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文字的凝聚力作用点分析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十八

2020-12-19刘学谦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文字文字

刘学谦

(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既是该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一个国家维系统一和凝聚的纽带。语言文字的统一,曾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发挥过促进统一的重要作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例如当时的一个“马”字,就有六种不同的写法。秦统一六国之后,促进国家统一整合的重要措施就是实施“车同轨,书同文”。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民国的时候,在报纸上还专门有过汉语文字对中国团结统一的作用的讨论。认为“国人所赖以相通、相结合者,语言也”,如果人们“各操土音”,必然“对面无言”,“言不类则心易疑,此涣散之本也”;而如果“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因此,“世界各强国无不以全国语言一致为内治之要端”。

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更多的职能是通过文化教育传播知识,是现代人们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对于凝聚人民力量,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作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要素,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通过相同的表达方式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

汉语言文字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阶段,至今人们普遍使用楷书来书写和应用,而楷书在中国大陆又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汉文字从繁到简的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对文化表达的需求。虽然现在的简化字仅在中国大陆通行,但这是语言文字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行的方向。这个过程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语言结构,表达相同意思的表达方式。这是由于在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字始终承担着工具的作用,无论是科学技术的文献记载,还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论述,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还是知识文化教育传承,无一不是通过汉语言文字实现的。这种汉语言文字,会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脑海之中,形成一生不可抹去的深深记忆。这种嵌入中国人灵魂的深刻记忆,成为中国人和外国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无论是在世界什么地方,共同的乡音,共同的文字表达方式,会让中国人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凝聚力量。这就是不可取代的语言文字凝聚功能。

汉语言文字共同表达方式能够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是中国人对汉语言文字的认同。汉语言文字的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纯文化的现象,汉语言文字的认同,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文化现象。如可以是表述自然现象,可以是表述物理化学现象,也可以是表述科学技术成果等。这样,对语言文字的认同除了对语言文字认同以外,还有对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认同,这些也是认同的一部分。对语言文字和对语言表达内容认同的统一,是凝聚作用的关键之点。这里有一个认识误区,即有时对语言文字认同但对所表达的内容不认同,这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这里所说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认同,是对语言文字描述的这件事内容表达方式的认同,因为这种内容表达方式是无关内容的对错和价值取向。

二、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文化凝聚人民之源

据语言研究学者分析,汉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形象和书写方式,汉字使用蕴含中华民族的思维特色,形音一体,音形达意,这是其他任何民族文字所不具备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符号,是中华民族魅力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华文明。汉语言文字不管是繁是简,现在都成为了中国人之间相互认同的标识,而且这个标识能够成为凝聚人民之源。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广大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的繁体字,都能看到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每一个汉字的形成,能够被中国人的传承,都经历了反复应用、完善的过程。汉语言文字,曾经有人认为其难学、难记、难用,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以至于提出是否取消的建议。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只是把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言,否定了汉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其实,简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到科学技术进步,不管多么复杂的文字,都可以通过现代科技的研发,变成大众化的便携交流工具。但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中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使其能够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成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凝聚之源。人与人之间的凝聚是从相互交流开始的,而交流又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语言文字不通,就会“对面无言”,根本谈不上相互认知认同。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汉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的凝聚之源,汉语言文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包容性。汉语言文字,虽然文字是相同的,但语言发声在全国各地却是大不相同。湖南话、上海话、粤语、四川话、闽南话等等,作为一个北方人,到了这些地方,只听讲话,要听懂,比听外语还难,但文字却是相同的,这就能够实现相互交流。这种文字的统一和语音的多样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但普通话的推广,又打破了地域之间语音不通的障碍。推广普通话又保留语音的多样化,我认为,恰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包容性,使中国人能够在南腔北调中相互交流、融合。

三、汉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国家理想目标发挥着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

国家理想目标是国家凝聚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象化并传播,被群众接受与认同,才能实现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没有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国家理想目标难以转换为人民大众的国家理想。而没有经过语言文字的传播,得不到人民认可的国家理想目标也就难以凝聚人民力量。因此,汉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国家理想目标发挥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是人民群体有共同的语言文字认知。这包括认同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出的含义、认同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文化等等。从历史角度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这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多次制定简化汉字的改革方案,帮助少数民族创立文字,同时又开展推广普通话等工作。这些措施的推行是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前提,是发挥文化凝聚力作用的基础。例如,汉语言博大精深,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就经常因为同字不同音、同字不同义等闹笑话。因此,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国家目标之所以能凝聚人民,是因为中国人民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的认同。正是基于这种认同,人民群众可以理解国家理想目标的丰富内涵,从而统一思想和行为,凝聚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朝历代虽未提出明确的国家理想目标,但治国理念通过汉语言文字去推广和执行,也发挥了凝聚人民的作用,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如,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唐朝从太宗开始,一直到高宗、玄宗,都推进宽容政策。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这种德治思想直接造就了贞观时期行仁政、重人性、守法纪的良好政治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提出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四个现代化”、“共同理想”、“中国梦”等国家理想目标。以汉语言文字表达的国家理想准确、精炼的反映了国家理想所具有的时代性、连贯性、统一性、共同性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这些国家理想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矛盾下,发挥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

四、汉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社会道德发挥着凝聚人民行为规范的作用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分分合合、朝代更迭,但却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延续下来没有中断的国家。社会道德作为文明的一部分,虽历经朝代更换和外族入侵,但流传至今,且由于其价值取向的引领性、对人民的正义感染力、约束公民的公正公平性和建设成果的人民满意度[1]四个方面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群体间的相互合作是基于对合作对象行为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基于对社会道德所规范的行为准则的认同。再追根溯源,仍然是基于对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的认同。语言文字是社会道德记录、传播的载体。语言文字本身是客观的,但由于社会道德具有的教化、指导人民行为的功能,语言文字的表述内容和方式也就具有了主观性和能动性。因此社会道德能否有效的凝聚人民、凝聚人民作用的强弱直接依赖于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动与准确。

朗朗上口、简洁有力的语言文字内容和方式,一方面直抵人心,便于宣传和传播,有助于社会道德在更广的人群范围、更长的时间阶段,进行持久性宣传,从而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多数群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浅出的向群众传递所表达的社会道德内容,有利于公民对道德的理解,从而更好的自觉践行。因此,社会道德以语言文字记录、宣传、传播、传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元素与内涵,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

首先,社会道德以语言文字表达和记录,这是社会道德发挥凝聚作用的基础。社会道德的表达与记录是社会道德约束和指导公民行为的第一步,而其记录与表达只能依靠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实现。没有语言文字记载的社会道德会随着时间流逝被遗忘,更不用提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了。语言文字记载突破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口头传播的时空局限下,历久弥新。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叙述道德规范的典章,如《道德经》等。尽管古代关于道德的论述中有许多在今天看来是不正确的内容,但在当时对于道德的传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在道德文化凝聚人民力量中发挥的作用。其次,社会道德以语言文字传播和传承,这是社会道德在国家建立初期,国家凝聚力周期变化过程中,保证国家稳定、发挥精神凝聚作用的重要条件。战争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但社会道德随着语言文字的传播而传承,不会中断。我国历史上发生多次外族入侵建立新的政权或是汉族以通婚、外迁等形式与外族结盟,周边民族被“汉化”,与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发展。这正是基于对汉文化的认同,其中语言文字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除各类珍宝、生活用品外,还带有“360卷经典,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等”。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一方面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再次,语言文字表达的社会道德不断与时俱进,社会道德的内涵与文字表达方式更接近时代,才能更好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如《论语》中提到“孝、悌、忠、恕、仁、智、勇、礼、乐、义、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刚、毅、谦逊、忍让、慎言、知耻”等德目,这些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教导和激励公民去做对国家、对社会有利的事,发挥着凝聚人民的作用。而“三从四德”等这些顽固思想、阶层思想,制约人民思想的解放,制约人民对自由、平等、物质及文化需求追求满足的权利,不被现代公民所认同,现代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中删掉这些文字记录,也必将随着时间发展而消失。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增加了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的内容。如我国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加入了“富强、民主、和谐、自由”等等内容,其语言表达方式更加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其内涵也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更有利于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言文字文字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王承英:甘当中国语言文字的“保护神”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简介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