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怀庆府枋口广济渠引水灌溉工程修建及管理
——以水利碑文为中心的考察

2020-12-17张鹏琦叶文清诸锡斌

关键词:碑刻水利

张鹏琦,叶文清,诸锡斌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河南 济源 459000)

明代怀庆府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隅,北依太行山,南滨黄河,处于太行山和黄河所形成的夹角之中,区域内流经着黄河、沁河、济水、蟒河等河流。沁河作为区域内第二大河,是主要的灌溉水源之一,对农业灌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秦代,人们就在沁河出山处修建秦渠,引沁河灌溉,并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1],因此得地名“枋口”。后历代多次整修灌溉渠道,至元代后期修成五条主要渠道,成五龙分水之势,遂得俗称“五龙口”,明代后期正式改地名为五龙口。清代疏浚发展了引沁河灌溉渠道,庞大的引沁河灌溉体系辐射浇灌豫西北地区,促进了豫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繁荣,使这一地区被誉为“河朔小江南”[2]。时至今日,整个引水灌溉工程现保存有广济、永利、广利、大兴利、小兴利、甘霖、广惠共七座渠首遗迹,其中广济、永利、大兴利、小兴利、广惠五座渠首为明代工程遗迹,甘霖渠首为清代工程遗迹,广利渠首为1958 年在明代利丰渠首基础上改建的现代引水灌溉枢纽工程。2013 年济源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一、广济渠水利碑文内容整理和解读

广济渠始建于元代,现存渠首工程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 年)河内知县袁应泰开凿,渠首坐西南朝东北,迎水面通高8.6 m,面阔12.2 m,隧洞进深70 m。其引水闸室分上中下三层,设角门、望水门等,底层为引水孔两眼,插有闸板,关闭闸门时,闸板降下挡住沁河水,停止灌溉;中层为闸板室,与引水孔对应设置成两间;上层是操作室,操作室内设置滑车,依靠滑车的正反转动,卷紧或放松铁索,以升降闸板[4]。在渠首正上方设露台,露台三面设置石勾栏,栏板两面雕饰三幅如意头,望柱上雕造有石桃、石钫、石狮等,露台西侧依山体凿建袁公祠石窟。

据考察,广济渠现存碑刻十二通,可分为篆言、记事、述德三类。篆言类碑刻包括“持衡衍泽”匾、广济渠申祥条款碑;记事类碑刻包括怀庆府重修广济渠碑、“龙门再凿”碣、丁老爷设置闸板碑;述德类碑刻包括“禹后一人”匾、“巧夺天工”碣、“因闸水至此”碣、“凿石通渠润五封”碣、“赞”碣、“天开龙洞”碣、重修袁公创开广济渠碑。

(一)篆言类碑刻

篆言类碑刻指的是内容为公文案牍、乡规民约、劝诫等内容的碑刻。广济渠现存篆言类碑刻两通,均为明代河内知县袁应泰所书。

一是“持衡衍泽”匾。该匾嵌于广济洞操作室南侧角门上,高70 cm,宽110 cm。行书大字“持衡衍泽”,落款为“扶风袁应泰建”。

二是广济渠申祥条款碑。该碑于2015 年在沁阳市柏香镇李桥村征集到,现被收藏于沁阳市博物馆,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 年),碑呈长方形,青石质地,长93 cm,宽43 cm,厚10 cm,碑文楷书,四边浅刻回字纹,碑身中部残断,局部文字不可辨识,碑文内容于康熙三十四年《怀庆府志•卷七•河渠》有记载,原文摘录如下:河内地方岁苦亢旱,幸遇院司道府嘉惠穷民,兴利明文不啻三令而五申之。本县仰体至意,申详蒙允,开凿广济渠一道,业已竣事告成矣。但规画久而易湮,人情刁而滋玩,欲图永远之利,宜详经制之方。二载以来,熟视水势,深维弊源,是用条列事宜如左:(1)明河基以防侵占。本河自太行山凿洞引水,经济源、孟县、河内、温县、武陟达于黄河。延袤一百五十里,阔八丈,俱系除粮官地。又价买济源民田,开减水河一道,以防泛滥冲决之患,长一里零九十丈,阔四丈,亦系移关该县除粮永为官地,如邻河居民侵种两岸,湮没旧制以盗决堤防治罪。(2)定渠堰以均利泽。本河一渠共分二十四堰。第一,永益堰,由官庄至休昌,长三里。第二,永利堰,第三,长丰堰,俱并入永益堰。第四,天富堰,由许村、官庄入丰稔河,归黄河,长一百二十里。第七,和丰堰由辛村、高村长五里。第八,广丰堰,由东许村、金塚、白沟作、双流沇河,至小营入黄河,长一百二十里。第九,大丰堰,由南寻、西李家桥、曲沟、柿园、土坯、贾村至黄闷,可减水入黄河,长一百三十里。第十,大有堰,由南寻、保方、王赞、杨村、北董至沙岗,长三十里,沙岗有郑府寄庄地七顷五十亩,除本堰三分水一日。第十一,太平堰,由武家作、张家作至刘家庄,长一十里。第十二,广有堰,由七里桥、故事、马铺至古涧入沁河,长二十五里。第十三,永济堰,由护城、五王、祝策、彭城、尚香镇张相至苏王东宏福堰,长七十里,尚香西砌拦水闸减水入沁河。第十四,广阜堰,由南屯、沙岗至辛王,长一十里。第十五,新兴堰,由李村、冷家庄、贾村至北真长一十八里。第十六,广隆堰,由五王、长二里。第十七,万盈堰,由分水石、七里屯、五王、卫村至彭城长三十里。第十八,常济堰,由住村、珍珠庄、高照至耿家庄入涝河,归黄河,长六十九里。第十九,兴隆堰,由郭村、王里、李家庄至北张,长一十八里。第二十,兴福堰,由彭城、尚香镇至刘家庄,长一十里。第二十一,宏福堰,由苏王、南徐涧至南张,一十五里。第二十二,万亿堰,由西冷至东周,长一十里。第二十三,大济堰,由北冷至杜家庄,长八里。第二十四,永通堰,由保封、董宋、赵庄至唐郭入黄河,长四十里。中间支渠之在各堰者遍满原隰,不防随便开道。惟此二十四大堰,较其远近,酌其盈缩,民已称均平矣。此中如强有力者,擅开一堰,计日分水,即减别堰之利,若系上流,尤宜严禁。益势可霸之以自利,而下流遂至涓滴不沾矣。侵夺不均,弊由于此。(3)泄馀水以免泛溢。本河水势颇迅,兼以秋雨骤集,沟浍之水皆入于河,不无啮堤之虑。前于本河要害处所开减水河一道,以泄之,仍动本县积剩公费银,建立石闸一座。但水势疾于建瓴两岸,易于冲塌,宜用石砌两帮以垂永久。见有设立修理本河公田租谷,每年一百二十石,动支一年,以供其费,庶石堤完固,蓄泄备而水利益永矣。(4)设闸夫以便防守。本河洞口及减水河口与分水处所俱有设立石闸,以时启闭,惟闸夫是赖。相应于石洞设二名,减水河,分水闸各一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查有本县冗役吹手可裁二名,青夫洎铺陈库夫可各裁一名,改给闸夫工食,庶无加派之忧,而兴事用人,两为便宜。(5)分水次以禁搀越。大旱之时,民以水利为命,乃强梁者肆为兼并,而小民涓滴无望焉。于是相率而告,高阜或疾视吞声,莫敢谁何。应编订水分,自下而上,挨次引灌。除大月浸河水一日,各堰不得呈讨引灌外,每月以二十九日为率,每日百刻,共计二千九百刻,共夫四百六十二名,每名分全河水六刻二分七厘七毫。自第二十四堰而上至第八堰,共夫四百六十名半,分全河水二十五日六时,每月两轮,每轮一十二日九时。上轮自初一日子时起至十三日申时止,下轮自十五日午时起至二十八日寅时止。以十分计之:万盈等十一堰四分二厘,广有等二堰二分八厘,太平等四堰三分为一号。自第七堰而上至第一堰,共夫五十五名半,分全河水三日六时,每月两轮,每轮一日九时。上轮自十三日酉时起至十五日巳时止,下轮自二十八日卯时起至二十九日亥时止。以十分计之:天富等三堰四分四厘,永益等三堰五分六厘,为一号。各堰通融照夫轮灌。仍令二十四堰各建一闸,一闸之中,计百步,总砌一阴洞,引水入于渠。灌田俱各用锁,总管司之,凡遇用水之时,发钥开闸及阴洞,依次放水,搀越之弊,不禁而自无矣。如仍前恃强搀越,计亩罚谷,俱入广济仓同公田谷,备修河之用。(6)栽树木以固堤岸。各处河堤多植柳树,以其根株盘结可以固堤而障水也。相应于春初之时,着令各邻本河居民遍栽柳株,数年之后,可以成材,不惟堤岸坚固而材木不可胜用矣[5]。

韩愈在《进学解》中曾说:“纂言者必钩其玄”[6],指出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这两通篆言类碑刻为河内知县袁应泰颁布的公文案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广济渠申祥条款的制定实施是为了达到“持衡衍泽”的目的。从碑刻位置与内容来看,“持衡衍泽”是广济渠用水管理的座右铭,袁应泰水利管理思想尽体现于这四个字中,通过“持衡”,解决“规画久而易湮,人情刁而滋玩”的用水管理难题,实现广济渠“永远之利”。而广济渠申祥条款碑则为广济渠的具体管理规则:第一条“明河基,以防侵占”,明确了河渠的占地范围,解决封建土地私有制下河渠的占地问题;第二条“定渠堰,以均利泽”,将全渠“较其远近,酌其盈缩”,分成二十四堰,明确各堰的起讫地点,以防私开渠堰,以免分减别堰之利;第三条“泄馀水,以免泛溢”,通过政府出资,修建广济渠工程及减水河工程,同时建立广济仓,储存河渠收益,解决后续修理的经费;第四条“设闸夫,以便防守”,通过人事调整,设置专职闸夫,保证正常引水、分水;第五条“分水次,以禁搀越”,确定了各支堰的分水次序、分水比例、时间长短,达到依次灌溉,秩序井然的效果,解决以前争、抢、偷、夺等不法行为;第六条“栽树木,以固堤岸”,利用树木根株盘结“固堤障水”,同时达到“材木不可胜用”,实现开发利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记事类碑刻

记事类碑刻主要是作叙事留存,以飨后世[7]。广济渠现存记事类碑刻三通。

一是怀庆府重修广济渠碑。位于广利灌区管理处办公楼后,刻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 年),石碑呈方形,碑首残损,碑身长147 cm,宽73 cm,厚18 cm,碑文为楷书,原文整理如下:怀庆府重修广济渠记,王温本府入学教授开成张寅撰,河内括济王敩篆额,济源县儒学廪膳生员王良臣书丹。□怀西有古秦广济渠枋口堰,自济源县五龙口引沁河水而东之,抵武陟县董宋村而止,可溉田五千顷。济、河、温、武四邑之民······不知其废于何时。至唐之温造修复之,有传可考也。厥后又废延至于今,其亦小人不幸也。兴呜呼,惜哉然□灾,而兴自然之理······前连年亢旱,民窘衣食时。□巡抚河南地方都察右副都御史海虞徐公恪□临是郡,民皆以灾告。公广询博访于□荛之言,得利民之政,知开是渠可······民张志亦以此奏公,意遂决。以功资浩大,非专人不可。于是奏俞允之,敕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四明朱公瑄总领众职求底于成朱公不自恃聪明而必资之于人,推本府通判甬东施公应麒□□□□委任之□。怀庆卫指挥薛君宗元各督属分工而作。施公被命以来,夙夜惟勤不遑宁处民咸乐于趋事,赴工深古渠以引水广清□□□田。田高水低,则置闸路通,往来则建桥相其便,宜行所无事。而知府三原梁君泽、同知沂阳朱君相推官仙迹,马君云亦各以兴利为□□,赞相之后施公有烧造之。委通判古陵冯公璟成其利焉。工兴于明年春二月,毕于再秋之八月,佥□兹□后事宜勒诸石而属于以为□□让弗获。窃闻之,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斯渠也前之创始者,固养民之善,政今之继修者,岂非同一揆乎?虽然兴必有废,亦理之常□□怪者,何则堰闸坍塌则废之,泥泽淤塞则废之?为守令者,其立心以为不若是恝,则几于秦越相视,徒使今日人力匠氏之劳苦,材庸工价之繁多。如后所云者,皆□弃矣。斯民之利,亦因之以止,其可乎?继自今仁人君子之为政念,成功不易,思民隐宜恤一有淤塞,亟疏通之,无敢慢。一有坍塌速修葺之,无少怠。若然,则斯渠常有,斯利常兴。虽有天时亢旱之灾,鲜不以人力胜之。养民之善政,千万载如一日也。否则宁保其不废。大明弘治九年岁在丙辰秋八月朔旦立石。计开闸堰,不许妄建达桥,惟从民便。怀庆并河、济、武、温四县军民夫六千三百名。广济渠一道,起于济源县之枋口,终于武陟县之董宋村,渠阔四丈长一百五十三里。清渠二十二道:王寨渠长八里;西关渠长三里;广济渠闸一座四空;官庄西堰长十五里;七里屯堰长八十六里;七里屯桥闸一座二空;官庄东堰长七里;七里屯东堰长二里;七里屯东西小闸三座各一空;郑村堰长二十里;西荒村堰长七里;沙岗桥一座二空;许村北堰长五十里;魏村堰长一十五里;沙岗小桥一座一空;南寻村北堰长一十里;南五王村堰长一十里;□郭村桥一座一空;许村里南堰长八十五里;周村堰长五里;辛村堰长五十里;苏王村堰长二里;南寻南堰长八十五里;北冷村南接堰长五里;武家作堰长一十里;北冷村北堰长一十里;中七里屯堰长五里;金□村支流堰长四十五里。石桥闸九座。七里屯闸□一处,四至计一亩,係官卖到怀庆卫舍人李二无种。地契书附府卷。闸□三门,门楼一间;用过物料工价共银三百九十两零。管工官:武陟县主簿李春,河内县义官李□,济源县义官□政,温县义官□举。管修闸老人李刚、钱秀、牛海,管闸老人李□蓋□。河内县利下乡山王庄石匠庑准、王文夆刊。

二是“龙门再凿”碣。位于广济洞袁公祠内壁,楷书,高40 cm,宽141 cm,刻于明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 年)。两侧分别题上下款“怀庆府知府陈之同知吴绍志仝题”,“天启岁次乙丑仲春吉旦”。

三是丁老爷设置闸板碑。位于广济洞袁公祠正门南侧墙面上,刻于明崇祯年间,长方形,高32 cm,宽69 cm,碣文楷书,原文整理如下:河内县丁老爷,讳泰运,字谷水,山西泽州人,庚辰进士,重置闸板等器记。广济河洞口成于万历历癸卯年间。邑候袁公创开。唯是沁河泛涨,沙石并流,水发不闭则洞淤,遇旱不开则水微,计在永久。置有闸板、铁绳等器,招募闸夫看守,以备旱涝启闭,忽于崇祯壬申年间,流寇自绥犯怀,往过此地系上数千次,闸板、铁绳皆被焚毁。又于隆庆辛已季间,奇荒大饥,人类相食,闸夫李惟政、葛孟全皆遭饿死,洞口虽存,百备缺焉。旱涝不节,启闭不时,季远雍塞,岂不为废河河也耶?后于崇祯癸未季。是岁大旱。丁老爷因祷雨到此,凭栏登舟,俯仰奇绩,称羡不已,信为神功。傍有公直董化者吉以缺备之事。丁老爷欣然捐俸百金,置办器具以接开河之绩。复招附近义民李士风、李思让、李元、李士凰为闸夫,诏前领给工食,看闸启闭。期月之内,百废皆全。虽创开之业浩大,而补废之功不小。万姓咸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两公之德比天,勒石记事,非粉饰词云。通河利户刊立。

这三通碑刻分别记述了明代弘治、天启、崇祯三个不同时期广济渠的疏浚与修理工程。怀庆府重修广济渠碑记载了弘治九年,连年亢旱,民窘衣食,遂重新疏浚可灌溉五千顷的五龙口古秦广济渠工程,并对工程修建的时间、人数、沿线各村渠道长度、物料工价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最为关键的是,此碑刻开头提到“□怀西有古秦广济渠枋口堰,自济源县五龙口引沁河水而东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广济渠枋口堰引水口在五龙口这个地方,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明代后期地名由“枋口”改为“五龙口”相矛盾。说明在弘治九年之前,这里已经有了“五龙口”的称呼,而不是明代晚期才被称作五龙口。“龙门再凿”碣虽字数不多,但告诉了人们天启年间怀庆府对广济渠首工程进行了修理。丁老爷设置闸板碑主要记载了隆庆年间发生饥荒,人类相食,闸夫全部饿死,闸门不能正常启闭,导致引水口淤塞;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多次往过此地,焚毁了闸板、铁绳,广济渠引水灌溉工程严重失修,直至后来河内县进士丁泰运捐俸百金,疏浚修复广济渠引水灌溉工程,招附近义民为闸夫看闸启闭,才使得百废皆全。对比这三通碑刻可以发现,三通碑刻均为官方所立,说明明代官府对地方水利重视程度很高,把兴办水利事业看作是安邦裕民的重要措施,在水利建设上负有更多的社会职能,即便在多灾多难的天启年间,经济萧条的崇祯时期,官府依然在灌溉工程运行维护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述德类碑刻

述德即称颂功德,多为后人对著名历史人物或先祖功德的称颂[8]。广济渠现存述德类碑刻七通,在所存三类碑刻中数量最多,称颂的人物均为明代重修广济渠工程,官职兵部侍郎,后战死辽东,被追封为兵部尚书的河内知县袁应泰。

一是“禹后一人”匾。嵌于袁公祠石窟外檐墙上。袁公祠石窟系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 年)仿木构石砌建筑,以纪念水利功臣河内知县袁应泰以及水利工值小吏。石窟坐西南向东北,檐墙系仿木结构一面坡硬山造建筑,由巨石垒砌,通面阔一间(3.85 m),通高4.18 m,石窟内宽3.51 m,进深5.25 m,高3.08 m。方整石砌墙,中间辟石门,置蹲狮门枕石,窟门两边置石质八字墙,墙顶雕硬山屋面,门额石匾为楷书题刻“禹后一人”,匾高63 cm,宽174 cm。门额上四枚门簪分别雕刻行书“山”“高”“水”“长”,对联为“洞凿太行引沁水百里咸资润泽”,“河开广济溉民田万年永赖生成”[9]。

二是“巧夺天工”碣。嵌于广济洞袁公祠八字墙南侧墙壁上,刻于明万历癸卯年(公元1603 年),高110 cm,宽112 cm,四周有边框式纹饰带,阴刻缠枝花纹,中间为行书碣文,原文整理如下:巧夺天工石口开,气吞河汉执雄哉。两流滚滚驯波应,万顷锓锓飞露来。种王蓝田仙子术,黄金大地出尘才。遗斯永惠民沽德,真赐行瞻□九垓。月明潭底澈江寒,分剖鱼龙映碧天。柳树含丝森岸立,梅枝绽玉□堤边。闾阎尽布兴人福,廊庙应烦燮至元,倘谓六□还可变,阳春愿赐一时先。堂翁,河内邑侯袁公创开斯口,引水灌溉民田数万顷。垂为永利工巧,实有符於神轮阖壁益尽契乎。妙运斡旋造化爕理元精若其一德之弘,施口碑万年传颂,推斯百善之远,猷声教千流不息,增彩恭逢其盛与睹其成,谨撰俚言於右,敬记欣感云。万历癸卯仲春,属下主簿新安王增顿首书。

三是“因闸水至此”碣。位于广济洞袁公祠八字墙南侧墙面上,高110 cm,宽45 cm,碣文楷书,原文整理如下:因闸水至此,正值二月春半,见一带霞□,风光鸟语,松衫更水,□堰日处,混混滔滔,卷舒与高下,妙有严韻,不同真人蓬莱别一天也。□其地乃五龙当季传蛰之区,而予陕凤翔大明儒经略袁老于河朔垒绶时,凿石开山,引沁流以膏润覃怀,作万年广济之利仁,成此仙境。勒像□祝,咸称为禹后一人。予仰而有赋,特志其盛,恐未必曲为□云。问水寻源说上游,风光斜跨到云丘。飞来文鸟歌青树,泛大桃花映碧流。共道神龙传蛰远,相看古碑记季悠。覃怀永利千烁赖,禹后袁公第一洲。河内县军河衙商山程宇观看沐手书。

四是“凿石通渠润五封”碣。位于广济洞袁公祠八字墙北侧墙面上,横长方形,高120 cm,宽136 cm,明代唐时雍草书,原文整理如下:凿石通渠润五封,不殊霖雨渥三农。声名卓卓行山峻,惠泽涓涓沁水溶。□府已能惊事业,麟台应许尽形容。即今绩追神禹,天下谁当第一功。济源枋口石门开,坐镇名山实壮哉。堪喜恩波从地出,好同化雨自天来。安民原是安邦杰,济物真成济世中。千里弦歌乐岁稔,阳春雅调奏南垓。八郡风流第一贤,神工巧凿洞中天。朝朝意注青山下,夜夜神游绿水边。下里穷民需振槁,上方圣注待调元。行看首践三槐位,缓辔沙堤马独先。袁堂翁凿石治水有成,谨此俚言三首。属下县丞唐时雍顿首拜书。管开山凿洞运石创建祠堂公直:侯应时、张思周、赵阳、箫守祖、郝□□。修砌石匠宋志立、王加成、魏仕魁、李化香、王温、连宗见。

五是“赞”碣。位于袁公祠正门北侧墙面,高30 cm,宽40 cm,楷书,为七言诗,原文整理如下:赞袁父师主河内政创广济河诗:祖龙欲浚未能图,明际扶风邑大夫。凿洞为渠称异绩,隔山引水敷奇谟。波流百代垂思远,河润千乡被泽苏。易地若司平土责,弼成伍服□君铺。□庠生张□□。

六是“天开龙洞”碣。位于广济洞袁公祠内壁正面石龛上,高42 cm,宽178 cm,刻于明万历已未年(公元1619 年),阴刻行书“天开龙洞”,两侧分别题上下款“开洞虽由人事实天意也”“万历已未孟冬华阳王景题”。石龛内圆雕水利功臣袁应泰像一尊,端坐于石桌后,桌子看面雕有“狮子滚绣球”“鱼龙戏水”等图案,石桌两侧设置从吏三尊,袁像身前两侧靠窟壁各并列立置水利工值等人物站像六尊,形态逼真。

七是重修袁公创开广济渠碑。位于广利灌区管理处办公楼后,碑为身首一体式,隶书,通高157 cm,宽62 cm,厚22 cm,刻于明崇祯壬申年(公元1632 年),圆首,碑额“大明”“永赖乃功”。“大明”字样两侧,细线阴刻祥云、蟠龙纹。碑身四周为边框式纹饰带,线刻缠枝莲花。中间为碑文,原文整理如下:重修袁公创开广济渠碑记,先生尊讳应泰,□位宇陕西凤翔□原任河内县令,后迁升钦差经略,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追赠兵部尚书。先生以身徇国,海水塞。遇孤行而吊,高风少士。仁人每焉,出□嗟论景懿。行有怀至,止会以南兵出守覃怀,实□先生直赴□地也。又适令子茂林寅翁,尹兹大梁。星相接□□相连,黄河□带之间,若······阴有以启之者纶方师。至德于家乘□□规于口碑,而□行云雾之间,□□□水瀑若练,布者则□。先生所开水治也,□□□□□冠□然而轩题屹然者,则怀之民不忘□先生也。先生开凿三年······乃□□众□仕怨而成堤。□于是西至于济东,□于河南北之区皆······以膏沐焉而后者,其地者庙而食也。吏其土者,见而思之也。厥功伟哉,□□之曰,永赖乃功,以与孤□,齐峰高揖,令子而观之云。崇祯壬申季秋吉旦,怀庆府知府、先南兵部员外郎、楚郢竟陵别如纶勒石。

这七通碑刻内容涵盖了官员、学者、乡绅等各个阶层对广济渠引水灌溉工程的歌颂,对袁应泰心系百姓、开渠引水、执着为民的崇高赞许,流露出来的是人们对主持修建广济渠灌溉工程的袁应泰的怀念,由此也可以看出水利灌溉工程在古代政府与劳动人民心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七通述德碑刻内容的研读,还可以发现广济渠引水灌溉工程有以下特点:一是采用了隔山引水这一全新的引水方式,使用隧洞式进水口引水,解决了“广济屡废”的难题,使得广济渠引水灌溉工程利泽至今,一直使用到现代;二是工程难度大,工期长,穿山凿洞,仅石洞工程就进行了三年之久,修砌闸桥又用了两年;三是灌溉面积大,“引水灌溉民田数万顷”,波及五邑,利被万家,渠成后成为本地区最大的引水灌溉渠道。

二、碑文的社会功能

(一)缓和社会矛盾

广济渠水利碑文《广济渠申详条款碑记》是袁应泰恐“岁久滋弊”,根据引沁灌溉的特点,针对以往的弊病,与民商约定立的六条管理规则,以碑刻的形式予以告知百姓,以此规则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这六条管理规则是:(1)“明河基,以防侵占”;(2)“定渠堰,以均利泽”;(3)“泄馀水,以免泛溢”;(4)“设闸夫,以便防守”;(5)“分水次,以禁搀越”;(6)“栽树木,以固堤岸”。这六条规则,易懂易行,包含了工程、用水、生产等各方面的管理内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灌溉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利国利民的简单易行的乡规民约,这些规则经袁应泰申奏府、道、三院得到逐级批准后实行,使地方的水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缓和用水纠纷与矛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碑刻碑文作为官方管理地方的见证和依据,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功能。

(二)促使人民遵守水利规则,加强渠道管理

广济渠的管理和运行以这些水利碑刻为依据,世代相传,促使人民自觉遵守水利规则,一直为当地所推崇,为用水过程中的纠纷处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在渠道管理上,碑文制定管理条规,明确了河渠的占地范围,详细记述了广济渠沿途起讫方位、河宽丈数、占地亩数等,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体制下具有重要的作用。碑文记载规定沿渠居民倘有“侵种两岸,湮没旧制”则以“盗决堤防治罪”,促使人民遵守水利规则,加强了对渠道的管理。

(三)反映明代河渠工程经费管理机制

通过对明代怀庆府枋口广济渠水利碑文的分析,发现在渠道创修时,由府县官吏亲自主持,经费来源以官方为主要形式;广济渠修成后,设立广济仓,储存河渠收益的谷物,并且购置公田,将一部分给闸夫耕种,以作工食,其余部分公田收谷入仓,对违犯水利法规,计亩被处罚的谷物,也都归入广济仓储,备作修河之用,经费来源以渠为单位独立运行,同时也“募捐款银”,实行官民合作,以“免夫一名使水”的特权鼓励人民参与到渠道工程的维护[10];而《丁老爷设置闸板碑》则展示了明崇祯年间,修缮经费则来自民间自筹,这可能与政治动荡有关。由此可见,明代河渠工程经费来源与经费管理主要包括官方、官民合作与民间自筹三种形式。

三、广济渠水利碑文的价值和意义

(一)史料价值

明代怀庆府枋口广济渠尚存的水利碑刻,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广济渠的修建背景和过程、水利法规及用水制度等,这些内容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明代水利工程史、灌溉史及水利法规提供了真实原始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济源五龙口古今水利工程建设与灌溉工程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当下而言,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二)科研价值

从考古学角度考虑,广济渠首建造了规模较大的极具明代特色的砖石建筑,将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入山水之间,把石窟开凿技术与仿木结构无梁殿的建筑手法结合在一起,用细腻的手法将建造功臣进行等比例雕造,系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点、石雕技术等,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艺术史角度考虑,广济渠首建筑物上的雕塑主次分明,活泼生动,包含了龙凤、石狮、波浪、卷草等,雕刻的刀法、立体效果、长宽比例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层次布局设置十分优美和谐,极具时代特色,凝聚着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及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体现了明清时期的装饰思想,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从科学技术史角度考虑,一方面广济渠选择修建在河道坚固的沁河凹岸偏下游处,符合弯道环流原理,反映了早在明代人们就能够利用弯道水流运动的特点修筑渠首,引水灌田,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广济渠水利碑刻是古人留给五龙口地区人民宝贵的财富,碑刻记载内容丰富,涉及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利法规、传统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与五龙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息息相关,是五龙口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研究豫西北地区水利史、农业史、灌溉史等相关领域的“活化石”,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

(三)借鉴价值

就今天而言,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由于受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使用简陋的工具,明代开山石工们凿石三年,创建广济渠首引水闸室与隧洞,至今已历400 余年,隧洞依然坚固,隧洞顶上架起铁路大桥,列车穿梭,洞内依然无恙。而碑刻文字中记载着的工程管理、水利法规及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朴素环境保护理念,对当前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碑刻水利
商丘碑刻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陕西清代神庙戏曲碑刻的保护与传播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探讨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
优化水利档案管理工作 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