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0-12-17张晓婧
张晓婧,乔 凯
(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2.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指导性的“八个统一”,明确强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意识导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是由教师课前进行问题创设,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启发思维和解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实效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是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选择。
一、高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1.问题式教学体现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职责。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元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重要意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难以取得一致的看法。较具代表性的是张耀灿等学者的阐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参见: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130页。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和培养道德品质的课程。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本身,而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
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问题意识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结合点。在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无疑是推动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思想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点。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2]从解疑释惑的角度来界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职责,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解疑释惑,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实践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3]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当具备解疑释惑的功能和职责。从理论上说,思政课教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把一定的思想品德内涵和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变化和前进。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有简单的灌输,更要有深层次的解惑。如果仅仅囿于课堂的知识讲解,没有解疑释惑的环节,思政课教学就会缺少深度和高度。问题式教学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旨归,可以契合思政课教学解疑释惑的基本职责。
2.问题式教学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有的放矢,从而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少部分是“00后”,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加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西方错误思潮逐渐对高校渗透和蔓延,各种矛盾集中凸显,这种成长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容易在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理想信仰等方面受到复杂环境的极大影响,有些同学表现出政治观念淡薄、价值取向迷失、责任意识缺失和理想信念缺失等诸多思想方面的问题。问题式教学直面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式教学方式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参与空间和时间,能够使学生充分阐释思想困惑,表达思想和观点,及时全方位地进行师生间的思想沟通与交流。
3.问题式教学符合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遇到评奖评优、实习就业、恋爱交友等现实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认知,就可能会出现障碍、困惑甚至影响自身健康成长。专职辅导员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思政课也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密切关注与他们自身成长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不失为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个高效便捷的教学方法。从层出不穷的大学生违法事件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令人担忧,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大学生弑母事件等。教师运用问题导入教学,可以快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使他们通过学习相关章节的内容来找到答案。再如,针对大学生政治观中出现的弊端,如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教师运用问题分析的教学,深入剖析不良社会思潮现象背后的本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就会厘清错误思潮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政治观。
问题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经常关心和时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师如果能够讲清楚、说明白,真正做到接地气,有亲和力、说服力,学生的心结就会打开。不仅如此,问题式教学还可以防患于未然,教师可通过总结借鉴大学生群体常常出现的思想问题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认识社会、对待人生,减少学生实际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集中体现在教师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主动强化自身的问题思维。从思政课教学的发生过程来看,问题式教学首先缘起于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思维。当前,思政课堂教学的叙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历史事实作为知识体系的连接线索,基于从时间进程中抽象而来的历史逻辑来叙述理论知识;一种是以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作为知识环节前后衔接的轴线,基于从范畴到概念、原理和结论的逻辑演进来进行内容叙述。问题思维,意指思政课教师组织教材内容的方式是在问题逻辑的基础上展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也就是所有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知识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为了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进行教学组织。
思政课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问题式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讲教师编制的教学方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作为贯穿教案编制的逻辑线索;二是主讲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探讨问题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为基本教学方式。
2.重视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的灌输,还要勤于对学生的启发;不仅要教会学生“答”,还要教会学生“问”,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核心点。学生在思考中会想到许多问题,但哪些是核心问题,哪些是一般性问题,需要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科前沿动态的阐释与介绍,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程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座谈,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思想困惑的问题;发放问卷进行相关调研,通过分析问卷来发现问题;等等。此外,为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奖励措施,学生只要提出问题,就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好的问题应当大力肯定,口头表扬,或者算作平时成绩;不成熟的问题,也要加以重视,通过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3.全面引导问题的解析。大学生在四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积极和全面的引导,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教学目的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习总书记在“八个统一”中第一个强调的就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教育方针,问题式教学同样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是非立场,让学生明白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例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讲述理想信念的相关内容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出现价值虚无和信仰缺失的现状,教师要成为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传递者,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判断,塑造正确的信仰和观念,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是思维方式的引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批判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以及批判地继承的思维方式。例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在讲述“四个选择”中的首要选择时,先请学生针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谈谈自己的理解。通常学生的惯性思维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只注重强调十月革命的影响,亦或按自己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被选择和传播。这时,教师的及时反馈评析显得尤为重要:从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博大精深和阶级性,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转向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等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这样解析不但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容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所欠缺的要素及缘由。
三是思考方向的引导。要在互动中营造良好的秩序,把握问题解析的进度。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追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需要教师加以把控,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具体说明。对于指向确定知识点的引导,可以先让学生给出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分析思考的落脚点应在哪。例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当讲解到“真理”是什么此类知识性问题时,学生更倾向于用描述性的语言来修饰和限定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诸多的形容词“公认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等”之后所修饰限定的中心词是什么?强调真理的中心词在于“客观”,而非认识的范畴。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然后,再去分析这些限定语本身是否恰当,以引导学生讨论方向的转换。对于开放式知识点,需要采用追问的方式促进和引导学生走向对比、推论等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使模糊的思路清晰化,将偏离方向的思考引回正轨。
4.将大学生的典型问题嵌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典型问题集中反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典型问题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对接,也就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对接。因而,在思政课问题式教学中具有代表性、能帮助学生理解的学生问题及其解答,应该相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内容,为下一个教学周期所用。相关研究表明,大学低年级的典型问题为理想目标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大学中年级的典型问题为专业学习松懈问题、恋爱情感困惑问题;大学高年级的典型问题为眼高手低问题、社会现实困惑问题;等等。[5]
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对接,意味着教学内容更新与学生问题展现形成良性循环。每一个教学周期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一次新的对接,也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不同特点的学生问题一次新的结合。由于学生问题的不断更新,也使得思政课教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思政课效果的提升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认识问题式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过分注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单向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由教师和书本牵着走,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和提问,压制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热情和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形成了依赖、麻木、厌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形成。[6]“填鸭式”教学导致思政课抬头率不高,教学实效性较弱。为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很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式教学因为坚持问题导向,可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诸多优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我们应看到问题式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更不是只要运用问题式教学,思政课实效性就一定会提升。
问题式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对教育主体的要求较高,不是所有的思政课教师都能胜任,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者有能力参与其中。就教师而言,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是否有热情进行教改、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等,都是运用问题式教学的制约因素;就学生而言,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丰富的知识背景、较好的接受能力和相应的交流技巧,都会影响到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尤其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圆满完成思政课大量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全部采用问题式教学,必须运用灌输式、体验式等其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关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7]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全过程的权威和绝对主角,不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实施教学;学生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客体,在教学的部分环节具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度。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关系,二者并不冲突,可以统一存在于问题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意味着教师是问题式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对相关问题不理解时给予解释,在学生的问题偏离了教学主题时给予引导,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正常运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在主动接受教师的问题引导、配合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教师的安排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关于学习和生活的困惑反馈给教师,配合教师积极解决问题。
3.科学把握学生的问题与教师回应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2]这一论述基本上涵盖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要求教师及时回应。具体来说,大学生在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在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认知困惑;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家庭经济条件、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适应等方面的烦恼困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可能遇到书本答案与现实操作不一致、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脱节等方面的情况;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遇到思政课程倡导的价值观与剧中宣扬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困惑;在关注社会现实时不能正确理解因为某些事件在网络渲染和放大下被误导了的社会舆论。
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困惑,思政课教师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回应”这一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坦然面对学生的问题。由于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疑惑和困惑是很正常的,要把它当作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起点。学生有问题,说明学生在进行思考,这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推动力。二是全面把握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完全根据教材设定或自身经验决定学生的问题是什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去调查访谈,搞清楚问题何以产生、有何影响、是否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从而了解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三是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在学生发现和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要给予关注和回应,从态度上表明已经关注到学生的问题。当然,及时回应不是说可以立即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需要花费时间去调研解决。四是科学解答学生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发现、激发并满足大学生的科学理论需求,即按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解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对那些看似很熟悉因此被不屑一顾的“大道理”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8]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容易解答,澄清误区和提供启示后,问题就迎刃而解;有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需要理论层面的深入解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自己先弄懂弄清才能去引导学生,必要时需要借助教学团队的力量,或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请教,从而有助于学生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
问题教学法应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以问题导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和实践,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将问题式教学内容与一般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又可以形成以问题教学为中心的各具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如问题引导式、问题启发式、问题解释式、问题探究式。在问题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学生也作为教学主体,与教师相互作用,教学相长。可以说,问题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又能使思政课“活起来”,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并最终使思政理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