀人之词作是她内心情感最直接最感性的体现的话,那不久之后回首观照所作之诗则是她感情沉淀、反思个人生命历程的结果。前者也许更能体现柳如是当时的心境,但后者则能一窥柳如是抉择后将来的诗歌发展轨迹。离开陈家之后,柳如是回到盛泽,改名易姓,准备开启新的人生之旅。和前几次改名不一样这一次她连姓都改了,易杨为柳,意取唐传奇《柳氏传》“章台柳”的故事。她还嫌“爱”“怜”“云”之类的名字太脂粉气也太俗气,于是改名为“是”,字“如是”。改名事件不仅反映了柳如是放弃过去,以求新生的决心,也反映出柳如是审美观念的改变。这一改变,促成了柳如是后期诗歌审美取向的改变。
(二)受钱谦益的影响
钱谦益在当时政坛颇有清望,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学识渊博且师法颇广,对宋诗也多有涉猎。柳如是在结识钱谦益之前,便已对其才学多有耳闻,早生钦慕之心。及至柳如是过访钱谦益于半野堂,钱谦益对气度不凡、才貌双全的柳如是也是一见倾心。两人当时便在半野堂畅谈诗文之学,人生之道,兴未尽而别。此后几日,钱谦益尽地主之谊,携柳如是游历山水、切磋诗艺,相互赠答。大概是这个时候,钱谦益为柳如是取了一个新的名号——河东君。及至与钱谦益结缡,柳如是受钱谦益耳濡目染,诗歌创作背离了“云间派”的教条。
钱谦益诗作重推源溯流。他明确提出:“为诗者有本”,要重视师承。“云间派”诗同样也是有所本源的,他们秉承“七子派”的复古思想,创作了一系列拟古诗。柳如是的《戊寅草》《湖上草》便是复古的产物。但在钱谦益看来,七子的“复古”主张并不高明,同“云间三子”一样,柳如是也流入这样的弊病。在钱谦益的影响下,柳如是后期的诗作内容显得言之有物,少了前期的旖旎虚华,于瘦硬之中多了一分清新自然。而诗中的情感表达更变为诗人自我真情的流露,而非遥远古风的回应。也正因诗人真我情感表达的欲求加深,柳如是即使嫁给了年龄比她大56岁的钱谦益,也用心极深,不乏倾情之作。
(三)人生际遇的改变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只有在与诗人真实的人生境况相结合的时候,其情感的表达才最深刻、最真挚,也才更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柳如是嫁入钱府以前,漂泊无依,虽有短暂的安定幸福时光,毕竟好景不长,更落得曲终人散伤心回忆。而钱谦益却一反陈规,公然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自然招致众人的非议。这种情势,钱谦益不可能预料不到,但他不以为然,仍笑对镜台,坚决以这种方式与柳如是共结连理。婚后,钱谦益对柳如是爱护有加,物质的充裕与丈夫的呵护,抚平了柳如是的伤痛,让其找到了归宿感和安全感,诗作自然也少了喷薄的激情与沧桑的苦闷,故而诗风也显得顺从而平淡。及至钱谦益为清之贰臣,柳如是决然离开钱谦益,忙于奔走抗清,展现了一位侠义女子非凡的胆略和对文化的热爱。
(四)自身诗学的素养
柳如是少时就因才艺出众、聪慧可人被买入相府,得前朝宰相时时教习琴艺和诗艺。被逐出相府之后,柳如是购一画舫出没苏州文人骚客之地,以艺伎之名接交当时文人志士,相互赠答,互相补取,既促进了自身诗歌的造诣,也革新了诗词的方向,共同促进了晚明诗学的发展。待到初访钱谦益于半野堂,柳如是一点就透,展示了她过人的诗词领悟力。在钱谦益选编《列朝诗集》之际,柳如是也广泛涉猎了列朝女诗人作品,并在钱谦益选诗标准的影响下搜摭考订《闺集》一章。从相府初学到遨游“云间”再到酬唱“东山”,柳如是时时都在主动提升自身的诗学素养。由此可见,柳如是在历遍世上艰辛,尝尽人间百味之后,方才渐洗铅华,成就了今日我们眼中的坚毅卓绝、才情兼备的一代才女。
四、结语
作为一个出身凄苦,于沧海桑田中难免知已,一生颠沛流离又才气超群的女诗人,柳如是在凄风苦雨中一步步走过。而她诗歌创作在她人生经历重大变化的两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时间上来看,诗人柳如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王朝更替的突变期,出于对文化的热爱,柳如是自然对晚明复兴的诗歌难舍难弃。另外,宋诗具有一种盛唐诗中少见的民族的危亡感和时代的深重感,这无疑与他们的情感体验极为契合。因此,诗风由秾丽入瘦硬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趋势。这种流向不仅仅反映在柳如是一个诗人身上,也体现在与她同时代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