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青年医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教育的思考
2020-12-18黄园顺徐梦霜
黄园顺,徐梦霜,雷 岩,张 铭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五医院:A.发热门诊;B.泌尿外科;C.烧伤整形皮肤科;D.普通外科,四川 雅安 625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是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其严重程度已远超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1]。而在疫情起始,所有检测试剂和疫苗等新型科学技术还未及时发挥作用,面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我国医学工作者应用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流行特点,随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2]。
发热门诊是各级别医院诊断和治疗传染性疾病的首要窗口。在本次的全民抗疫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军队基层二甲医院的低年资住院医师,有幸被抽调至发热门诊加强工作。通过个人为期4个月的一线抗疫工作实践、结合对比所在实习的三甲医院管理教育模式,总结基层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不足,并从基层医生角度思考疫情下青年医师人才教育的改革。
1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医院发热门诊现状
1.1 基层医院基建相对局限和医务力量薄弱
笔者参加工作之前,曾有重庆2所三级甲等医院见习与实习经历,基层医院发热门诊与之相比,相差较远。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基层医院发热门诊布局不甚合理,配套基础设备较为落后,不能完全满足传染病隔离要求,不能有效承担疑似传染病危重病人的救治[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笔者所在单位跟大多数医院相似,发热门诊并非常态化的临床科室,只有编制但无固定人员[3]。疫情暴发后,本院作为体系医院,积极响应中央军委与联勤保障部队号召,及时抽调专业骨干力量,组建医疗队赴鄂抗疫,因此本院医资力量更加紧缺,故临时选派住院医师加强发热门诊。发热门诊主要医务力量大多为新毕业任职一年的低年资医师,虽说青年医护人员抗疫积极性很高,甚至想奔赴前线为人民服务,但通过反思总结,客观、清醒地看待问题,目前青年医师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与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且自身缺乏安全感,无法准确保证医护质量和医疗安全。
1.2 预检分诊素质及效率不高,青年医护传染病学与预防医学知识匮乏
由于预检分诊的护士也同样趋于低年资化,对发热的传染病患者及非发热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无法做到初步辨别与有效筛查,故出现发热、干咳以及乏力任意症状者一律分诊至发热门诊,虽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初筛误诊而引起的院内交叉感染,但同时也降低了医生诊疗的工作效率,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检查和医疗开销[4]。
任何科室医师,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发热门诊更需如此。众所周知,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控制工作任务,我国医学队伍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明显不能适应客观需求,这一矛盾在基层医院表现得更为尖锐。基层医院尚无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就职,感控科力量相对薄弱;而本科学历就职的医师,在传染病诊断上不够熟悉,收治方面也捉襟见肘,明显存在边看书与指南,边工作实践的模式;同时也没有掌握健康教育、卫生防疫、卫生宣传等专业技能;此外个人医学防护操作也是现学现用。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可以看出,培养一批高素质、全方面医学人才是未来医学教育的目标趋势;当代青年医师也应着重加强传染病学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调查研究等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2]。
2 疫情大考下的体会和思考
笔者作为步入工作岗位不久的基层医院青年医师,在职业成长阶段亲身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线医疗防治,通过发热门诊抽调工作以及反思其运行效率,剖析在毕业之前的本科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参与工作之后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以及人文素养等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体会和思考。
2.1 学科合理发展,加强医护人才梯队化培养
基层医院应根据此次疫情防治暴露出来的各项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同时制定综合应急预案,规范标准化分诊流程[5]。针对发热门诊,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均应从各临床科室经过严格筛选,抽调出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心理素质好且工作满3~5年有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护工作者;且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做好专业互补与搭配,应主要来自急诊科、呼吸内科、传染病门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同时人员尽量相对固定,避免频繁更换,减少医务人员不必要的感染机会[6]。同时更要加强梯队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即便是人员紧缺,也应尽量保证“老带新”“一对一”的组织模式[7]。
2.2 精神心理应对能力在熟练完备的技能培训中提高
医护工作者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心理精神压力,大多数医护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工作时出现过各种负面情绪反应,包括焦虑、紧张、沮丧以及悲伤等,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主要原因为担心自身被感染,或者因传染病防控及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不足而出现技能恐慌[8]。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自己要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懂得自我教育与调节,消除对传染性疾病的错误认识,相信自己,克服恐惧;同时应该凝聚团队内部情感力量,相互安慰、鼓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抗疫的战斗中。最为重要的是,打铁还须自身硬,医护工作者应多参与科室、院内,甚至省市内、各学会内的各项继续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班,积极、主动地学习疾病的诊治方案和技能操作,在全方面提升自我诊疗水平的过程中加强自我精神心理应对能力。
2.3 医学人文素养与卫生法规教育扎根在医护成长的全过程
此次疫情面前,党中央、中央军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军紧急抽调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全民共同抗疫。医护工作者作为最美“逆行者”,对待工作要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以平等、尊重、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学会对患者的疾病感同身受,愿意站在患者的角度,共同应对疾病,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及家属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4]。这种较高的职业操守与修养的培养,应该扎根于每一名医护工作者成长的全过程,医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应重视医学人文关怀教育,可以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教育选修课、学生社团、论坛讲座甚至是第二课堂;见习以及实习过程中,医院遴选责任心重、医患沟通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带教教师;医院应对就职人员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岗前培训等。树立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相应卫生法规的培训教育,让医护工作者了解法律法规,所有医疗行为都有理有据;加大对暴力伤医伤护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更好地规范医疗秩序。
2.4 突出 “预防-主动”型的应急响应体系导向与健康宣传
“预防-主动”型应急响应体系即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主动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从战略的高度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社区、区域内首诊患者较多,而在预检分诊工作中一般以求异思维、预见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及降阶梯思维为主导,从而提高效率,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防止出现院内感染[9]。针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日常工作,应需纳入应急响应流程化的相关培训, 确保基层医院在疫情发生时做好监测报告、疏导消毒、防控宣教等第一道防线工作[10]。此外,基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H7N9与SARS均是在春冬季节爆发,由于季节的特殊性,流行性呼吸道疾病好发,通过院内科室、社区以及街道等场地进行公益性预防教育宣讲,普及预防和诊治流程的知识,也同样有益于主动性预防疾病的突发和流行。
2.5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人才与全科医生的培养急需发展改革
针对医疗行业的现状,业内外普遍形成约定俗成的观念——公共卫生学科、流行病学科、预防医学学科都是无足轻重的专业,而这些学科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直接性的市场经济效益,往往导致待遇水平差、就业岗位少、职称晋升难和社会地位低。体现在医学院的招生培养上,往往生源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调剂,更是所有专业中最小众的群体;此外以往医学本科教育依旧偏向应试化,预防医学课程占整个学习课程的比重偏小,教学模式单一,且临床医学和这些专业的教学交叉较少,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实践机会很少[10-11]。但历经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后,整个医疗体系才意识到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在所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日常各项防控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现行医学培养方案中主要侧重于专科化、精细化,很多医学生在追求考研、考博等一步到位式的观念模式下,早早选定了专业和科研方向,导致“博学而后成医”成为一句空话,而注重临床的全科医师培养相对匮乏, 使得医疗资源应急调动在重大公共卫生以及灾难应对上显得力不从心[10]。针对这一现象,急需加强对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人才与全科医生的基层储备建设,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力度。公共卫生人员作为预防并控制疫情暴发前的哨塔,更是疫情袭来前的吹哨人,在培养模式上应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与信息化的培养,增强应对多方位、多层次下的应急防控能力。同时适当加强本科医学生的公卫专业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培养预防为先的思想原则,提高对传染病的警觉性,学习、掌握并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是未来教育的必要趋势,使之成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2.6 防控操作技能的教学训练越来越不可或缺
年轻住院医师的工作范围绝不仅仅是写病历与跟手术,许多医学实践操作技能应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中,平时所不注重的防控操作技能更是在突发应急事件中极为关键的步骤。比如在疫情期间反复强调与落实的六步洗手法、个人穿脱防护服操作、物品消毒、感染防控措施、咽拭子标本采样以及后续的运送程序,都应该是个人所具备并熟练掌握的能力。在本科教育见习、实习当中,医学生跟着带教教师尽早掌握这些临床操作,大力提高自己在预防公卫方面的防控能力;而针对新毕业入职的青年医师,应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岗前培训了解就职单位的基本情况,从开始就得认真学习本院院感规定,并且在日常管理、知识储备及工作流程中落实相关规定,强化意识。咽拭子采样和穿脱防护服也是发热门诊每一个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操作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对患者进行相关操作治疗。建议医务处联合感控科应做好业务知识授课的计划安排,建议每2周定期进行1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防隔离、传染病知识、病情观察诊断、感染防控以及急救处理等[5]。
2.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继续教育是青年医生的成长基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医疗单位仪器设备不全,仅存几台仪器设备无人能懂能用[12]。年轻医生少有培训、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为提高基层医疗整体水平,保证医学生同质化继续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人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基层医院应该鼓励青年医师规培等继续教育。而规培教学医院通过“融贯交叉、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将全科医学“理论、临床和社区”三阶段模式改造为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交叉、社区实践和临床实践相互交融的新型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全科医疗需求的全科医师人才,对于提升医学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弥补基层医疗短板有着重大现实意义[13-14]。
2.8 推动医学网课教学资源共享化,实现教育的拓展、延伸
疫情期间全国广大医学院校运用各种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线上网络教学,如抖音、钉钉、雨课堂及腾讯会议等,解决了线下教育培养课程无法进行的问题,进一步展现了网络教学培养模式的优点。对于新生事物,应该宽容并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与开放,但同样需要做好线上学习过程的跟踪管理[15]。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网课教学绝不仅仅是疫情产物,更将会是未来发展趋势,它可以出现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可以开展本科线上主课与选修课教育,也可以组织线上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可以加强规范化培训以及进修医生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反馈,也可以使基层医生有了远程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更可以加强区域间公共卫生防治研究成果的交流与整合[15]。其中最核心模式方案就是开展教学资源共享化,比如上海复旦华山医院感染科教研室的网课就可以作为传染科青年医师以及轮转规培医师、本科大四医学生的网络医学公开课等,这样能全面高效推动医学体系数据合作与共享文化氛围的建立,有助于医学教育范围与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3 总结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相比于国外,已经得到明显控制,展现出我国应对此次疫情防控的有效实力与较高效率。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疫情下医学人才教育改革方向等的深思远远没有停止。本文拟基于笔者作为基层医院低年资医师,深入实践一线防控医疗工作,并在有限的信息下,总结讨论此次疫情应对中,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应急事件所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并通过反思、剖析在本科医学教育以及青年医师培养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同时期待这些思考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
总而言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医学教育的改革,重点依旧是培养一批高素质医护人员,尤其是积极加大培养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专业人才以及“跨界、合作、融合”复合型人才,从而能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能敏锐察觉疾病的危害,前瞻性地进行预防,以避免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影响[16]。笔者认为,当前医学生以及青年医师储备将在10~15年后成为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更会是若干年后遇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关键储备。国家从重大战略角度上应大力支持和重点关注医学人才的专业教育以及全面推动实践性、规范化改革[10]。同时也只有从本科生及青年低资质医师的培训抓起,突出多维度化、博学化、规范化的本科以及继续教育方案,才能向未来培养现代化、全方面以及复合式精英医学人才队伍的目标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