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2016-10-08程钰梅
程钰梅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讲究“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今,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老师和家长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量”的积累,以及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功用性,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触摸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精讲细炼和推敲琢磨。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感受文字的温度和画面,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是我们急需补的一课。
一、为什么要教学生“炼字”
笔者认为“炼字”思想这颗“种子”,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渗透进去,最起码老师要有这种意识,并付诸一定的教学实践,这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技巧、文学涵养、文化品位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炼字”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汉字内涵之深奥、应用之灵活、理解之多元是世界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难以相提并论的,有时甚至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的场景。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每一篇精美绝伦的文章,都是由这样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汉字组成的。正是基于汉语文字的这种特性,阅读并领会文学之美,“炼字”都是无法绕开的。
第二,“炼字”能够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多年来,笔者一直十分注重“炼字”思想的渗透和技法的教学,尤其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通过“炼字”让学生的作文更精彩、更生动,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炼字”思维和习惯。例如,一次让学生写打羽毛球的文章,学生写动作时千篇一律,重复较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炼字”教育机会,于是马上设计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写了一个句子要学生补充:羽毛球( )了过来。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动词,比如飞、飘、扣等。随即,笔者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再去辨别、甄选。最后,再稍加引导,让学生重新去审视、修改自己的作文。等再次把作文收上来的时候,笔者看到的是一份份富含个性、表达生动的作品。
第三,“炼字”能够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炼字”不仅反映的是一种表达能力,实际上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种治学态度。通过领悟文人骚客锤炼文章、咬文嚼字的故事,在写作过程中学习炼字、炼句、炼意,学生往往就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逐步形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二、如何教会学生“炼字”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去渗透或者组织“炼字”的教学,教学的重心又该放在哪里?
一是培养学生“炼字”的兴趣。“炼字”要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每一项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抓住每一次教学契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炼字”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培养起学生“炼字”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着重带领学生领会“绿”字运用的妙处,让学生沿着作者的“炼字”过程重新“走一遍”,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过”“入”“满”无法全部表达出作者所见所感的那种困扰,以及找到“绿”字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情绪。在课外延伸阅读中,还可适当地补充学习一些古诗词,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强化学生“炼字”的浓厚兴趣。
二是把握学生“炼字”的契机。要让学生在读中“炼字”,做到“胸中有字”,不仅要准确理解汉字的内涵和差别,还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这就需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课外书籍,尤其是古诗文,增加阅读量,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反复酝酿、比较、甄别、推敲中“炼字”;要让学生在说中“炼字”,结合口语交际课以及平常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学会规范而合乎情理地表达,领悟表达的技巧,使学生既敢于也善于表达;要让学生在写中“炼字”,在写作及其指导中教学生“炼字”,应该成为“炼字”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可以“炼字”的机会,与学生一起“推敲”,帮助学生学会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披文以入情”。
三是形成学生“炼字”的习惯。俗话说:“十分作文,七分修改。”但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作文很少修改,一方面是缘于懒惰,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习惯。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立下了一条“硬规定”:所有写好的作文,都必须读给同桌听一遍,然后同桌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通过阅读自己的作文和同桌的提示,学生往往就能发现遣词造句中的一些不足,并加以锤炼。这样长期反复地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一种“炼字”的惯性思维,并固定为一种习惯,内化成一种品质。
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而“炼字”就是让学生在充满魔力的文字王国中浸染文化气息,能够“进得去”(准确理解),又能够“出得来”(合理表达)。重视“炼字”教学,教会学生“炼字”,是当下语文教育应该传承、思考、研究的一个命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