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量词赏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2020-12-18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中心校黄宏芳
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中心校 黄宏芳
古人一直讲求“炼字”,不管是贾岛“推敲”的故事,还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都明确指向一个目标:能更加贴切形象地表现人或事物。在课文中除了动词、形容词外,量词是最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品读感悟的。以人教版五、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排除常见、易懂的量词外,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的量词共有35处,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中“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这里用“一团”而不用“一片”,是因为“一团”更能突出绿蔓的茂盛,表明作者更好地为珍珠鸟创造了静谧的环境,为文中最后的主题服务。又如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中“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还带回一路月色。”这里月色跟“路”搭配,表明作者见友之多,访友之深,忘情山水,也暗指山中的月色也是其朋友,归途中一路相伴,使文章显得更加传神。当然,课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果在此处教师不加留意,没有引导学生赏析,大部分学生只会一扫而过,少数学生也只能得其形,不会得其神。
一、量词在文本中的重要意义
英语语境下的量词更多是抽象的,而汉语语境下的量词则是形象可感的,需要我们细细琢磨品味。国内学者对于小学高段量词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同一课内对于不同量词的辨析,是为课本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生服务的。量词在文本中占有重大的意义,一个生动传神的量词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提升学生量词的赏析能力不管是为了现在的审美,还是为了今后的习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修改版)在第三学段“阅读”中,有这样两个目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而量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学生赏析和正确选用量词,其实就是“炼字”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们汉语言由形象思维来支撑,尤其是古诗词,除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之外,还要想象字词背后蕴含的画面。因此,提升量词的赏析能力,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语言的特色,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更好地为古诗词服务
在统编版教材中,古诗词的占比大大增加,足见其重要地位。古诗词中的量词往往以点带面,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以一个量词来构筑一幅画面,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用词的深意。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趣味语文”中,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六年级上册《天净沙·秋》中“一点飞鸿影下。”这些古诗中的量词,都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提升学生量词的赏析能力,会更好地为古诗词学习服务。
4.为学生进一步习作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修改版)在第三学段“习作”中有“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个目标。而要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就需要学生不断“炼字”,用最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意思,抒发情感。而量词的搭配是多种多样、富有变化的,需要学生学会恰当地选择与准确地运用。
二、提升量词赏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1.相同语境下,不同量词的赏析
同一语境下,选择不同的量词往往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此处用“叶”跟渔船搭配,可以看出杨万里观察位置比较远,渔船形状如叶子;其次,“叶”字给人很轻的感觉,更能与儿童聪明的灵气匹配,使画面轻盈灵动。
在习作中,学生不会在具体语境中认真比较量词的不同,他们只选择想到的、合适的、可以用的,而不会考虑更好的。因此,要在相同语境下,提升学生赏析不同选择造成的情感体验、画面轻重不一样的判断能力。
相同语境下的量词赏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从而选择与这个画面最匹配、最能表达人物情感的量词。
2.长句中多个量词的赏析
在长句子中,可能会出现多个量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长句子特别考验量词的搭配能力,既要考虑词语的属性,又要考虑量词的色彩,还不能重复出现。
在长句子的量词赏析中,会有写事、写景、写人不同的场景。写事要考虑事情是否层层递进,写景要考量每个场景的特点,写人要思考每个人的属性。总之,在长句子中,学生不仅要考虑每个句子,而且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尽量不要重复出现,给量词找一个最好的家。
3.古诗词、名著中量词的赏析
在古诗词及名著中,有大量的量词,如《天净沙·秋》中的“一点飞鸿影下”;《红楼梦》中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水浒传》中“见东北下一簇红旗,西北下一簇青旗,两彪军马奔幽州来”。由于年代久远,有些量词不常见,又具有模糊性、色彩性,有共性也有个性,难以理解欣赏。
而古文中的量词最有画面感,最能表达情感。如“一点飞鸿影下”,一个“点”字恰恰与前文“孤”字相呼应,使秋的萧索、孤寂达到极致。而且“点”比“只”“群”更轻,更能衬托出画面的轻盈。如果没有学好量词,则体会不到如此细腻的情感。
4.网络语言下的量词赏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汉语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从而出现了不同量词的搭配,例如:一枚小姐姐、TF boys被称为“三小只”,这些量词对于学生更具有影响力和亲和力。网络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总能发现网络语言的运用,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时代感。而网络语言往往与规范文本会产生冲突,如果学生每天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则会对认知和文字的运用造成极大的阻碍。
因此,在网络大环境下,我们对于新出现搭配的量词要追本溯源,既要重视网络中的量词,又要知道其正确的搭配。
5.习作中选择创新搭配量词
量词赏析最后的目的还是运用。因此,在习作中检验学生量词赏析能力提升程度是较好的方法。在习作中,可以采取横向对比,对比其他同学同一句量词运用的不同;也可以采取纵向对比,对比自己修改前与修改后的量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琢磨、去内化,逐渐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与敏感度。在习作教学中,比如描写多种风景的作文,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准确地选用量词的习惯,渗透“炼字”的意识。教师或学生在点评他人习作时,能根据自我感受,精确地选择甚至创新量词搭配。如“想了一晚上”用量词能表现为“一夜沉思”。
自我创新量词搭配,在诗歌创作中有很大的用处。诗歌可以打破一些词语搭配的常规,让学生拥有更多想象、驰骋的空间。
汉字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生命力。文字需要不断去思考,不断地去发现。提升学生对量词的赏析能力,不仅会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更加细致地解读文本,驻足文字背后的画面,也会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初步了解汉语量词形象化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读懂古诗词及名著,在习作中能创新量词搭配,同时领悟古人“炼字”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