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养老视域下的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0-12-19周华清

关键词:服务体系养老老年人

李 娟,周华清

(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063210)

引言

自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开始,我国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养老服务产业创新活动也随之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是体现我国社会当代人文关怀的一种重要养老方式,应该通过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社区层面等多方面合作,共同推动,逐步加大对我国文化养老的支持力度以及投入力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老年人文化养老事业健康发展[1]。我国的文化养老事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高度重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列为实现社会主义八大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逐年提高,与之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理应及时跟进,但事实上,由于社会普遍对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以及我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这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2月,河北省统计局发布公告,2019年,河北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8.3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00%,比上年上升0.20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017.3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40%,上升0.63个百分点。老年人不论是体量还是增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近些年,我国诸多学者对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以及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家将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体系概念界定、供给主体的定位、各民族地区及各省市县乡等公共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估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老年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在社会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针对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相关成果还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从文化养老的角度对河北省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针对老年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展构建的理论与研究还少有相关学术成果。

从文化养老的视角出发,在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上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实现以老年人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最终实现以文化养老模式引领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河北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201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平台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体制,不断探索有效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以蓬勃发展、扎实推进、先后突破的良好势头继续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文化养老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没有专门的考虑和安排,在应对老龄化时代方面,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健康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人均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5岁,逐步提升至现在的77岁,实现了人均寿命跨越式增长。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其显著特征是:年龄达到60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总数占社会总人口基数比例超过青少年人口总数在社会总人口基数的占比,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据资料表明,2018年1月,我国老龄化人口增长首次突破1000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将由2010年的1.73亿増长至3.48亿[2-5]。而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又环抱京津,优越便捷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水平,促使了省内不仅有辖区内土生土长的老年群体,而且还有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很多离退休老人在河北养老。随着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寿命越来越长,老年群体数量将会越来越大。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在个人追求、自身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较为迫切的文体需求,这从现实生活中,老年大学报名火爆、广场舞大妈挤占各种公共场地、老年人聚集公共场所活动,这些都反映出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单一、场地匮乏、组织无序等问题。

(二)党委政府持续关注

河北省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扩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19年底,全省有博物馆122个,公共图书馆173个;文化馆180个,档案馆187个。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营造浓郁文化气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各级图书馆共举办培训班1644次、组织各类讲座3593次、举办各类展览1014次,参加人次分别为9.4、43.9和302.0万人次;群众文化机构(包括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共举办业余文艺训练班23537次、举办展览5367次、组织文艺活动47920次,参加人次分别为144.0、254.9和1607.1万人次。

(三)社会参与力量初步形成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人们精神面貌和追求普遍提升,各地涌现出一些有实力、愿意致富后回馈社会的民营资本,他们开始投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50个,是1949年的8.3倍,从业人员9758人;艺术表演场馆81座,从业人员1241人。比如唐山市部分县(市)区的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居民活动中心都是由政府无偿出让土地、由民营企业出资建成后,交由政府文化部门管理和使用。在新型社区、商品房楼房开发建设时,很多开发商在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就自己出资规划建设了基层文化设施和场地交给物业管理,无偿供社区居民使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系统建设,河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相对周边地区,我们的文化养老条件改善明显,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但是,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水平在全国并不突出,有些方面未能达到国家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目标和标准。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体制机制还不够活、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老年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河北省组织机构建设体系中,从省到市、县(区)一级都设置了职责明确、人员完备的文化主管部门--文化和旅游局,负责老龄群体管理工作的老龄委,工会下面的退管会,专门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老干部局,有些机关事业单位还设有专门负责离退休人员管理的科室(老干部科)。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不仅担负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和文化市场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和依法监督检查责任,还负责制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指导群众文化工作,指导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文化建设等职责。可以说对老年群体的文化养老等各种服务,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民间自治组织机构,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这些政府机构部门、村(居)自治组织之间缺乏相互配合,各自为战,缺少整合力,致使有的服务项目都抓、都管,有的项目又没人管或不愿意管[2]。政府财政资金、民间筹措资金也被分散使用,甚至重复立项使用,造成资源浪费、资金浪费,导致老年人服务力度和深度不够,造成老年群体不满意,产生怨言。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河北省各地市在县区一级都配套建设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虽然各级党委、政府普遍重视方便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这些文化设施大多集中在市区、县城中心,受众面比较窄,服务范围有限。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比如很多县区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普遍存在建设规模相对偏小、内外老旧的问题。相对市县级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建在基层乡镇、社区的文化设施更是少之又少,除了近几年新开发建设的社区外,很多老旧社区根本就没有配套建设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造成老年群体有时间、有精力开展文化活动却没有场地和设施。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文化养老以丰富和拓展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为目的,当前河北省各级城镇的文化养老活动多以唱歌、跳舞、下棋等客观条件要求较低的项目类型为主。然而,随着老年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们对画画、弹琴、书法等各类相对专业和高雅的活动需求也在增多,而目前那些种类较少、套路老化、形式单调、层次不高,缺乏创意和特色,品味和内涵参差不齐的娱乐活动已然与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养老需求形成矛盾[3]。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这一独特群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几乎少见,很多老年人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不利于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养老心态。

(四)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除了县(市)区一级的文化活动场所配有专业技术人才外,全省各地最基层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级文化活动场所,专业文化管理和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负责管理和服务的人员都是没有编制的临时聘用人员,有的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有的是没有专业知识的文艺爱好者,有的就是为了找份工作、挣份工资的社区居民和本村老年农民[4]。除了退休的文艺工作者能给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给予专业化指导和服务外,其他人员根本就不提供设施维护管理和智能服务,只是日常场所和设施设备卫生管理。由于基层文化场所缺少专业管理和服务人员,造成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管理不到位,甚至不能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政府出资出力花大价钱建设的文化设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有的建而不用,长期不开放;有的对外出租改变了使用性质,人们的需求不能满足,造成了资金、资源浪费,群众望洋兴叹。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短板。究其原因,有政策、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家庭、老年人、从业者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或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政府主导关于文化养老的体制机制建设是一个过程

文化养老是精神文明建设延伸的新方向,它是新型养老理念和方式在养老保障领域的重要体现。而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老年人的社会比例在明显提高,而在国家政策方面,即便是有一些文件、规范出台,也不会一蹴而就,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形成连贯的体系或系统。在文化养老有关管辖、组织、建设、运行等方面构建一整套规制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各类老年人组织服务机构的管理秩序,推进各类机构分工合作的科学性都需要由政府主导,并需要用时间来逐步验证体制机制的实践价值。

(二)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参与热度不高

文化养老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凭借政府单方面的力量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文娱活动、休闲养生、修身养性为一体的养老环境还存在极大困难。而目前政府在引导、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养老项目,尤其是在资金投入、融资渠道、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力度尚且不足,很多文化养老项目并未吸引到社会各类资本的追捧,资金注入不足直接导致当前文化养老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推动。因此,促使文化养老主体多元化,通过政社结合,发挥社会力量,培养良好的文化养老行业和市场成为当前文化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传统家庭养老观念限制了文化养老形式多样性的发展

受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子女出于对老人人身安全及其他方面因素的考虑,减少了老年人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的机会,致使多数老年人能够参加的家庭以外各类文化活动的类型非常有限。再者,传统家庭养老思想的重心主要是落在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及身体健康程度方面,而文化养老的观念与家庭养老并不相融合,这实际是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轻视了“文化”在养老中的内涵与价值。所以走出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发挥社区养老或其他社会力量组织的各类文化养老活动的作用成为创新文化养老形式的重要出口[5]。

(四)文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尚未形成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对文化养老的认识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尚未把文化养老视为养老事业的重要方面,其所需的紧缺型技术人才也缺乏专业的培养渠道。虽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上已存在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但它们类属身体康复方面的职业教育,与老年人文化服务方面的专业要求明显不同,因此文化养老专业服务人才成为极度匮乏的社会资源。为满足整个社会对文化养老服务队伍的客观需求,文化养老服务人员进入领域的门槛较低,综合素质也表现为明显参差不齐。所以,实现非职业化服务向职业教育转变成为化解当前矛盾的必要手段。

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普遍较少,公共服务软硬件建设水平、现有文化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都是阻碍应对老龄化问题、解决养老供需矛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养老方面存在的不足,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满意度和幸福感。针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加强文化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建设

为完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应尽早规划布局,颁布文化养老领域的宏观政策,用法律法规强调文化养老的重要性,使文化养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上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文化养老体制机制。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规划实施,调整政策细节,完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常态化的管理规范体制机制。除此之外,各地基层组织要建立关爱老年群体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责成一个部门牵头,形成分工明确,细化各自目标责任,把针对老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实、抓细、抓到位。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使各部门全力做好自身工作,又在部门之间真正形成合力,让老年群体真正得到实惠,尽享文化建设成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二)挖掘市场潜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动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程中,政府部门要发挥政策制定优势、建立专项资金投入预算,建立多种投融资模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6]。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吸引准备转型的传统产业把目光投向养老产业、把资金投向文化建设,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具体而言,要鼓励企业用闲置场地开办老年产业、建设文化场所,发展文化养老服务事业;借助市场手段完成社区文化养老设施的新建、置换和搬迁;对新建社区要从制度层面要求配套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缩小文化场所服务半径,方便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参与文化活动;对不能搬迁的老旧文化养老基础设施,就需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新建社区合力开展文化服务;对于老年人大量聚集的老旧小区要充分挖掘资源,由政府牵头,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实践中给予帮扶,建设满足社区老年群体的文化养老设施。

(三)放大社区支点作用,丰富文化养老内容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普遍感到生活单调无趣,希望在安全放心的基础上寻找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而对于老年人非常熟悉的社区往往被视为除家庭以外寻找生活乐趣的最佳去处,因此要以社区活动为支点,开展广泛调研活动,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积极争取条件,开辟老旧活动场所,发展各类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此丰富社区文化养老内容,营造文化养老氛围。如组织老年舞蹈比赛、绘画、摄影比赛;安排各类养生讲座,手工艺指导课;成立老年声乐社、京剧社、棋牌社等各类社团,借助这些社团活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满足各类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文化养老形式的多样性还可以辅助他们依靠自身力量调节情绪,解决心理难题,恢复健康人生。总而言之,社区是拓展老年人兴趣爱好,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选择。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各类文娱活动,能够让更多老年人重拾信心,找到生活的乐趣,甚至还可能在娱乐中发挥更多余热,寻找自身价值,愉快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7]。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建专业文化养老队伍

对管理服务人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聘用一批高学历、高层次,有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目前我国的大学、职业院校还很少设置为老年人服务的学科专业,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咨询、培训、教育和服务的专业人员较少,基层文化服务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因此,一方面应该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对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化的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基本的素养,并侧重使命感、道德感、责任感的培训,加快职业化进程,才能及时解决为老年人服务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使老年人得到更为高效、专业化的服务[8]。

五、结束语

在全国大力发展文化养老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大力推进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河北省有关文化养老的相关建设要以我国现有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为导向,在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挖掘探索、勇于尝试,提高效能,努力推进河北省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只有提升广大老年人群体的“老有所为”思想意识,才能进一步将老年人的自信心、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起来,才能更好的使广大老年人群体晚年生活充实愉悦,收获更多的快乐,进一步构建新型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养老老年人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认识老年人跌倒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