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流行病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8王敏珍白亚娜胡晓斌
王敏珍,郑 山,白亚娜,胡晓斌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确定了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方式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提出也成为现阶段各个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期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医科”背景下提出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由此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结合思政教育目前在该领域推进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分析相对有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培养的人才将为实现人群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等方面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培养有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的卓越公卫人才同样是本领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努力方向。《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领域中的骨干课程,被称之为“公共卫生之母”[2],基于前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总结,笔者以该课程为例将从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探索以及实施途径等两个方面与同行分享,旨在探讨如何挖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能力。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现阶段对于“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核心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如何挖掘和探索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学科资源、学术文化,将其转化为思政育人的资源。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对公民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相应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目的就是让当代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本文主要结合上述四个方面对《流行病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给予讨论。
1.1 紧跟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激发公卫学子爱国情怀
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类健康,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国家完备的制度体制为坚强后盾,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梳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至今的各项预防策略和措施,例如计划免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癌症筛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等,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和意义,加深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体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促进人群健康及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未来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热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也逐渐加大。趋于完善的全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减轻居民疾病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教学环节中,结合专业内容,整合时代发展背景资料,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每一个公民的坚强后盾,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为人民生命全周期保驾护航,才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不断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民健康的公卫梦贡献自己智慧和青春的崇高理想。
1.2 弘扬学科领域榜样力量,培养公共卫生工匠精神
流行病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近2 000余年的历史,而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奋勇献身的流行病学先驱者。例如,我国20世纪初期东北等地区鼠疫肆虐,我国流行病学先驱者和奠基人伍连德博士不顾安危,带领研究组深入高流行区域,开展现场调查,最终探明其流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鼠疫防控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我国鼠疫的大面积流行。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中国公共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援非医疗队,和当地人员一起坚守抗击埃博拉疫情第一线,为最终控制当地疫情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使命。此外,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国上下社会各界人士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团结一心,短短几个月将疫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次全球大流行的疫情防控中有太多可挖掘的榜样案例,特别是4.2万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防疫人员逆行而上支援武汉,感动了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的救死扶伤敬业精神。
诸如此类在人类与疾病抗争历程中涌现出的国内外公共卫生家们数不胜数,而这些学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正是我们在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度挖掘的重要思想政治素材,结合各章节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系统整合流行病学发展历程中的相关学者历史,以案例、情景假设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未来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岗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博爱之心,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流行病学学科在人类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对重要意义的理解,为实现“健康中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培养合格的践行者。
1.3 树立严谨诚信的科研态度,培养求真思辨的科研素养
科学研究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科学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研究的崇高目标,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应当坚守科学价值准则以及科研活动的道德与制度规范开展科学研究。《流行病学》课程是引领学生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医学科研实践第一课堂,人群是主要研究对象,且研究结果最终也将反馈受益于人类自己。所谓取之于人用之于人,这就更加要求医学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严格遵守科研诚信和规范。如果没有端正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诚信科研的基本素养,很有可能会出现有违促进人类健康的科学研究,或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尊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对公众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甚至会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正面案例引导和反面案例警示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守内心的真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践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尊重真实的研究结果,揭示客观的问题规律”的基本原则。
2 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及对课程“课魂”的定位等方面是决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是否能顺利开展以及开展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然而,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培养对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情感共鸣,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目标。
2.1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1)加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奠定课程思政实施基础。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推动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需要从多维度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建设。首先,专任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专业和思想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持续广泛的学习,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示范,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以个人魅力感召青年学子。最后,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从而依托党组织接受系统全面的政治素养提升,最终以点带面提升全体专业课教师团队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将相关理论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化教师对“课魂”的理解,准确定位课程育人目标。“课魂”即课程的灵魂,它是对课程准确定位的凝练总结,是确定课程最终要把学生引领到什么地方,因此准确把握相应课程的“课魂”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如何定位课程“课魂”,这需要任课教师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为谁培养人?即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培养的人才未来服务的受众是谁?将在怎样的岗位中发挥公共卫生的专长?第二,怎么培养人?即基于专业定位,紧跟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匹配?《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专业骨干课程又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使命和责任?第三,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目标是什么。当任课教师对这三个维度问题有深入理解,掌握本课程的“课魂”,就能从现阶段的课程教学任务中挖掘出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自然地与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育人实践,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教育。
(3)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目前对于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可探索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科学观等方面[5]。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学科进展报告,并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发现等多个维度,挖掘适宜于《流行病学》的课程思政元素。笔者认为可具体从国家卫生决策、全民健康水平、公益奉献、诚信科研等方面进行探索,并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设计,有机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同时,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思政元素也可以从不同切入点开展教学,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理解每个思政元素的内涵,从多维度出发,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专业思政课程。另外,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通过联合备课等形式,帮助梳理该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最终形成该课程完整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也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全方位推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2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1)参与“名人”效应剖析,交流心得引发共鸣。通过《流行病学》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与课程相契合的历史“名人”,由学生课后开展资料的深入调研和学习,了解这些学者的生平及主要贡献,以及在公共卫生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剖析“名人”的时代当担及专业敬业精神。教师通过整合学生的心得反馈,与学生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资料检索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挖掘与自己专业背景相同的历史名人事迹,这对提升学生学习内动力,培养家国情怀,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卫人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深化育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课堂所获理论知识,还需在实践中进行升华。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实际工作现场,倾听社会大众对健康的诉求,亲身参与和感受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使命,增强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定位。同时,学习现场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及日常的疾病防控工作中体现出的使命担当、责任意识及奉献精神,理解公卫人如何用大爱之心,行公益之事的时代意义,体会“大健康,大卫生”背景下多部门协作的团队精神。其次,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学生从踏入科学研究的第一刻就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笔者曾指导的本科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反思自己的第一次科研经历,这样感叹:“那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科研活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影响了我,让我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中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具体实践为切入点,将是深化学生德行教育的重要途径。
(3)正确解析反面案例,感悟求真思辨过程。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案例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而反面案例的正确解析也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教育作用。通过在《流行病学》课程思政资源库纳入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的反面案例,例如黄金大米事件、科研造假等各类学术不端案例,结合课程相应内容正确解析,以学生自我思考结合教师引导归纳方式,警示其中引以为戒的问题,从而发挥反面教材的正确教育作用。其次,鼓励学生以批判求真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发现教材或已发表论文中相关结果有异议时,鼓励学生通过所学专业课知识,讨论其中可能的不足和问题,勇于挑战专业,通过批判求真的教学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笔者带教的学生曾发现教材中相关案例数据存在异议,经过与老师和同学反复讨论核对,确认存在问题后,鼓励学生直接与案例作者联系,作者的及时回信及释疑给予了学生积极的肯定。学生反馈“感知格物致知的精神”“哪怕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的文章也有可能存在错误”“通过自己探知原委,感觉很荣幸和自豪”。因此,结合反面教育案例,鼓励学生自我思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研观的重要途径。
3 “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成效
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拥有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梯队,其中1人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中国流行病学优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师德标兵;1人获全国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技术标兵、兰州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医药院校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人获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1获兰州大学隆基教学骨干奖;1人获兰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团队教师承担国家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校级本科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25项,获甘肃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和第二课堂多个方面开展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学水平和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2位教师获得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提名奖,每年本科毕业生近80%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会选择本团队教师作为后续研究生的指导老师,而转入其他高校继续攻读学位或者就业的学生,也因曾经在本团队中的学习经历为其注入了更好的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是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同时“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在短时间恐难见成效,但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一枚希望和向阳的种子,这颗种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未来一生的行走路线,因此作为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发挥教书过程中的育人责任,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素养方面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