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路径探析

2020-12-18□徐

中小学校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受训者参训校长

□徐 哲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面临的实践困境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而高素质的校长队伍离不开高质量的校长培训。近年来,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 〔2013〕 3 号)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教师 〔2015〕 2 号)的颁布实施,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大一统”,轻个体需求。为了追求培训的规模和效率,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大多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参训校长在阅历经验、知识水平、任职学校的问题以及培训需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一些培训部门均是“统一编班”“统一授课”“统一作业”。这种只求解决共性问题的“大一统”培训,忽视了对校长“个体”及任职学校的“个案”分析,远离学校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强,很难满足参训校长的具体需要。

第二,重单向灌输,轻主体内化。不管是任职资格培训,还是提升培训和高级研修,一些培训部门主要采取以理论学习和专题报告等灌输式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模式过于强调参训者的单向接受和外在给予,忽视了校长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实践锻炼、自我诊断与反思。“接受式”培训模式,受训者尽管有些收获,但由于内化程度不够,认识肤浅,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重集中培训,轻后续服务。校长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生的过程,校长管理新理念的养成、管理行为的改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有关部门不断为其提供指导和服务。但是,大多数校长接受集中培训后回到学校,由于条件所限,缺少一个积极、主动、平等的研讨与实践氛围,在培训与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很难得到分享,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交流与解决,久而久之,校长在培训中掌握的管理技能很快生疏,先进的理念也被抛之脑后。

二、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路径探析

中小学校长培训要想真正走出困境,还需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下移培训重心,做到精准发力

所谓下移重心,精准发力,是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心要向基层、向乡村、向受训者个性化需求转移。主要包括以下二个层面:

第一,下移培训对象。过去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心是骨干校长培训、高级研修与重点中小学校长培养。城乡教育实际上存在的差距,导致城乡校长个人综合素质上有差距。骨干校长培训、高级研修与重点中小学校长培养中,农村中小学校长所占比例较少,加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不足,使农村中小学校长获得的培训机会比城市校长少,尽管他们更需要也更渴望参加高水平的校长培训。所以,今后的校长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心应转移到农村,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

第二,下移培训关注点。因参训校长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校,遇到更多的是个性化的问题;又因参训校长在文化素养、业务水平、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培训需求各不相同。所以,仅仅采取集中学习、听综合讲座的传统方式,很难满足参训者的需求。长期的培训实践表明,校长最急需的是那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个性化培训。个性化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个性化教师、学校及校长,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实施、校本教研的开展呼唤着校长的校本管理。有特色的校长的成长和发展,又离不开个性化培训。所以,新时期的校长培训应由重“大一统”培训转移到重个性化培训。在培训理念、课程、内容、模式、途径与方法等方面,从校长所在的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与不同的个体需求出发,贯彻“学用一致、按需施培”的原则,使校长综合素质在高质量培训中得到提升。针对参训者及任职学校的优势和劣势,设置不同培训内容,充分发挥校长主体意识,因人因校施训,应是今后提升校长培训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前移培训阵地,实施无缝对接

所谓“前移阵地”,即指中小学校长培训要打破传统的高等院校培训模式,实行“培训上门”“送教下乡”的方式,使培训走出城市,走进农村;走出高校课堂,走进参训校长工作实际,进行现场跟踪服务指导,从而实现培训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变的效果。“阵地前移”要重点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从以城市为主,转移到以乡村为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而高素质的校长队伍离不开高质量的校长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特别是要在培训地点上发生转变。可采用“送培下乡、精准帮扶”的方式,组织专家主动下到基层,因地制宜地对校长进行集中连片培训,这样既方便校长参与培训,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长的工作压力。

第二,从以培训院校为主,转移到以参训校长任职学校为主。校长培训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农村学校、贴近学校工作、贴近中小学校长工作实际。以前的校长培训往往是参训校长到培训机构学习,或者由培训机构组织外出参观考察,一定程度上是以课程与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员需求为中心。学习内容甚至研讨的问题往往远离了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农村校长的工作实际,培训针对性不强,学员所学往往很难应用于工作实际,培训实效性不高。所以,培训院校或研训机构根据实施方案深入到基层学校,针对校长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困惑展开现场专题研讨,这样才能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确保受训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从重视集中施训,转移到重视后续跟踪指导与考评。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及考评是校长培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为受训者提供持续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必须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培训机构,但要保证跟踪指导、监督及考评的高质量、高时效与可持续性,绝不是研训机构或受训者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建立一个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研训机构)、受训者任职学校共同组成的“三方联动”机制,做到统一领导、上下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才能确保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的顺利实施。

二是时间保障。若受训者返岗后就一头扎进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大小会议中,无暇顾及培训时所学,久而久之,便回归到参训前的状态。因此,受训者任职学校应当给予充分支持,适当减轻受训者的教学与行政任务,讲求时间效率,尽量减少会议,使其能够挤出有限的时间进行反思,与专家互动,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

三是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施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的重要性,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没有经费,培训机构就无法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受训者就无法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不同区域间的受训者也不能进行有效交流。因此,一定要加大投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是联系机制。施训教师和培训机构与受训者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校长参训后的工作状态,在学校管理尤其是推进新课程实施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另外,校长也可随时向施训者和培训机构反馈学校管理和办学中出现的问题,请求技术支持与指导。

五是考评机制。研训机构要加强对受训学员的考评,采用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以受训者任职学校与受训者自身需求为评价基础,从改进和提升学校工作着眼,旨在通过考核使考评对象得到不断提升、自我完善与持续发展。总之,培训后续跟踪指导及考评应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承办单位、研训机构、参训者的共同关注,让校长培训得以真正落实,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形成教育家办学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受训者参训校长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如何延缓队列训练中的疲劳现象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印度:将招收女战机飞行员
“师太”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