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17-11-10陈迪马庭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乡居钱谦益文化旅游

陈迪+马庭婷

摘 要:钱谦益明清时期在常熟的乡居期间进行了频繁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本文研究钱谦益笔下绛云楼、拂水山庄、红豆山庄、我闻室的故馆别居以及虞山、破山寺的故乡山水的诗文作品,借此探索以钱谦益为代表的钱氏家族的文化旅游价值,从而使钱氏家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并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获得新生。

关键词:钱谦益 常熟 乡居 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17-02

海虞钱氏家族,是明末清初常熟的文化大族,其源远流长的藏书、校书、刻书传统早已引起世人瞩目。而钱氏家族的杰出代表钱谦益,活跃于明清之际,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创作在明末清初文坛占有重要地位。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又称虞山先生。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编有《吾炙集》《钱注杜诗》《国初群雄事略》。

根据《钱谦益年谱》,钱谦益出仕后,频繁地回到故乡,可统计的有8次。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因丁父忧归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还朝任原职。明天启二年(1622),年底,因病告假离京,两年后还朝。明天启五年(1625)至清顺治四年(1647)期间,因官场沉浮六归故里。清顺治五年(1648),遭清廷逮捕。次年因侦讯松弛才得以走动常熟。清康熙二年(1663),数次归庄。次年五月,病逝于常熟。[1]

乡居期间,钱谦益对钱氏旧居作了大量改造与扩建,如建造了环境清幽的半野堂,我闻室,藏书丰富、名贯东南的绛云楼,拂水山庄的秋水阁、耦耕堂等。同时,他以文坛耆宿的身份,与当时江南文化名流交游密切,共同创立诗社,酬唱频繁,如《虞山诗约序》即为结社之作。钱谦益乡居期间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化家族的生活画面和常熟的面貌,对研究常熟的名胜古迹具有重要意义。

1 钱谦益对故馆别居的书写

1.1 绛云楼

崇祯十六年(1643)冬,钱谦益在常熟城内宅邸建绛云楼,“楼在半野堂之后,虽止五楹,而制度弘丽。三代秦汉之尊彝环壁,晋、唐、宋、元之书画,官哥、定州、宣城之瓷,端溪、灵璧、大理之石,宣德之铜,宋剔果园厂之漆器,且以金石文字、宋刻书籍数万卷充盈其中。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2]编有《绛云楼书目》。

钱诗中咏及绛云楼的诗约八首,绛云楼失火后,作《绛云余烬诗》集。《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其三:“层楼新树绛云题,禁扁何殊降紫泥”,此句写绛云楼初建时,书楼掩映在层叠的树木与馆阁间,在绛云的映照下一片火红的恢弘之景。其五:“绛云楼阁榜齐牢,知有真妃降玉宵”,钱柳婚后,钱谦益建绛云楼。绛云楼及楼匾均已齐备,只待真妃下凡。钱谦益把柳如是比作天上仙娥,又为其建造了名遍江南的绛云楼,足以见得他对柳的喜爱,二人感情之真挚。其七:“风飘花露频开卷,月照香婴对较书”,此句是描写钱柳于楼中论诗校书的场景。正是春意正浓之时,春风携卷着花香飘入楼中,诗人頻频开卷。月光洒向书楼,映入诗人眼帘的是对月校书的柳如是,给人虽是红颜白发两人之间却充斥有温馨缱绻之感。[3](卷二十,P740、741)

1.2 拂水山庄

拂水山庄位于拂水之滨,是钱氏家族的产业。崇祯二年(1629),钱谦益由于官场失意,移居拂水山庄。绛云楼南,石径交错,古柏老榆相掩映。石径下皆是茭田,田边就是拂水山庄所在之处。乔木深深,曲径通幽,寂静不失悠闲,僻远不显阴冷。风从牖入,作悉悉声响,景色清幽可人。

拂水山庄内的别馆有耦耕堂,朝阳榭,花信楼等,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细致描写了各个别馆的景致,作有《耦耕堂记》《花信楼记》《明发堂记》,以及提及拂水之景的《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序》《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等有关诗文作品十四处有余。

耦耕堂。《耦耕堂记》中对耦耕堂的取名缘由作了详细的叙述:“予深信夫迷途之未远,而隐居之不孤也,请于孟阳,以耦耕名其堂。”[3](卷四五,P1137)钱谦益遭受钩党之祸被贬还乡,好友孟阳毫不嫌弃,平日里多相照顾并移居于拂水山庄旁。诗人为表谢意,在山庄内建造一別馆,命名为耦耕堂,以此铭记其与友人惺惺相惜、同志不弃之情。

花信楼。耦耕堂初建后,钱谦益于其与秋水阁相对之地,择爽皑之地,筑花信楼,作观赏之途。花信,即为花期之意,即诗人愿于春天百花齐放之际登楼观赏。《花信楼记》有道:“后山如屏,前湖如镜,堤池折旋,景物攒簇。”[3](卷四五,P1142)山屏水镜予人无穷遐想,飘飘乎美不胜收,山环水抱自有情胜收。

朝阳榭。明崇祯三年,钱谦益筑朝阳榭。同耦耕堂、秋水

阁一般,为拂水山庄诸胜之一。作《朝阳榭记》:“榭踞山之东,旦即见日,名之曰朝阳,取《尔雅释山》之云也。”榭于山之东,朝可见日,故名曰朝阳。“因而为台,状如敦丘。起屋半间,以障风

雨。”[3](卷四五,P1138)写建筑此馆的缘由,因地势高,可规避风雨。“灌木族丛,仰承厂垂厂义 。纷红骇绿,蔽亏变换。”灌木丛生,繁花翠绿,遍及视野,郁郁森森,颇具天然野趣。

1.3 红豆山庄

红豆山庄位于常熟市古里镇芙蓉村,原名碧梧山庄,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因顾耿光(钱谦益外祖)从海南移来红豆树而改名。《有学集》中有三卷题名为《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多为其在红豆山庄所编。

钱谦益八十岁时,别业里的一棵二十年不曾开花的红豆树,在夏五月突开花数枝,秋九月结子一颗,钱氏为之先后作十八首红豆诗,足以表现红豆树之令其惊奇及红豆花之惹人喜爱。《题李长蘅画扇册》中:“碧梧红豆村中,凉风将至,白鸥黄叶,身在长蘅画扇中。”[4](卷四六,P1541)凉风吹拂,白鸥与黄叶相映称,犹若身在蘅画扇中。可见红豆山庄景色之美,如入画境,自有一番韵味。

1.4 我闻室

崇祯十三年(1640),钱柳再相遇,钱氏花费十日为柳建造了我闻室。传其以《金刚经》中“如是我闻”句来命名,以暗合柳如是之名。建成之时,钱谦益赋《寒夕文宴再叠前韵是日我闻室落成》,其中“清尊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3](卷十八,P618)描述了迁入我闻室之情景,细雨连绵,飞鹤环绕楼间,夜晚红烛高烧,恍若当时洞房花烛夜,绿色的纱窗仿佛能想起当年木兰舟上的倩影,钱柳之情深意重亦由此可见。這年除夕,钱柳在我闻室守岁,并作《庚辰除夜偕河东

君守岁我闻室中》,其中“深深帘幕残年火,小小房栊满院

香。”[3](卷十八,P622)写出了钱柳二人共度除夕之夜,残年将过,在房间里促膝守岁,满院飘香,互诉衷肠。

2 钱谦益对故乡山水的书写

2.1虞山

虞山横卧于常熟的西北,其文化传统的渊源,可上溯至商代巫咸时期,仲雍与言偃对虞山文化品格的塑造起了关键作用。仲雍不慕权位、谦和退让的良好品德使此地形成了慕古崇德的文化品格,仲雍又叫“虞仲”,虞山的“虞”字亦是取虞仲之名。言偃作为孔门高徒中唯一的南方人,将北方中原的礼乐文化在南方传播开来,对虞山学术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钱谦益常游虞山,咏虞山。《牧斋晚年家乘文》《有学集补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有50余处。《陆孟凫墓志铭》中,“虞山蜿蜒兮,琴水粼粼。麟伤凤逝兮,阒其无人。青简栖箧兮,漉囊在门。佳城一闭兮,墓草告陈。”[4](卷三一,P1131)写虞山之蜿蜒连绵,琴水潺潺,波光粼粼,陆孟凫之墓即在此景之中,钱谦益为其作了墓志铭,以表沉痛悼念。《李贯之先生墓志铭》中,“君疾革,正冠危坐,诏诸孙曰:‘我于三不朽无一,不敢称学者。穷经问字,虞山吾心师也,丐一言铭我足矣。”[4](卷三二,P1156)在李死后为其作墓志铭,其中写李贯之先生以虞山为内心的老师,侧面表现虞山的文化传承之广泛以及古韵悠扬,虞山慕古崇德,传道授业,给予后人以文化和精神的慰藉,方可以吾内心之师称之。钱谦益少年于山中求学,出仕归乡后与友人常游虞山,咏虞山,可见钱谦益对虞山之文化、氛围及品质的认同,以及将虞山文化传承及发扬光大的想法。

2.2 破山寺

破山寺初名为“大悲寺”,南齐延兴中兴年间,倪德光舍宅为寺。南朝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为“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钱谦益作品中关于破山寺的描写七处有余,作有《破山寺志序》。《送瞿稼轩给事南还三叠前韵》中写道:“木落破山寻古寺,花深拂水看晴岚。”钱谦益为瞿稼轩送行,表达国忧民之心,离开官场心有不甘,回乡归隐后仍关心朝政。诗中提及破山寺、拂水岩等,表现归乡悠闲的生活。《题破山四高僧图》中,“伏虎降龙

我未能,缝衣不学小乘僧。禅房正对空潭月,消得西斋一卷

经。”[4](卷十二,P569页)写诗人于破山寺四高僧祠中,审思自我,自知做不到伏虎降龙,也不学针线缝衣,因而慨叹一番。禅房于空心谭不远,诗人坐在禅房之中,对着明月翻读经文,诗人平静祥和的心境流露出来。

3 常熟对钱谦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常熟是江南的历史名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目前来看,虞山、尚湖、常熟古城、招商城共同构成了常熟城市旅游体系的核心部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湖-城一体的城市旅游格局,然而以钱谦益为中心的旅游景点开发不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初访钱柳墓时,两墓均逼近公路侧边,本是拂水山庄遗址,后来修公路,穿园而过,墓地幸得保存。钱柳遗冢在杂乱的树木包围下,只能窥见新竖的墓碑。后添了一座碑亭,亭柱各有一副嵌绿对联:“遗民常似孤花在,古跡闲随旧燕寻。”钱柳之墓竟是路边的荒冢。

钱谦益柳如是诗意文化,主要体现在重建的拂水山庄,在尚湖风景区内,是现代根据钱谦益及前人作品一一重建的,山庄为江南园林式布局,假山堆砌,错落有致的朝阳榭、耦耕堂、花信楼、燕楼、明发堂、梅圃溪堂、秋水阁,外加山庄外的月堤,构成了钱谦益笔下的“八景”。可惜的是藏书丰富、名冠东南的绛云楼不幸被火焚毁,至今难以重建。

常熟对钱氏家族的文化旅游资源略有开发,远不够彻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3.1 文化主题定位不明确

钱氏家族的文化旅游资源颇丰,却没有将其统一利用好。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的引导,导致资源的堆砌,显得杂乱无章。如钱柳墓、拂水山庄等景点主题透明度的不清晰会大大降低游客的游览热情,常熟没有将钱氏家族单独拎出来作为文化旅游宣传,对景点也无详细介绍,而是一笔带过地介绍名称即止,太过粗糙。应明确文化主题的定位,将钱氏家族作为文化旅游的招牌,增加景点主题透明度。

3.2 文化旅游产品庸俗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掺进了越来越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表现之一就是文化旅游产品项目雷同,品位不高。尤其是钱谦益开创的虞山诗派影响巨大,然而目前的开发停留在钱柳的爱情阶段,掺杂的诗文以二人感情为主线。常熟政府忽略了钱谦益诸多作品,如《初学集》中多次提到拂水山庄、我闻室、红豆山庄等,《耦耕堂记》《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等。此外,钱谦益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告别戏题十四绝句》其十一“江南才子杜秋诗,垂老心情故国思。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己多时。”[5]以及《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中“忠驱义感国恩赊,板荡凭将赤手遮”[4](卷十三,P650)等都表明他对故国之思及对国敌之恨,这些诗词不胜枚举。因此,常熟应该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层次与内涵,将文化旅游的“文化”重点放在钱谦益的爱国情与忧国思,将其定位成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此外,政府还需要大力扶持,文化品牌的打造不能一味求快图利,须脚踏实地,发展纯粹的文化旅游。

3.3 文化外显度不够

精神文化需通过物质载体表现。钱氏家族是常熟著名的世家,“非百年不成世家”,一个世家的文化底蕴难以估量。以钱谦益为中心的文化资源数不胜数,但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很少转化为旅游产品价值。如绛云楼,遭大火焚烧难以重建,却并不是不能重建。常熟政府应邀请有关修复专家,在充分参考古籍、考察现场后,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最大限度的重建。重建之后必定引发巨大反响,届时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同时,这一修复亦可能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古迹修复浪潮,推动历史文化发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钱氏家族的诗歌底蕴也未能找到一个良好的载体展现。针对这些问题,常熟政府必须增强文化外显度,重视古建筑古书的修复,重现历史的载体并利用现代化的多种载体对外宣传钱氏文化。更应该对外招募有关文人学者作为有生命的载体,传播钱氏文化。此外,还要加强常熟人的自信和自尊,做到“出门便言沙家浜,此外不忘钱柳词”,如毛泽东之于长沙人,孔子之于山东人。

钱谦益作为常熟的历史文化名人,乡居期间进行了频繁的文化活动与文学创作,描述绛云楼、拂水山庄、红豆山庄等故馆别居以及虞山、破山寺等故乡山水的诗文作品在数量上十分可观,其故居别馆之遗址亦极大丰富了常熟的旅游文化资源。然而这些文化资源的生存现状面临着挑战,因此,常熟加大力度对以钱谦益为代表的钱氏家族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极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方良.钱谦益年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 孙之梅.钱谦益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0.

[3] 钱谦益.初学集(钱牧斋全集之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钱谦益.有学集(钱牧斋全集之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 裴世俊.钱谦益诗选[M].中华书局,2005:154.

[6] (清)汪森.小方壶存稿(清刻本)[M].国家图书馆藏.

[7] 蔡焜,包歧峰.历代名人咏常熟[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制,1999.

[8] 赵炜.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乡居钱谦益文化旅游
乡居写意
乡居春晓
乡居
乡居(三首)
『两朝领袖』钱谦益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