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击重大疫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

2020-12-17

关键词:抗击抗疫肺炎

刘 双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一环,应主动利用这一特殊教育契机,“因事而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抗击重大疫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必要性

“因事而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他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尤为重要。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不仅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之“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最新组成。抗击重大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应关注抗疫之“事”,并“选取形象之事、典型之事、多样之事、可能之事,达到消化、强化、转化的渐进效果”[2]。

为了尽快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党和国家把抗击疫情作为目前最重要工作,带领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具有新的斗争特色的伟大战“疫”。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取得抗疫战争的全面胜利,万众一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爱党爱国爱民的壮丽凯歌。抗疫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典型之“事”、感人之“事”;网络媒体每天都实时报道最新之“事”、科学之“事”,但同时也会夹杂个别虚无之“事”甚至错误之“事”,所有这些“事”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极度关注与思考。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疫情发展的部分,无法了解疫情发展的整体;只能看到疫情发展呈现的表面现象,看不透造成疫情的深层原因,道不清人民在抗击重大疫情中所展示的精神内涵。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将抗击重大疫情之“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真实呈现抗击疫情事件整体进展,溯本求源深挖事件本身内涵机理,大学生就会在客观、理性、深入学习中理性认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并在科学分析“事”和解决“事”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科学的世界观,选

择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我们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当前中国人民正在讲的最新故事就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抗疫之“事”为教育载体,以“化”为教育旨归,可以充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的“压舱石”作用。应当看到,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事件已经对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事而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事”讲清楚,把“理”讲明白,把思想“化”到位,对于消弭疫情负面情绪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并积极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必要。因此抗击重大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不仅仅需要把抗击疫情之“事”讲清讲透讲准,更要通过讲“事”而明“理”,并进一步把“理”“化”为学生在抗击疫情期间科学的思想规范和正确的行为养成。

二、抗击重大疫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着力点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最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场人民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全国人民同湖北和武汉“一盘棋”布局。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始终坚持“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生动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一盘棋”。要通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事”,向大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要通过抗击疫情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向大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鞋子合不合脚,穿的人自己知道。”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强大生命力。“因事而化”教育过程就要紧紧抓好教育良机,在讲好中国抗击疫情之“事”过程中,向大学生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2.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在抗击疫情重大时刻,爱国主义是推动全国人民共同抗疫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当前它生动表现为全体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同胞而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念与感人事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工人、农民、教师、志愿者、海外侨胞等都表现出英勇向前、团结奋战、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抗疫阶段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抗击重大疫情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要以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为着力点。引导大学生认清抗击疫情是一场在党中央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要对抗疫先进事迹所内含的爱国情怀进行深入挖掘,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导大学生站准政治立场,在讨论、发表、参与有关疫情问题讨论时,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宣传爱国正能量。同时要组织动员大学生在当地基层党委领导下,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积极配合,力所能及地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群众共同抗疫、科学抗疫。引导大学生在亲自参与抗疫的过程中,坚定信心与决心,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与实践养成。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彻底战胜疫情,还要完成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赢这场抗疫战争,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障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信心则来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疫情战争中,每一位中国人都是战士,共同凝结成伟大的抗疫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生动体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以鲜活的故事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最美的人”,以感人的事迹诠释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抗击重大疫情中,这些感人之“事”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鲜活、最感人的教材。“因事而化”重点就要向大学生推送这些先进人物与感人之“事”,大力挖掘这些抗疫英雄与凡人善举的榜样力量,深入解读这些感人之“事”的时代价值,实现其价值观引领作用。宣传好、传播好、传承好抗疫战争中的模范典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是抗击重大疫情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又一重要着力点。

4.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且直指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党中央以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要求防控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冠状肺炎疫情带给社会和人类的是灾难,但疫情所带来的教育意义也很丰富。“因事而化”要充分发挥抗击重大疫情的教化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教育大学生什么是社会责任,特殊时期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要以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民在抗疫之中表现出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范本,通过教育感染、情感互动、文化感召等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在抗疫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主动担负起大学生在抗击重大疫情阶段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将这场人类面临的突发灾难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资源。

三、抗击重大疫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实践要求

1.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抗击重大疫情时期学生所“需”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6]。抗击重大疫情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思想问题与生活问题出发,准确把握抗疫特殊时期学生所需所求的特殊性与复杂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抗击重大疫情时期社会运转发生诸多变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也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性。这种需求和期待的变化实质上与当前严峻的抗击疫情形势密切相关,与学生现实的成长生活境况密切相关。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抗疫特殊时期学生的思想期待与生活需求,教师所讲之“事”才能得到学生的热切呼应,教育才能牵住“牛鼻子”,也才能更好地在选择“事”、解读“事”的过程中抓住主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从而更好地在“化”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抗击重大疫情中教师应该如何从问题出发,准确把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需求与期待?目前,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比较重要:第一,找准问题,充分认识和把握抗击重大疫情时期学生所需所求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同一个地区的学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家庭背景和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他们的问题也是多样的,他们的需求也会呈现动态发展,并具有不同特点。一方面,在抗疫战争中,学生既有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在抗疫关键问题的迫切期待,也有对学校层面和老师层面在教学问题的特殊期许;既包含对当下学习和生活问题的现实期待,也包含对未来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问题的精神期盼。抗疫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积极回应学生思想问题与困惑,在“因事而化”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把理论和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为学生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同时,还要积极了解并尽力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与实际需求,如疫区学生是否存在生活困难、部分农村学生参加线上教学是否存在学习困难、毕业班学生是否面临就业困难等。针对他们的切身问题,把“因事而化”教育工作做细致、做具体,实现从问题到事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到应用的新发展。

第二,分辨问题,细致甄别大学生在抗疫特殊时期所需所求的复杂性。疫情时期,国家与社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人民生活也受到较大影响,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学生关注问题与所需所求难免会出现真假之分、美丑之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用火眼金睛看透问题,辨明学生所需所求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于学生真善美的问题与需求积极回应,并通过抗疫之“事”不断升华学生思想,继而在“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对于学生在问题与需求中表现出的假恶丑现象更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言,要以当前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典型晓之以理,加大教育,引导学生转变错误思想,抛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立德树人目标在理论上就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做真善美之事。为此,抗疫特殊时期,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外化行为中明辨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这二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高度统一的。

2.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向大学生呈现抗疫之“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抗击重大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中的“事”指的就是抗疫之“事”、典型之“事”、感人之“事”、正确之“事”等,让学生在对具体之“事”的认知和判断中明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由此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坚定大学生跟党走的坚强意志。恰当的“事”是“化”的基础,是教育载体,如果离开了对抗疫之“事”的讲解,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就会失去亲和力与针对性,自然也就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重大疫情期间,教育工作者如果无视社会上抗疫之“事”、对抗疫之“事”关注不够、跟踪不够,或者无视学生关注之“事”、不讲今天之“事”、只讲过去之“事”、甚至干脆无“事”可讲,就无法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也就会淡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对此,抗击重大疫情期间,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全面地向大学生呈现抗疫之“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第一,要客观还原抗疫之“事”的真实性。习主席深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以求真精神讲好抗疫之“事”,还原抗疫真相,将抗疫之“事”真实叙述给学生。特别是在涉及是非原则的“大事”中,要站稳政治立场,敢于发声,分清是非界限,态度鲜明地批判错误、揭露谎言,展现真理力量。

抗疫期间,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同一件事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因此,我们要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密切跟踪事情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事实的真相。与此同时,对“事”的求真态度还要求教师善于辨别抗疫之“事”中的假象。特殊时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抗疫事件的了解一般是通过网络媒介,虽然当前绝大多数媒体对抗疫之事的报道是真实有效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做到客观公正,有些报道会存在失真甚至错误现象。例如,在新冠病毒爆发以后,部分媒体和网民以还原事实真相为名义,在网络上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来源的错误讲法,传播关于如何预防新冠病毒做法的错误做法等。这就意味着,抗击重大疫情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科学精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在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中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情发展真相,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抗疫之“事”的解释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所秉持的真实讲述,有助于学生客观了解疫情发展的真实情况,消除谣言和错误。

第二,要全面把握抗疫之“事”的完整性。抗击重大疫情事件中,一个完整的叙述是指教育者不仅要向大学生讲述事件当前发展现状,还要还原事件本身发展过程,追溯事件发展原因、背景以及重大疫情给中国及世界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正面事件和感人故事,对负面事件也不回避、不遮掩,以直面态度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而非孤立的、全景的而非片段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一般而言,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再加上抗疫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复杂性与多变性,大部分学生了解的抗疫事件通常带有碎片化特质。因此在呈现抗击新冠肺炎之“事”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探究出现疫情的原因、掌握科学预防的方法,关注抗击疫情的最近进展,探究疫情对中国的当前影响和未来展望,还要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人民的基本态度和在抗击疫情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客观、全面、公正、辩证地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对此,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不仅要对多种多样的“事”了如指掌,而且还要了解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明晰各种“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事情发展,而且可以对各种“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就能对哪个环节选择什么事情了如指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的抗疫斗争,帮助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和抗疫必胜的信念。

3.坚持正确方向,抗击重大疫情中与时俱进提升“化”的教育效果。抗击重大疫情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最终要落脚于“化”。教师在“因事而化”之前无论是关注学生哪种问题与需求,“因事而化”过程中无论是解读哪件“事”,都是为了最好地实现“化”的教学效果。抗击重大疫情中“因事而化”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具体而言,就是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的教育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抗疫之“事”的讲解,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诚如马克思所言:“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8]98因此,抗击重大疫情时期,“化”的工作需要高度重视教育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党性原则。如果离开了“化”的正确方向,“因事而化”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动力和存在的价值。

那么,抗击重大疫情时期,在择“事”讲“事”过程中,对如何“化”、怎么“化”等问题的思考就会对“化”的教育实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做好“因事而化”的关键环节。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化”的具体方式要以教学内容和“所化之事”作为基本遵循,从内容出发关注转化工作的温度与深度。第一,坚持以情讲“事”,实现以情“化”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情”是沟通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最具感染性的思想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9]。尤其是在抗击重大疫情时期,教师对“事”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会烙上个人的家国情怀。教师只有心系祖国与人民,用情用心,才能在“化”的教育过程中讲出真情、讲出感情,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点燃学生激情,激发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弥补当前线上教学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取得好的教化效果。

第二,坚持以“事”讲理,实现以理“化”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要实现这一转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讲解抗疫之“事”实现理论的彻底性。对此,教育者要抓住讲“事”的关键,在最合适的化育时间节点做好以理“化”人工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事”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治国理念与做人道理,把“理”讲透彻、讲明白、讲到位。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读抗击重大疫情之“事”,在讲抗疫之“事”过程中讲清马克思主义真理,实现以理“化”人,赢得学生。

猜你喜欢

抗击抗疫肺炎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暖春战疫 携手春天 抗击疫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