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巨大动脉瘤影像组学表现
2020-12-17魏宝春
魏宝春
(吉林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11)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瘤体最大径≥2.5cm的动脉瘤,好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多见女性,30~60岁好发[1]。主要为占位所致神经压迫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失明、癫痫等。巨大动脉瘤外科处理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瘤颈宽而坚硬,难以夹闭或不能夹闭;瘤体有占位效应不宜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集30例经DSA证实的患者,采用CT及MRI检查,分析总结其特征性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DSA证实的3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病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在45~73岁,平均年龄为58.4±1.3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320排“Aquilion ONE多层螺旋CT机扫描检查,扫描条件:120kV,60mAs,扫描层厚、层距:0.625~1.25mm,采用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注射速度3.5ml/s,注射剂量70~80ml。Philip3.0T磁共振检查,扫描条件:MR序列扫描:自旋回波T1WI加权序列,TR=300~400ms,TE=4~6ms;T2WI加权序列,TR=1200~1600ms,TE=30~50ms,MRATR=1800~2000ms,TE=80~100ms。其中扫描矩阵256~512,层厚20mm,层间2mm,视野范围为200~250mm。
2 研究成果
30例患者均为单发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范围2.5-3.8cm,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者13例,发生于椎基底动脉者6例,发生于大脑前动脉者7例,CT检查20例,病灶无血栓12例,部分血栓6例,完全血栓2例,MR检查10例,病灶无血栓6例,部分血栓3例,完全血栓1例,发生于颈内动脉者4例。
3 讨论
最大径超过2.5cm的颅内动脉瘤被学界称之为巨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发生概率约为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3%~13%),巨大动脉瘤会生于颅内动脉瘤的所有常见部位,依次多见于颈内动脉的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主干处。其外科处理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瘤颈宽而坚硬,难以夹闭或不能夹闭;瘤体有占位效应不宜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一种观点认为巨大动脉瘤发起于小的袋状动脉瘤,瘤壁内破裂引起出血,导致胶原修复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动脉瘤逐渐变大,新生的毛细血管又破裂造成瘤壁内又出血,如此反复进行,小的袋状动脉瘤渐变为巨大动脉瘤;另一种观点认为的可能是小动脉瘤反复遭受血液冲刷,导致瘤壁变薄,瘤腔逐渐扩大。瘤颈(蒂)宽大,瘤壁先天发育不良,瘤内多有血栓形成,瘤壁常与载瘤动脉合二为一等。
CT检查表现分为三类[2,3],无血栓型:平扫示类圆形稍高密度,壁可见弧形钙化,均匀强化;部分血栓型:平扫示瘤腔中心性或偏心性,外围可见半弧、环形或新月形附壁血栓的等密度影,在进行增强扫描时血栓不强化呈等密度,中心“靶征”;完全血栓型:平扫示中心等或稍低密度影,周边为高密度或钙化环影。增强周边囊壁强化,中心血栓无强化。CTA是发现动脉瘤的较好方法之一,但瘤内有血栓时瘤体显示较实际小或者不显示。
MR检查表现[4,5]:MR信号主要与瘤内血流速度、有无血栓、血栓的大小和形成时间的长短、含铁血黄素沉积、钙化等相关关,因瘤体较大还可引起占位效应。无血栓型动脉瘤瘤体的影像表现为巨大的流空信号,增强明显均匀强化。部分血栓型动脉瘤瘤腔主要表现为流空现象和流动伪影,增强扫描后瘤腔内涡流可见明显强化,而血栓则没有强化。完全性血栓动脉瘤,瘤体内完全由血栓充填,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呈层状改变。(此型因瘤内基本没有流空信号,血栓信号复杂,再加上瘤体较大造成的占位效应,易误诊为脑瘤)。MRA:主要表现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在进行MRA观察时应同时结合其原始图像,以查明实际瘤体的大小。
DSA检查表现:是诊断金标准,瘤腔内有血流部分可见造影剂充盈显影。含血栓者不能显示瘤体全貌甚至未见瘤体。
鉴别诊断:(1)脑肿瘤伴出血:出血形态不规则,出血一侧可见瘤体、钙化或坏死,密度不均匀,具有占位效应,周围水肿,增强不均匀强化;脑肿瘤最常见胶质瘤(原发)、转移瘤(继发)。胶质瘤级别越高,出血率越高,级别越高血供越丰富。转移瘤伴出血好发于大脑皮层下,小瘤大水肿,占位效应轻,一般多有原发肿瘤病史(肺癌、乳腺癌、肝癌、肾癌)[6]。(2)动静脉畸形:“血管流空”呈蜂窝状、蚯蚓状或管状,出血率达50%,出血后可引起水肿及占位效应,慢性反复少量出血MR上为混杂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环沉着。
总之,颅内巨大动脉瘤表现多样,通过不同的影像学组检查方法可以评价不同种类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及诊断依据,但DSA检查仍为此类疾病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