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现场诊断式教研

2020-12-17

好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积木研讨调整

文 潘 红

一、教研背景

自2014 年以来,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整体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在课程实施、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搭建操作支架,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型教研方式,率先改革、努力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反观幼儿园的教研方式,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教研计划易从管理者的角度“自上而下”地制定与实施,缺少系统的分析、调研和集体审议;教研方式易“整齐划一”,整体性、大组式培训居多,缺少教研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有的教研内容偏离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教研成效不明显。

为了更好地实践“幼儿园支持性游戏区域环境建设”,幼儿园多位教师组成环创小组,开展了“支持性区域环境现场诊断改造”专题研讨活动,对小班建构区进行了现场改造。

二、教研过程

(一)初步研讨,审议观察入手

1.调整的思路

到达研讨班级后,环创小组在教研主持人的带领下围绕“是不是上来就调整?怎样调整?”的问题,展开初次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不要急于调整积木区,而是要先深入观察,了解幼儿日常在积木区中的游戏情况,分析区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确定下一步的调整思路。采用“先不要打扰他们正常建构和班级正常活动,听听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再看看如何调整”的策略。明确此次教研活动秉承“以幼儿为主”的原则,从观察入手,深入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

2.如何观察

进入班级进行观察前,环创小组针对“多个人进入班级前,需要注意什么、做哪些准备?”展开讨论。为了便于呈现环境改造前后的对比,大家进入班级前录了一个小视频。通过讨论,对环创小组的成员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同时大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现场创建了“积木区改造交流”微信群,将观察过程中的照片、视频、想法及时和大家共享,还通过手绘方式将空间布局图画出来,这样在分析、汇报、对比时可以更为直观。

(二)诊断交流,审议区角现状

1.积木区环境的优缺点

大家进入班级后,用了50 多分钟的时间去深入观察,多形式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观察后,围绕各自观察到的情况,小组深入研讨了“小(一)班的班级整体环境或积木区环境创设有哪些优点?”的问题。大家借助观察中所看到的区角现状、幼儿的行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室内区域设置、空间大小、工具材料、游戏过程等方面,以白描叙述的方式,针对“由于班级室内场地有限,到了中午,积木区必须‘变身’就餐区”“区域环境被整体改变,建构作品根本无法保留,班级整体区域环境创设需调整”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整体讨论中,大家梳理出班级环境和积木区环境的优点:室内空间创设了多个区角,各区材料较为丰富;幼儿搭建积木的能力较强,有初步合作的意识,有良好的收拾整理习惯;班级教师专业能力较强,能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合理介入。同时,环创小组还共同梳理出该区角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室内通道狭小,积木建构空间偏小,幼儿建构的作品无法保留,收拾整理的时间太长,玩具柜不便于摆放积木,支持墙面内容过于凌乱。全面、细致、有针对性的集体研讨与分析,为下一步“改造什么” 的问题指明方向。

2.谁来调整积木区

分析了该班级积木区域的现状后,我们就“室内区域如何调整?谁来调整?”的问题展开研讨。“在积木区的左侧是一个阅读区,虽然靠窗的地方采光很好,但是和积木区相邻,容易干扰阅读区的幼儿。可以将图书区和‘娃娃家’对调。”“可以利用班级门口宽敞的走廊,将一个区角调整到外面去。”“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是自己动手去调整,还是怎么办?”“让孩子们来讨论吧,问问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是活动的主人,最有发言权。”“除了尊重孩子的意见,调整前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我们可以去问问老师对区角的环境创设有什么想法。”这些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们安排环创小组一位成员去和班级教师交流,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地方太小,幼儿们建构空间比较拥挤,而且积木建构区的作品无法保留,中午吃饭前将桌椅搬来搬去很费事。怎样进行调整呢?是我们去组织,还是班级教师去组织?虽然我们是指导改造的主体,但幼儿才是积木区真正的“主人”,我们一致决定让班级教师带领和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并动手改造,既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能够提升教师的引导能力。

(三)合力优化,师幼共同参与

我们引导班级教师围绕以下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你们都玩了什么游戏?在积木区游戏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借助提供的观察图片,请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述)为什么我们搭建的东西不能留在这儿?积木区面积太小了怎么办?可以将哪个区调到走廊去?怎么调呢?为什么摆放的时候积木总会掉下去?还有没有更适合放积木的柜子?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步步追问、引导、尝试操作,鼓励幼儿们做环境的主人。

(四)后续建议,环境不断优化

现场式的调整已经告一段落,环创小组给班级教师留下了以下建议:积木区的标志让幼儿动手补充,并结合当下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相关图书;支持性墙饰要体现幼儿当下的建构主题,可以是幼儿建构的作品图片或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教师继续和幼儿一起对调整到走廊的“娃娃家”进行环境改造;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建议多以小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给幼儿更多表达与参与的机会,使谈话更具针对性;教师要进一步观察环境调整后幼儿的活动状态,倾听幼儿的想法,以便再次优化。

二、深入思考

(一)观察先行,深入调研

以往的区角环境方面的教研活动,往往都是“走马观花”式或“包办代替”式的研讨交流,而在此次的教研活动中,环创小组坚守儿童视角、课程视角、游戏精神,不急于从教师层面动手调整,而是重点思考:环境的价值是什么?做什么样的环境?谁是环境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多观察、多了解、多倾听,在充分了解幼儿在区角中的游戏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调研,为“为什么要改造”明确方向。同时,现场诊断式教研还需要去探讨“如何进入孩子的游戏区域”“观察中要注意什么”等研讨话题,使每一位进入现场的观察者都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的职责,在参与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思维碰撞,集体审议

从案例叙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整个现场诊断式教研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发表了观点,真正实现了教师之间自主式教研和活动现场的微教研。现场诊断式的教研需以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为基础,营造宽松、和谐的研讨氛围,围绕幼儿的游戏情况、区域位置、空间大小、工具材料的提供与呈现方式、整体氛围营造、墙饰环境创设等多个方面,依据幼儿当下的兴趣与需求,及所在班级的空间特点和资源,开展集体式的审议研讨,分析积木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借助集体智慧,明确调整方向与思路,分析、研讨幼儿的游戏情况,形成初步的整改方案。

(三)科学引导,凸显主体

积木区改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基于儿童游戏的现场诊断式教研的特点,以持续跟踪观察幼儿游戏为基础,分析研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提出科学的时间安排、空间布局、材料支持、互动方式等教育策略。我们依托教研团队的组织经验,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做年轻教师的引路人,去指导、引领班级教师开展谈话活动,激发班级教师成为幼儿成长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陪伴者,同时也凸显了“幼儿是环境的主体,我们要相信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教研人员没有自己动手去调整积木区环境,而是充分尊重、相信所观摩班级的教师和幼儿,将改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并指导他们共同对区域环境和材料进行重新调整和改进,通过师幼集体探讨、规划、制定改造方案,全程给予幼儿参与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教研的原则。

“现场诊断式的教研活动”的教研现场就是幼儿的游戏现场,教研内容就是幼儿当时游戏经验的鲜活体现,在规划、设计教研方式时,让教研活动更多地走进“真实”的幼儿游戏与生活现场(包括视频、图片、文字记录等),直面一线教师关于“游戏”和“课程”的真问题与真困惑,以“有图有真相”“层层深入”的递进式教研,引领教师持续地进行沉浸式研讨,从而共同探求有效的解决策略,推动幼儿、教师、参与教研者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积木研讨调整
堆积木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