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
2020-12-17陈海飞
陈海飞,张 丽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思政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的这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面对学生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权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知、认同及内化。然而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各种复杂因素导致思政课教师的权威面临着诸多挑战而陷入认同困境,如何重构新时期条件下的思政课教师权威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权威与理性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更具有权威性,而思政课教师并不具有同样令人信服的地位;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服从更多是服从于课程设置、考勤、考试等有关管理制度所赋予的外在性权威的要求,而不是因为思政课教师具有学术、理性的内在性权威地位。在很多学生的理解中,思政课教师并不具有真正的权威,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与理性之间是对立的。什么是真正的权威?权威与理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在汉语中,权威本意是指权力和威势,包含尊严、威望、权力和力量的意义,主要指在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重大影响和支配作用的力量。[1]在英语中,权威一词意指国家或社会制度所赋予的某种特定的权力,或者指称由于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而具有的特定影响和权力。[2]恩格斯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有更好的发展,权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性。首先,权威是一种意志服从关系,“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3]224。其次,权威和自治是辩证统一的,权威是在一定自治基础上的权威,自治则是在不违背权威条件下的自治。恩格斯曾举例,在火车行驶过程中,为了保证所有火车搭乘人员的安全,必须有一个统筹处理的意志——权威。“假如铁路员工对乘客先生们的权威被取消了,那么,随后开出的列车会发生什么事情呢?”[3]26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对权威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评价。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权威被看作与理
性完全相对立的概念,是非理性的,反对权威成为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3]391,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成为启蒙运动的基本诉求。根据启蒙运动赋予理性概念的意义,前见(偏见)是与理性相对立的,前见(偏见)来源于对权威的崇拜,是一种“虚妄的判断”,因为信仰权威就意味着盲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只有真正摆脱了权威的制约,才能摆脱一切前见(偏见)的影响,才能达到客观与真实的把握,才能得到真理性的认识。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对前见(偏见)概念进行过深刻研究,对启蒙运动的权威观念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他的权威观。根据伽达默尔的考察,前见vorurteil在德国的法律术语中是指最终裁决之前的临时性的预裁决。[4]在解释学语境中,前见的本意是指称在对某个特定对象进行认识判断之前的认识主体的已有之见,是认识主体已有的思想、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等所构成的精神状态;前见是指构成理解者存在的种种历史条件[5]222,是先于理解而存在的前理解,是我们进行任何特定理解的前提基础;前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条件,离开前见我们将无法进行理解活动。伽达默尔认为启蒙运动之所以反对权威,就在于启蒙运动误解和歪曲了权威本来的正确意义,“启蒙运动所提出的权威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对立,本身是合理的。如果权威的威望取代了我们自身的判断,那么权威事实上就是一种偏见的源泉。但这并不排除权威也是一种真理源泉的可能性。当启蒙运动坚决诋毁一切权威时,就无视了这一点”[6]。 伽达默尔认为,权威与理性本身并不相互简单对立,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其根本基础正是源于理性,在本质上权威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权威是基于理性而产生的权威。启蒙运动对权威的误解和歪曲是把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直接等同于权威本身,但实际上服从权威并不等于那种抛弃理性的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伽达默尔进而指出,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权威的绝对地位,但是自己却忘记了理性权威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理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理性也必须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实现自身,理性权威的实现其起点不可能是空白,理性权威的实现必须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5]224
由此可见,权威本质上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认可与服从。在实际生活中,权威通常是指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更具有真理性的判断、更严谨的推理。承认与服从权威,其真实意义并不是服从父母、老师、专家、领导他们本人,而是指承认和服从于他们的理性认识——由于他们在特定领域更丰富的经验阅历、思维判断能力等等比我们更高,因而他们的思想观点更为正确,他们的认识更具真理性,所以我们应当服从于这样的权威。[7]权威不是现成给予的或者自封的,权威一定是基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真理性的认识。权威这一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任何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他人的认识有可能比我更正确。[8]我们必须首先认识、觉察到自身判断和见解的局限性,首先反思我们自己的认识,这种反思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认识,对比他人的认识,服从于更具真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服从权威的真实意义。认可和服从权威,既是基于理性的,又是基于内心自愿而为的。
就思政课教师而言,权威与理性不是简单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权威必须以理性为基础,理性的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深入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社会问题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努力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学艺术、生活经验、人格魅力、政治修养、道德品质等,从而建立自己的权威。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权威是非常重要的,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认同和信服,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持久,也更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二、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现实境遇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般具有某种天然的权威地位,这种权威既有社会、制度所赋予的外在性的权威,也有教师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所构成的内在性的权威。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的传统型权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现实的认同困境。
1.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化和大众化对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主要是书本与教师,教师的知识积累比学生更多更深厚,教师是天然的知识权威。随着网络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凭借网络等途径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分配者,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异在迅速缩小,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途径、能力可能比部分教师还要强,甚至出现了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逆向学习的现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和话语权威不再凸显。
2.社会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对思政课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权威地位的挑战。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现代教育更强调民主与平等,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尊重,家长式的教师权威也很难有市场,思政课教师不可能仅仅因为自己的教师身份而获得面对学生的天然权威。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种传统的家长式的教师权威比较抵触,从而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相反的一种极端情况是,当学生对教师个人产生了抵触甚至反感情绪,即使教师所传之道是正确的,学生也会基于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3.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特点对教师权威地位的挑战。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具有时代性、政治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素养既要新又要博还要专。首先,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要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变化多端,思政课必须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及时应答,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对时政问题要有高度的敏感度和观察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其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要博。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是多元的全方位的,思政课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民生的,实证的与理论的,国内的与国际的,历史的与现实的,等等,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素养,对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以至相关自然科学等都要懂。最后,思政课教师要专。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很复杂,回答这些问题有相当的难度,要对学生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需要思政课教师专业的态度、专业的功底、专业的研究,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用真理的力量赢得学生欢迎。做好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知识素养的新、博、专缺一不可,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对思政课教师权威性的挑战。随着学生的身心成长,从小学生到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增加,认知水平在提高,心理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思维能力更强,教师的那种天然的外在性的权威必然呈现递减的趋势,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权威认可的基本趋势也从完全服从到部分不服从到相当程度的不服从,这是一种基本规律。
三、重构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实践路径
权威的合理性在于其本质上是理性的,即当人们承认他人的判断和见解比自己的更加正确时,就会理性地知觉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达到一种对他人的发自内心的服从和认可。思政课教师权威是一种强大的隐形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在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师需要认识社会发展和学生变化的趋势,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遵循科学的方法,以德行塑威、以善学生威、以善待立威,重构以学生的理性认可为基础的新型思政课教师权威。
1.以德行塑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论知识的传授反映的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而人格魅力的强弱则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境界的高下。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应通过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强化感召力。正人者必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重要的是一项塑造人的工作,因此更具有一种特别的知行合一的要求——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做到了知行统一,才有可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与知行统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政治信仰,自己首先要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坚定的政治信仰;要让学生胸有大爱,自己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可能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做到这样要求的思政课教师在学生面前也必定具有权威!
2.以善学生威。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数字化阅读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迅速和便捷。思政课是与社会实践发展高度结合的学科,这对教师捕捉时政热点的敏感度和洞悉力以及知识的更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以辩证的哲学思维看待世界,要善于接纳和学习新事物、新理念,不断更新旧知识、旧观念,要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教育教学新挑战,紧跟时代步伐,肯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不能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套课件讲到底,老生常谈满堂灌。其次,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学术视野,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途径来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锻炼和提高自己捕捉、查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的信息素养。视野是一个人所能看到的范围,视野的大小是由自身所处的高度决定的,而自身的高度是由自身的综合素养所决定的。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看到原有视野中看不到的现象、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识要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一项政治性、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等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除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还应根据教育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掌握有关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当然,教师是一,学生是多,单个教师所具有的知识信息永远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生的知识信息总和,在信息时代条件下,为师最重要的条件不再仅仅因为教师的知与学生的不知,而更在于为师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态度、精神、方法、能力等,在与学生的各种交流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对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教师这方面的工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深刻和更长远,也更能增加教师的权威性。
3.以善待立威。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那种朋友型的和蔼可亲的思政课教师,这是学生渴望得到教师悉心对待的一种体现。传统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威地位——更多是一种制度赋予的外在的权威,因此,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不靠外在的权威压制人,而是用自己的人格、情怀、能力等塑造内在的权威,做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互爱的朋友型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以内在的权威影响和塑造学生,实现教育的目的。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转换,走下架设在心中的高高在上的“讲台”,搭建起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应对的策略而非高不可攀的说教、灌输大道理。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持双向思想与情感的交流。通过情感与心灵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亲近思政课教师,充分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思想观念,在充分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反思,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得出更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是学生提高自己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师内在权威得以确立的过程。当然,做朋友型思政课教师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地放松和纵容,要在宽与严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应当是“良师益友”,“良师”是从教育者、管理者的教师职责角度出发的,“益友”是从平等亲密、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角度来定位的。“良师”与“益友”二者不可分割,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0]重构思政课教师权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的进步,既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各个层面的艰苦奋斗。这是一项永远在途中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