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农业的开发及价值研究
2020-12-17曾庆双
曾庆双,唐 亮,2
(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早期《现代汉语词典》并无“跨界”一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突飞猛进,“跨界”这一新词诞生[1]。什么是跨界呢?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多数人认为跨界是指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其主体不变,其事物属性归类发生变化。跨界应用非常广泛,如跨界农业、跨界工业、跨界服务、跨界旅游、跨界文化等,尤其是跨界营销[2-3]。跨界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有利于减低企业边际成本,扩大经济效益范围[4];有利于突破技术创新,提升研发效率和成功率[5];有利于为传统产业带来创新的动力,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6]。
随着“跨界”这一热词的诞生,各行各业都瞄准了跨界农业。如2012 年,褚时健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平台售卖[7];2014 年,马云联合发起的云锋基金以及中信产业投资基金斥资20 亿元参与投资伊利子公司开养奶牛[8];2018 年,碧桂园集团与袁隆平及开研资本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9]。这样的案例非常之多,有成功的,但失败者居多[10]。跨界农业成功的企业主要是有效利用了主体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跨界农业失败的企业往往未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引发资金短缺、技术创新滞后、销售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跨界农业到底应该如何开发?本文拟从跨界农业的实践与理论出发,研究跨界农业开发的原则和价值,最后提出跨界农业开发的建议。
一、跨界农业的实践与理论
跨界农业这一词汇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跨界农业是把农业和农产品的种植、转移、流通、销售与其他领域合作,实现共赢的一种理论体系,这是从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角度来进行的思考;另一种含义是,跨界农业是非农行业的人员(多数是产业巨头或者投资家)介入农业,进行多种经营。
本文认为,跨界农业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和核心,综合开发农业的多方面功能和价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产业附加值,获取多业态收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开发业态。在农业的开发实践中,早已有跨界农业的做法。比如蓬勃兴起的农业观光园、农业生态园、花博园、农家乐等,都是农业跨界其他行业的实践。农业的跨界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平原地区发展较早,而且规模较大,主要是农业与观光业、餐饮业的结合。跨界农业未来将由跨界旅游观光休闲业,逐渐扩展到健身、养生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其他行业。
本文所指的农业是大农业的概念,既包括作为农业核心环节的种植栽培业,也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还包括农业产前环节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产后环节。农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采用其他产业的理念、技术、工具等,比如农业+互联网、农业+金融等,并不属于跨界农业的范畴,因为这些理念、技术和工具的应用,都是服务于农业的,而不是农业跨入其他产业。跨界农业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就地跨界是跨界农业的典型特征
第一产业往往依赖于一定的生产作业场所和物质资源,与其他产业的跨界不一样,农业跨界其他产业,并不需要向农村以外的区域延伸物理空间,而是就地开发、内部调整。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巧的设计,使农业形成景观,产生新的功能,跨入或者形成新的产业。就地跨界有利于节约空间和物理环境,实现集约经营。
(二)融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服务于多产业的发展
跨界农业的开发涉及农学、林学、畜牧科学、养殖科学、地质学、气象学、水利学、医学、养生学、美学、艺术、经济学、文化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农学、林学、畜牧科学和养殖科学为基础,开发气候、地质、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的审美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养生功能、保健功能等,使农业跨入其他行业,以农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多方面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形成别具特色的多种产业。
(三)依托农业发展多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农业
跨界农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长期以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源和产品,为人类提供了吃穿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多样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蓬勃兴起,农业逐渐释放其基础功能并延伸到其他服务产业,为提供更新的、更高质量的服务创造了条件。跨界农业正是围绕市场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消费者重返农村、体验农耕文化和寻求返璞归真的心理,以及对食品安全、保健的追求,利用乡村污染小、环境好的条件,通过拓展和开发农业的多方面功能,进入相关行业,服务于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四)综合开发农业的功能和价值,实现多业态收益
在现代社会,农业各环节的功能和价值可以从很多方面开发,以便实现多业态的收益。跨界农业正是利用这一点,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值。地质、土壤、空气和水、可以作为种植业的基础,也可以开发为休闲养生旅游、教育、文化的资源;形式各异的山地、河流、平原、峡谷、丘陵、漏斗等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可以作为旅游观光开发的资源,也可以作为健身养老的场所;农业种植、畜牧、渔业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生存需要,开展餐饮服务,也可以作为医疗、旅游、文化、教育的资源加以开发;农产品的备种、育秧、施肥、生产过程、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既是农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又是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可利用资源。综合开发农业在这些方面的功能,可以得到开发一业获取多业收益的目的。
二、跨界农业开发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跨界农业的竞争力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开发跨界农业的一个特别要求,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中国土地辽阔、各地农业资源和耕种方式相差甚远,人文风情和饮食起居也各有特色。跨界农业的开发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业的资源禀赋,宜耕宜渔宜牧宜林各有不同,忌讳人有我有。目前一些内陆山区的乡镇在做农业观光开发的时候,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将丘陵山地夷为平地,种植大片花卉和水果,花卉年年换植,甚至季季重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造成土壤流失严重,而且人工成本极高,在短期内凝聚了人气,但是产业收益仅仅停留在门票收益上,面临年年亏损的困境。
(二)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物质消耗
跨界农业的开发,涉及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第一,对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林木、动物、水体环境进行农业开发,使之为城市和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要求。第二,对上述产品及其生产作业进行旅游开发,使之成为旅游景观和休闲、健身、养老环境。第三,对这些环境和资源进行药用、保健产业的开发,使之满足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第四,对整个农业生产各要素和经营服务进行历史、文化和教育开发,使之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同时,在整个农业开发中,要利用生物技术,注重这些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分阶段提取,进行深度开发,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三)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跨界农业的发展,立足点是农业,核心资源是本地农业资源。农业之所以能够养育人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需求,就在于农业本身所包含的生物多样化。维护地产资源的生存发展空间,保护植物多样化、物种多样化、地质地形地貌多样化、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是永续开发农业资源、服务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外来物种的大量发展、单一品种的大规模发展等,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立足当地的农业资源,走适度规模、小众化、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千篇一律的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单一种植和养殖。
(四)坚持绿色发展和无公害发展
在跨界农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和无公害发展,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确保动植物内部及其与人类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防止生态失衡,通过维系生态的平衡和稳定,维护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自然界的食物链; 另一方面,要减少和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充分利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相生相克、共生发展来获取人类需要的资源,确保跨界农业的绿色发展和无公害。这既是农业发展本身的客观需要,也是跨界农业具有可持续开发和长期竞争力的基础。
三、跨界农业开发的价值
跨界农业的兴起,既是对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度改造,促进农业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又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非常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一)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满足消费提质对农业的要求
跨界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模式,能够促进农业紧跟市场需求,克服过去农业主要向市场提供基础产品的格局,增强农业的市场服务功能,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同时,立足区域农业资源特点的跨界农业,具有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更好重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能够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引导农业发展进一步走向市场化。体验消费、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和健身消费,具有特殊的农产品消费都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着重加强的。因此,积极推进跨界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规模经济的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也导致了产品和服务的雷同,增加了市场销售的风险和竞争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规模经营导致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逐渐消亡,失去了根据市场进行特色开发的潜力。而跨界农业对区域特色的关注和保护,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文化、旅游、消费产品和服务,体现农产品的稀缺性,实现差异竞争。跨界观光、旅游、休闲、教育等服务业,吸引消费者到农村消费,也有利于增强农业和农民的产品定价权,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有利于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向自然和土地索要太多,尤其是传统的农业耕作区,地力日显不足,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水体、土壤、空气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跨界农业要求对自然景观、植被、文化等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并保存物种多样化,以便为持续发展保留后续资源,有利于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小众化的规模,物种多样化的存续也有利于保持自然生态链,避免规模种植带来的天灾和虫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
(四)对精准扶贫、推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变化,过去受到忽视的农产品正受到关注,新的消费形态使农村更多天然的作物变得日益珍贵。市场对这些产品的珍视,为农业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有利于农民通过小规模种植、人工劳动获取较大的收益。这一方面适合农村中老年人、妇女的劳动强度,增加农村弱劳动力的劳动附加值,也有利于农村青年就地就业,发展乡村经济。跨界农业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发展趋势,通过青年人操作小型机械,妇女和中老年人开展服务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农业产品和相关服务,有利于精准扶贫和推进小城镇发展。
(五)有利于拓展城市居民的投资和生活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村村通”的全面实现和快速交通的逐渐普及,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正在大幅度缩减,跨界农业对城市居民的消费吸引力日益增强。假日旅游、周末旅游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常态,拓展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农村作为投资的新领域,利用城市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投入到农业中去,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不足、技术不足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又给城市投资者提供了发展空间。
四、跨界农业开发的建议
跨界农业的发展正在和必将形成一种新的农业形态,但是陈旧的农业开发观念、发展模式及其对农业资源、人力资源的过度耗费,为跨界农业发展制造了诸多障碍,人们对新兴业态研究的不足也制约了跨界农业的发展。需要适应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跨界农业的深入发展。
(一)加快跨界农业开发的探索和研究
跨界农业的发展将为农业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契机,但是目前的农产业发展研究明显滞后,缺乏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支撑,没有为跨界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涉农相关部门应该鼓励产业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试点工作。同时,产业经济研究人员应该高度关注跨界农业的实践,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经验,深入研究,着力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战略思维。
(二)推进技术资源的整合
跨界农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和多专业的技术支撑,单一的开发公司和合作社缺乏相关的技术储备。因此,构建以农林养殖技术为核心,营销策划技术、文化服务技术、旅游休闲服务技术等为配合的技术资源体系,从而为跨界农业的发展提供协助非常重要。柳州桂蜜坊蜜蜂主题馆,核心是蜂蜜生产与营销。但是单纯蜂蜜销售是难以赢得市场认可的,创业者从2015 年开始起步,共计投入50 万元左右,2016 年开始接待客人,年底全部收回了投入。这对传统以养蜂谋生的村民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农庄采用了跨界经营的模式,以免费团体旅游为吸引力,通过蜜蜂知识长廊的游学体验、餐饮服务、蜂蜜销售、露营、甜甜蜜蜜草坪婚礼结合,实现了多业态经营,从而实现了农业为主,跨界多业。这其中就涉及多种技术、技能资源的整合。但是这对纯粹的村民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政府机构和研究院所应该协调相关资源,积极推动各类关联技术资源的整合,创造有利于跨界农业的发展的技术环境。
(三)培育跨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
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跨界农业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而目前的农业经营更多地停留在单一项目经营和产业链内部延伸阶段,跨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非常匮乏。同时,由于跨界农业需要各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尤其是技术操作人才。因此,需要储备各类专业人才,以便为跨界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环节提供技术和运行保障。国家相关部门目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种养殖技术上,迫切需要推动和支持对农民开展多元营销理念的培养,促进村民从生产者向经营管理人才转变。
(四)以科学规划作为跨界农业发展的保障
跨界农业不是追求短期效应,也不是单一项目,而是在对生态、历史、文化、区域特色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长远规划。眼光不能局限在三年五年,而是着眼于十年二十年。因此,必须从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农村地力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长期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规划,为区域发展保留后续资源。如果仅仅从跨界的角度进行思考,只看见短期获利,将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短期行为。
(五)搭建众筹平台,建立消费依赖
在多数产品供大于求、产品和服务雷同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是买方市场。目前,约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缺乏产品,而是缺乏消费者。而消费者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不高、特色不鲜明、技术含量不高造成的; 另一方面,供大于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抓住消费者是所有经营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农业投资的周期长、见效慢、投资成本大,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面对市场需求的跨界农业必须要考虑搭建众筹平台,吸纳市民个人投资,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尤其是将土地、房产使用权、林木收益享受权与市民共享,从而实现客户的捆绑,为跨界农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供长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