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128排螺旋CT影像特征与病理

2020-12-17张士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危险度瘤体胃肠道

张士贤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曲靖 655000)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间叶组织中,其可发展为恶性,初次诊断为良性,随之生长发育,大多数会出现癌变或者转移情况,进而转移至肝脏,一经肿瘤生长,其治愈率受影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因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发病隐匿,发病率低的特点,未得到关注[2]。CT诊断属于常用诊断方法,在多种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率[3]。胃肠道间质瘤在胃肠道中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比为80%左右,占总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几率在1%之下,老年人群属于高发人群。胃肠道间质瘤属于潜在的恶性肿瘤,常使用手术治疗,使疾病预后效果得到改善。有关数据证实,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指数是判定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对预后效果造成影响。行CT扫描,具有是简单、图像质量较高、扫描范围较大等优点,对肿瘤位置、大小、强化情况以及生长方式予以清晰观察,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进行评估,为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纳入52例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有29例男性,有23例女性,年段为40~82岁,均值为(57.42±3.54)岁;病理结果:良性有15例,交界性有21例,恶性有16例;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反酸、呕吐等,其中有6例患者发生呕血和黑便。

1.2 检查方法

患者禁水禁食,8h后实施128排螺旋CT诊断,在检查前20min,取500ml 1%的碘海醇口服,取仰卧位,CT扫描范围为整个腹部,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设置CT机器参数:层厚为5mm,距离为1.2mm;增强扫描时,动脉期25~30s、静脉期60~70s。部分患者加用100ml 300g/L的碘海醇为对比剂,进行180s的延迟期扫描,注意对比剂的注射速率为2.5~3.0ml/s,设置参数为层厚为6.5mm,距离为1.0mm。

1.3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全部录入至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实验中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率表示,实验中计量资料采取t值计算,以(±s)表示,如研究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中计算结果为P<0.05。

2 结果

2.1 CT影像特征和病理情况

本组52例患者经病理活检证实均为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显示患者的肿块形态为圆形或分叶状,即规则或不规则;密度均一或不均一;瘤体内部多存在坏死和钙化区域,CT增强扫描时可见中等强度以上的强化。CT平扫结果显示,瘤体表现为相对较低的密度,其中均一密度者35例,不均一者17例;瘤体内部存在坏死者48例,钙化者4例;强化扫描结果:轻度强化有7例,中度有11例,不均匀有34例。

本组52例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中可见明显的核分裂像,瘤体存在显著的血管增生和铁黄素颗粒沉淀。

2.2 瘤体大小与良恶性关系

本组患者的瘤体大小在3.7~18.7cm之间,其中良性肿瘤的大小均小于5cm;交界性肿瘤有1例小于5cm,19例在5~10cm之间,1例大于10cm;恶性肿瘤有7例在5~10cm之间,9例大于10cm,组间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与良恶性存在着密切关联(P<0.05)。见表1。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其中主要见于胃部占60%左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高龄人群,分析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迟缓,使得多种疾病发病率升高,一旦患胃肠道间质瘤,进展为恶性者较多[4]。因此,需要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

128 排螺旋CT诊断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的优点,具有较大的扫描范围、高质量图像,使胃肠道腔内外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脏器官的关系予以清晰显示,其肿瘤内部结构现象较优。如钙化、囊变、坏死等情况。扫描时间较短,可在患者一次屏气呼吸时间内完成,将呼吸运动伪影减少,使图像分辨率提升。使扫描强度增强,对肿瘤强化情况予以明确,并为临床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系数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临床上病理学研究证实,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在胃部发生率较高,占比为60%~70%之间,小肠占比为20%~30%,结肠或者直肠占比为5%左右,食管一般发生率较低。肿瘤大小是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分型标准。有关学者研究中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最大直径是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的主要因素。有关学者指出,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与肿瘤大小呈正比关系。

胃肠道间质瘤行CT诊断其生长方式主要包含外生型、内生型、混合型。有关研究显示低危险度和极低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腔内生长为主,其中高危险度和中危险度主要以腔外生长为主。

有关数据证实,胃腔内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呈现为低危险度,向胃外生长和胃腔内生长倾向于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行CT诊断,图像上显示胃壁宽基底相连呈椭圆形、圆形或者分叶状软组织,其具有低风险、极低风险情况,肿瘤体积越大其越容易表现为分叶状,表现为高危险度。

胃肠道间质瘤是潜在恶性肿瘤,小部分发生远处转移,主要为肝脏转移。有关学者认为,远处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高危险度的主要症状。有关数据证实,胃肠道间质瘤钙化情况十分少见。有关资料显示,病灶呈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有坏死时周边强化明显,需考虑是否为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

本研究采用128排螺旋CT检测胃肠道间质瘤,判断其CT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结果显示:瘤体均一密度者35例,不均一者17例;瘤体内部存在坏死者48例,钙化者4例;轻度强化有7例,中度有11例,不均匀有34例。由此说明CT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特点。同时,本组患者的瘤体大小在3.7~18.7cm之间,其中良性肿瘤的大小均小于5cm;交界性肿瘤有1例小于5cm,19例在5~10cm之间,1例大于10cm;恶性肿瘤有7例在5~10cm之间,9例大于10cm。由此表明,胃肠道间质瘤的瘤体大小直接关系着其良恶程度,这是因为当肿瘤不发展,瘤体大小不生长,进而发生形态不规则变化,其周围脂肪边界呈迷糊状态,随之发展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浸润。为肿瘤细胞供给营养,在肿瘤快速发展中,伴有心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内部细胞获得充足营养。

综上所述,行CT诊断结果可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形态、坏死、浸润等情况,同时可以协助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危险度瘤体胃肠道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CT与高频超声对不同瘤体直径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诊断价值分析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复杂水域船舶智能避碰专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