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作型导师制保障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0-12-19炎,王

关键词:导师制协作导师

倪 炎,王 凯

(1.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导师制早在14世纪由英国牛津大学威廉·威科姆提出,在英国知名高校践行与发展,到1634年,牛津大学制定了导师制培养制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配备导师,导师的聘任由学院院长或者校长批准[1]。导师制培养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近些年在研究型高校中兴起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制度,但是在践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员导师制培养出现偏差[2]。因此,亟需分析现行导师制培养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为创新大学生导师制培养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一、大学生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难度大,导师制受众群体范围小

随着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各高校也在追踪分析其应用效果,统计结果表明其作用并不突出。究其原因发现,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对教风、学风没有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关注,导致出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够热烈、主动,学生对课堂知识无法熟练掌握等问题。课外对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基本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影响了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效果。大学生一般将班主任作为导师进行学术方面的咨询,如若学生自身不够主动或不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就会出现班级学生平时与班主任接触不够密切的问题,班主任通常与固定的同学例如班委等交流更多,不太能涵盖到每位同学,那么教师对他们的学术指导效果基本为零。导师制培养工作目前在高校并不能对所有学生全覆盖,大部分仅在少数院系实施或面向于小部分学生,通过配置学术能力较强或具有深厚经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全面、细致的指导和培养规划,并不能对所有大学生给予足够的师资和倾注较多的关心。导师制计划在高校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效果并不显著。

(二)班级导师身兼数职,职责分工不够细致

高校对导师制的设置不够充足和合理,一般采用班主任加辅导员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予以配备导师。辅导员主要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质能力、日常事务性工作、心理健康发展等展开引领和培养,班主任较多参与到大学生的学术能力提升、班级日常活动、评奖评优等工作中。不论班主任还是辅导员都参与担负了多项学生培养工作,并且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多重类别。高校对导师的人才培养工作压制繁多,预期在导师制工作开展过程中达到的效果也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班主任所负责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学术方面还涉及到较多的班级事务性工作,一人负责多项工作难以平衡。高校对班主任的导师制工作没有进行细致划分和明确他们应负责的具体内容,多项不关联的工作交叉在一起,事务性工作又比较繁重,导致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少之又少。由于学术导师人员安排少等问题,学生在遇到学业、专业等学术方面的问题时,不知道应该寻找哪位专业导师进行指导,更倾向于求助与他们更为密切的辅导员,而辅导员本身并不具备指导学生学术研究的能力,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关键性作用。

(三)高校导师制工作重管理轻培养、大学生培养计划落实效果不佳

大部分高校在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集中体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通过规章制度、政策要求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严格与规范,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规划和提升。各高校虽然根据专业不同起草、设置了相应的学生培养方案及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还是以管理、规定为主,对大学生的学术能力提升、生涯规划指导等人才培养功能落实的并不到位。高校管理部门在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执行得不到位,并没有真正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主要还是传达通知、政策等常规管理,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和培养[3]。对于学生的培养计划没有下大功夫进行规划和落实,很多培养工作虽然有文件进行支撑,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院系的工作参差不齐。导师在指导学生时,通过下发的政策和文件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但在培养人才方面,教师把握或倾注的心血还不够。班主任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也多是通过方案、通知对学生进行要求和常规工作布置,很少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或自身思考该如何培养大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培养和爱护。

二、协作型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解决现存问题

(一)任课教师作为学术导师全方位培养,协作型导师数量配备保证充足

为了保障协作型导师数量,将学生所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聘请为学术导师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任课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利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启发和训练,学生通过课堂平台也更易接受学术能力锻炼和培养,同时课后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答疑等环节与同学建立长期的联系。由于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了比较熟悉的关系,并且专业课教师与同学接触本身就比较密切和广泛;学生在其他场合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时,可以消除紧张陌生感,大部分都能与导师进行顺畅地交流,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将学生纳入专业课教师的课题或者研究项目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协作型导师制的任课教师数量配备应该保证充足,如果按照现状一个班级只配备一位导师,导师可能会由于面对学生较多而自顾不暇且指导学生的学术能力缺乏质量[4];对任课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生涯和其他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同时辅导员也会出现类似问题,辅导员所带学生过多无法对每位同学提供符合其自身状态、条件的定制化指导和生涯培养,只能针对年级或班级进行笼统化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生涯、生活等方面的导师配备也应考虑齐全。

(二)设置多重意义导师,全方位协调人才培养工作

大学生导师设置需要考虑它的多重意义,专业教师担任的学业或学术型导师可以根据工作内容、研究方向的不同分开设置,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学校学习,在大一时为他们配备的行政班班主任导师主要负责班级建设、生涯指导、学业督促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大一时专业课接触较少,导师主要督促他们的基础课学习,以及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刚入学时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班风社风,学生的学业指导或生涯指导工作更需要宏观把握,大一结束后会组建专业班级,这时候就需要为他们配备专业导师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和拔高,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行政班导师可以邀请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担任,负责班级的系统工作;专业班导师则可以邀请学术方面更为老道的教师负责,加上由辅导员负责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等工作,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系统培养。行政班主任导师负责的班级学业管理、专业班主任导师负责的科研创新提升与辅导员负责的生活心理教育融会贯通,多功能导师制使得对学生学业上有培养,专业上有扶持、生活上有帮助。

(三)明确导师的职责内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为学生配备功能型导师后,我们还应该明确各类型导师所负责的职责和内容,改变以往导师负责多项工作内容耗费大量的时间,反而影响了他们最应该为学生提供的本职指导和帮助。对功能型导师高校需要进行规范的管理并提出工作要求,发布不同类别导师所负责工作职责的文件和要求,明确他们的职责分工,更有计划的规划导师的工作内容。分类设置导师的工作内容,对于学术型导师要求提供学术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定期给学生开展讲座、专题研讨等小范围的学术修养工作[5]。对于行政类导师明确首要职责是管理班级的发展,了解班级同学,及时为他们提供方向上的指引。对于管家型(辅导员)导师,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帮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同时各导师之间也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培养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大学生。导师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指导和服务,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倾向和个人能力制定培养计划,比如性格特点、专业方向、性别等因素都会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另外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规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同也会影响培养计划的实施。

(四)为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桥梁,注重对学生培养与管理相结合

导师关注、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可以改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重管理轻培养的问题,导师引导学生如何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是大学生人才培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需要学会自主、自立、自强,通过导师的教育让他们学会自我发展,拥有自我规划的能力,起到导师制搭建自我发展桥梁的作用。导师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规划也可以缓解在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强的问题。这是由于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时,需要进行思考如何培养、制定计划和方案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规划。导师应该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两方面工作双重重视、尝试将两者进行结合来执行人才培养计划。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也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并加强管理。比如实施辅导员在学生入学进行常规管理教育工作时邀请学术导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相关启蒙和培训,行政专业导师与学术专业导师相结合协作指导班级学风、学术建设等方法,这可以反映出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管理和培养的协同融合。

三、建立协作型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和特点

(一)协作型导师各司其职、有的放矢,保证对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指导

高校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改革并重新规划后,形成了协作型导师制度;各类型的导师分工更加明确细致,能够做到各自分管自己熟悉并具优势的业务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境或想要解决某些自己无法完成的问题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根据事情的特性类别选择寻求功能型导师,教师进入自己的指导角色迅速有效,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地帮助[6]。协作型导师制度对导师的工作范围进行明确、细致的划分后,保证了导师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依托于自己最强、最有把握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确的指导。协作型导师制度也帮助高校、院系解决了传统导师制施行不利的问题,对于高校、院系突破目前的导师制作用不明显的瓶颈有一定的实施价值。协作型导师制度产生的效果也比较明显,提供了积极的一面,改变了学生想要寻求帮助时求助无门的问题。导师的分工职责明确化解决了学生有可能求助于导师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减少了导师可能给出不恰当、不具有参考性意见的现象。

(二)对学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方位发展

从专任教师、辅导员等角度来说协作型导师制度具有很强的优势与特点,同样地从学生主体思考协作型导师制度仍具有良好的适用意义和表现。协作型导师制使得各位导师功能具有多重性和针对性,在对学生各个方面包括学术科研、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班级建设、全方位提升等予以培养,以适用于现代大学生的发展。协作型导师制开始试用并施行后,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整体的班风、学风建设起到了显著提高的作用。导师对学生的督促和培养以及对班级规划等保障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班级整体的学风建设,同时作为任课教师,导师将课堂学习、课后培养联合起来进行督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随时的监督,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特殊情况。协作型导师制度也同样保障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目前高校学生在协作型导师制度的影响下各方面素质、能力确实得到了发展,协作型导师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予以培养和提升,而不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出现瘸腿。学生在一个领域得到训练并提高,相应地会带动其他能力也随即好转和提升,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匀速、全面提高和进步。

(三)协作型导师制具有较强上升空间,大部分高校尚处于准备阶段

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和导师制培养体系比较重视并寄希望于它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制定新型的导师制培养计划,弥补原本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不足之处。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协作型导师制培养体系处于正在实施或者准备试行、推行的阶段。正在实施协作型导师制培养计划的高校,结合院系及学生的特点配备了相应的功能型导师,初步构建协作型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他们的培养计划已经初具规模和效果。还未实施或正准备实施新型导师制培养计划的其他高校,可以考虑在各院系应用协作型导师制培养体系以期改变现在导师制培养计划所处的困境和停滞不前、发展不良的状态,或考虑开发其他新型的导师制培养方案。这样可以看出导师制培养计划的优势体现在拥有较强的上升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高校导师制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创新,拥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高校初步的实施效果比较理想。在实施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培养教育效果比较好。

四、结论

针对高校院所目前适用的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发现了实施难度高、导师制受众群体小,导师职能分工不够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重管理轻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建立协作型导师制度,将专业教师聘为学术导师实现全员人才培养理念,设置功能型导师完成多角度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导师工作职责、提供准确的指导方向,培养与管理相结合体系等方法以达到预期的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新型导师制体系体现出的分工明确、对学生具有良好的适用效果、呈现出良好的上升空间等几点优势,最终为高校人才高质量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导师制协作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V eraW an g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