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技术与科学探究的融合效果

2020-12-18王宇敏

小学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蚕宝宝白糖科学

◇王宇敏

【作者单位:桐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浙江】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尤其是摄像功能的完善,使人们想拍就拍;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机也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如何让新科技为科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服务,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带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加上本校的影像校本课程资源,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开展科学课程教学的有利条件。合理运用影像资源,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探究经历,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感知能力。

一、影像,让科学探究过程更加细致

在科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上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在交流环节中,有些学生会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现象遗忘或没有及时观察到,总让探究过程存在一些遗憾。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在对白糖特点观察结束后,老师提问:“请你预测一下,如果将白糖烧一下,它会发生什么改变?你凭什么说会产生新物质?”基于生活经验,学生预测白糖会改变颜色、改变形态,实验过程中,学生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随后的交流中,老师问道:“白糖变成液体时刚刚开始时是什么颜色的?”几位学生都回答是焦黄色的,他们忽略了糖受热液化的初始过程,最后老师不得不自己补充说是无色透明的。而此时,如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住一个组,及时用手机把白糖的几个变化过程拍摄下来,随着学生的回答立刻呈现,就可以让实验探究过程更加细致,也更具有事实可靠性。

二、影像,让科学探究更加有趣

在三年级下册中,有两项长周期作业,即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需学生种植凤仙花,从播种到果实成熟,历时4个多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三下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饲养蚕宝宝需历时一个月。这样的作业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学生容易半途而废。教师可改变操作模式,把观察活动与影像相结合,鼓励学生将凤仙花、蚕宝宝的变化采用微距模式拍下来,每次变化的照片配上少量的解说词发布在自己的QQ空间,比比谁的凤仙花、蚕宝宝长势喜人。教师可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组织学生看实物、看照片,说说新发现,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坚持完成观察任务。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影像,让科学探究更加丰满

影像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操作模式帮助课堂更深入、丰满。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一种昆虫、一种地貌,甚至一块石头,都应当动手拍下来,这些都是丰富课堂的好素材。这些来源于老师亲身经历的图片,对学生来说会更容易接受与亲近。比如在教学四上第一单元《云的观测》这一课时,仅仅凭课堂的观察,哪怕是走出教室,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是阴天,就只能观察到层云,如果是晴天,也许只能观察到积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不只是带领学生站在教室外观察天空中的云,我还展示了平时拍摄的云,有我在家里拍的夏天雷阵雨前的积雨云,有我站在校园操场上拍的积云,也有我外出游玩时晴好天气下的卷云。这些信手拈来的照片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学生每看一张照片,就兴奋地大喊:“这是积云!”“这是卷云!”“哇,这里好像不只是一种云呢!”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远胜于看各种云图小卡片。

四、影像,让科学探究更加有魅力

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都有一个微距功能,它可以让被拍的物体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微距拍摄下的蚕宝宝,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它的外形特征,甚至连不易看到的眼、口等器官都能一目了然,当然这需要专业装备。但对于学生来说,利用相机或手机的微距功能去观察一些小动物比如蚂蚱、蚂蚁、蜜蜂,找找作为昆虫的共同特点,也是可行的,效果也远胜于实验室中的放大镜。又如在饲养蜗牛过程中,鼓励学生拍一拍蜗牛从什么地方排便、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等等,学生会更加兴趣盎然。当影像成为课堂探究的拓展工具,带领学生立足小课堂,放眼大自然,发挥其辅助课程教学作用,魅力也就凸显出来了。

五、影像,让科学探究更加有效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会引导学生根据猜想制订简单的探究活动计划,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为了实验顺利进行,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地把实验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制订实验计划时解决掉,甚至在开始时会用PPT来个“温馨提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会存在一些小问题,让老师措手不及。比如在四上的第二单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中,要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虽然在实验前的讨论中学生们认为必须等前一包物质溶解完才能放下一包,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几个组对小苏打溶解了一包后还剩下一点点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第二包。于是我守在一个实验小组边上,把他们的错误操作拍了下来,在实验结束后的讨论环节中立即出示,由学生判断这样的操作是否正确。有的放矢的及时呈现,使科学探究更加有效。

总之,影像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让影像融入科学探究,既完善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对大自然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是非常可行的。

猜你喜欢

蚕宝宝白糖科学
地龙白糖液,湿疹无处藏
为什么白糖在锅里用油翻炒后会变色
蚕宝宝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蚕宝宝
怎么称白糖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蚕宝宝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