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2020-12-18郑少芳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大学生教育

郑少芳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体系、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以及企业的组织模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世界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面临着平台的核心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度不高和支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如何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创新创业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一词起源于生物学,最早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key(1935)提出,他认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区域内,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2]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把生态系统引入了社会管理领域后,学术界开启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如Dunn(2005)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形成了由数十个项目和创业中心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3]Brush(2014)指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大学为基础,由个人、孵化器、研发中心、创业课程、创业文化和资源支持等构成的有机体。[4]由于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创新与社会经济更深入的融合,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刘海滨(2018)认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由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多元主体,以及课程、项目、资源与政策等多要素构成的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系统。[5]随着创新实践的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呈现了以平台为特征的趋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界定为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为核心,通过整合课程、项目、资金和政策等多种创新资源,形成平台主导的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协同互补和共生演进的创新系统。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高校内部要素、社会组织因素和创新环境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呈现出主体多元性(高校、企业、政府、创新创业者等)、资源开放性(高校不断与外部环境链接,进行创新资源、信息的交换)、动态平衡性(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会随着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但其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制度会调整适应这些变化,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等特点。依据前文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界定,研究提出了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层面、中间层和外围层。核心层指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汇集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创新创业制度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协会等创新创业资源;中间层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外围层则指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包括科技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图

从具体内容来看,核心层依托于高校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整合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协会的创新实践等创新资源,在高校创新创业制度体系的支持下,发挥着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其承担的主要功能为: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具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协会、创新创业项目将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形成制度化的创新创业体系,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生态系统的中间层,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分别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和技术支持、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以及信息咨询交流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还根植于生态环境(外围层)中,快速的科技变革、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健全的专利保护制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实现产学研融合,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平台的核心效应未充分发挥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很多平台却未真正发挥核心效应,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积聚。主要表现为创新知识资源不能有效汇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开设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仅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社团/协会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不能得到充分支持,许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缺乏创新实践训练机会,不具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创新创业信息资源不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由学生处教师和就业指导部门进行授课,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未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导致政府的创新创业信息难以充分传播。

(二)创新创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度不高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应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通过交流、共享等协同创新活动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产生。胡赤弟、张国昌(2019)认为,高校协同社区在运行机理中突出协同与融合,注重异质性行动者之间的行为连接才能实现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6]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高校、企业、政府、中介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利的界定不清晰,发生冲突时也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各利益相关方在协同创新中,存在合作交流不足、高校与企业实践合作基地不稳定以及基地的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此外,地方高校也缺乏社会的创新创业支持网络,创业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各利益相关方的不能有效的融合与协同,导致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产生协作一致的创新成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机制不完善

制度支持是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文理工科专业上分布不均,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政策更倾向于理工科专业。理工科学生能借助于实验设备、孵化机制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成果,而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少产生实际价值,严重影响了文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意愿。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配套机制还较为缺乏,地方院校虽然成立了创新创业平台,但缺乏创业基金和创业基地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和社会层面对平台的资金、场地和设备支持有限,高校很难联合社会团体形成创业网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高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指导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各级政府虽然在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面颁布了很多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具体操作方面难以落实,各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配合机制,以致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合力。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成效不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目的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外,还要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才能发挥其创新价值。曹扬(2014)对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的调查显示:仅有1.44%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被转让或采纳,其中学生与企业共同对接完成的创新成果占比只有0.29%,调查结果还发现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数较少。[7]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成果转化率较低,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成效不高。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是创新的载体,平台应与高校、师生、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形成广泛的知识连接。通过开放的平台接口,积聚创新资源,将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制度流进行快速整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知识池”。在知识池里这些创新资源可以不断进行交换,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产生。整合企业创新需求信息,构建“教—研—训”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隋姗姗等(2018)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不是为“形式”的教育。[8]高校应围绕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一套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创业知识。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的信息流,开展多种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体验项目,组建大学生校园创客空间等,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还应发挥平台积聚效应,吸引社会团体、政府人士和创业精英走进创新创业课堂,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经验和政策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二)构建开放协同和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多元性和开放性,高校、师生、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应形成协调一致的创新行为,构建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具体来说,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融合,使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加强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训练。并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合理分配各方利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可与风投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以及政府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机制,定期开展科技成果交流,促进创业知识产业化。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制度支持,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促进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高校、企业和市场的创新需求,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制定不同的创新创业政策,切实解决创业困难。在政府引导下,由风投、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组建并成立创新创业基金,每年投入足额经费保障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除此之外,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加创业激励制度,对高校创业项目减少税收、减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专利申请费用、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入住创业园区等。高校也应建立创新创业制度,鼓励教学、科研、学工和就业系统有机融合。制定二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创新科研项目,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奖励制度。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美国形成了崇尚个人奋斗、强调机会均等和对容忍创业失败的社会文化,使美国成为了世界创新强国;德国的工匠精神,强调严谨和纪律,德国企业在创新中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文化氛围,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校园里广泛宣传创新创业优秀项目、竞赛和成功案例,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创业讲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在社会和家庭中,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尊重创新、宽容创业失败和合作共赢的文化氛围。可举办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活动,宣传创业人物和创业故事,增强创业信念,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现状调查及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