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2020-12-16刘静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异议

刘静华

[摘要]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内外部行动者通过乡村旅游开发联结成利益关系网络,促使上良村成功转型发展的动态过程。乡村旅游开发行动者网络是由政府、村集体、土地等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组成,核心行动者的上良民宿征召和动员其他行动者参与旅游,非人因素起到制衡作用。各行动者因旅游利益分配不均而存在异议,通过不断的互动协商解决异议。研究有利于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借鉴和行动者利益网络的深度探讨。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乡村旅游开发;异议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A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病”无法治愈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顽疾的有效产业发展道路。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涉及概念内涵、發展模式、影响因素、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以及问题策略等,历经从开发模式比较、影响争论到寻求转型发展等阶段。学者将开发模式分为社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多主体主导型,乡村旅游开发提高农户生计,避免农业内卷化,促进乡村有序建设,地方居民的乡村认知观、乡村身份和社区认同感随之提升。然而,乡村旅游开发是内部力量整合和外部诱导因素的相互作用,改变了村庄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乡村旅游须与农户可持续生计协同发展,政府有效管理、农户主体地位与外界力量正确介入方可推进乡村旅游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随着现实中乡村旅游开发的进行,有关其理论研究仍方兴未艾。从开发主体看,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人类行动者的经济行为,忽略了非人要素的重要性。从研究对象看,大多涉及的是广东省外的农村地区,省内农村别具一格,值得更多深入的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地方政府、旅游者、旅游资源等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二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上良村为案例地,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并理清其如何从移民村转变成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

1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布鲁诺·拉图尔( Bruno Latour)、米歇尔·卡龙( Michel Callon)和约翰·劳(John Law)为代表人物,现已延伸至其他领域。除了行动者( Actor)和异质性网络( Heterogeneous Network),转译(Translation)是其三个概念中最核心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因此也被称为转译社会学,转译过程由问题呈现( 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 Interessement)、征召(Enrolment)、动员(Mobilisation)和异议( Dissidence)组成。行动者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之分,强调非人类主体( nonhumans)也有能够产生特殊影响的行为或干预的能动性( agency),各行动者通过网络的建立产生集体能动性,正如拉图尔所认为的社会是由一系列异质性要素构成的网络联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为了全面了解上良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全貌,研究者于2019年7月23日-8月31日和2019年12月12日-12月20日在上良村开展为期47天的田野调查。调研过程和内容包括:首先,研究者走访熟悉整个村庄,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收集一手资料,观察村民和旅游企业的互动和实践方式。其次,研究者运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对理财小组(村长、副村长、老支书)、村民、企业员工、游客以及县镇政府人员,依照访谈顺序编码为S-1……S-33,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上良村发展历程、村民对旅游发展和企业的看法、各行动者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各部门的旅游开发目标和职责,重点关注乡村旅游开发中上良村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各行动者的动机、感知和决策以及各行动者的互动博弈过程。此外,研究者利用互联网搜索与上良村的相关信息,包括政治话语、游客的评价、上良村旅游发展情况等。

2上良村乡村旅游开发历程

本文选取上良村作为案例地,符合个案研究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双重属性要求。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内涵,上良村被选为案例有两个原因:一是民宿公司的核心作用,二是非人类要素的“参与”。上良乡村旅游开发历经国家水库建设阶段、新农村、民宿村和转型成景区四大阶段。1958年,因国家建设水库,原居住在显岗水库的村民四处分散安置居住在旧址周边。2010年,博罗县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因资金问题,大多数房屋仅建成第一层,28栋建筑外观层次不齐。2015年,旅游企业在村领导的帮助下陆续与村民签订民宿租赁合同,民宿逐步对外经营开放,村庄进人民宿村阶段。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环境改善,客家文化得以宣传推广,上良村荣获惠州市十大研学旅游基地等荣誉称号,受到第三方的广泛关注。2019年,上良村成功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正式由移民村转型成景区,乡村旅游呈现稳定动态化发展。

3乡村旅游开发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3.1问题呈现

作为转译的第一个环节,问题呈现( Problematization)是核心行动者指出其他行动者利益的实现路径,使他们关注的对象问题化,各行动者结成利益联盟,同时使得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简称OPP)。

旅游企业下乡后,上良村乡村旅游开发过程涉及到博罗县文化广播旅游体育局、横河镇政府、上良民宿、村民等人类行动者和资源、熟人网络等非人类行动者。转译前,每个行动者都有各自的问题障碍和目标,都希望通过旅游开发,获取预期收益的共同目标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图2),上良民宿被征召为旅游开发网络的核心行动者,乡村旅游开发获取经济效益的强制通行点被寄予厚望。虽然土地、住宅等非人类行动者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诉求,但是他们作为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一员,直接或间接对人类行动者旅游开发行为产生制衡作用。

3.2利益赋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良民宿赋予村民、县镇政府等行动者利益。村民可获得旅游收入,县镇政府可实现政绩目标,土地可被充分开发利用,游客可进行深度体验。他们结成网络联盟,朝着统一的目标开展旅游开发,

3.3征召动员

在结成联盟后,行动者都被界定为某种角色,承担着某些目标。作为核心行动者的民宿公司负责征召和动员其他行动者,博罗县文化广播旅游体育局被征召为验收者,指导横河镇政府乡村旅游开发工作。横河镇政府被征召为旅游开发检查监督者,负责乡村旅游开发总工作,实时监督多村旅游开发的运营管理状况。农业办则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旅游办协同企业外出学习,指导乡村景区创建工作;水利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郭前村各项村庄事务和处理水库垃圾,林业站主要负责植物保护,国土所负责横河镇土地利用;宣传办负责景区对外宣传推广,规划办主要工作是房屋改造建设,卫生院的设立是为了给游客提供高保障的医疗服务。村民被征召为旅游从业者,农家乐由最初的4家发展成8家,部分村民也主动与企业合作本土创新活动项目,如艾板、竹筒饭、钓鱼等,部分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和民宿,上良村掀起了一场旅游发展热潮。游客被征召为市场信息提供者,给旅游企业提供游玩修改意见,闲置住宅经旅游企业设计装修成网红民宿,土地被旅游企业开发建设成基础设施设备。

3.4异议

各行动者在被征召和动员过程中出现了异议,异议表示各行动者利益互相背离的冲突关系。各行动者因利益分配问题表现出不同异议。旅游促使村民自我牟利意识觉醒,村庄共同体意识弱化,乡村精英阶层的威望逐渐削弱。正如村民S-l所说:“以前我们村很团结的,旅游后,村民变得自私,村民反对村长有私心”。极少部分村民质疑旅游企业与乡村精英阶层共谋,肯定地方政府更关注村庄发展。“公司不公平,他私自分配客人,就只帮助村长那几家人,我们其他人就没得做生意了(村民S-l)”。旅游企业深受土地政策的限制,无法实施后期规划。此外,异议也表现在非人类因素的制约上,如土地遏制企业后续发展(图2)。

4结论与讨论

从行动者网络视角出发,探析乡村旅游开发行动者如何联结成利益网络。乡村旅游开发的行动者网络由上良民宿等人类行动者以及闲置住宅等非人类行动者所组成,作为核心行动者的上良民宿赋予其他行动者利益,征召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非人类行动者起牵引和制约作用。此外,各行动者存在利益同盟关系,也潜藏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本研究对农村地区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启示。不同主体诉求影响着乡村发展,政府希望满足政绩需求,获取政治利益,旅游企业希冀打造想象的乡村,村民渴望获得更多经济收入。非人要素如果无法发挥作用,也将严重阻碍村庄发展。有关不同行动者的异议的研究未来还可从相对剥夺理论,权力关系,矛盾博弈等理论人手,探讨乡村旅游开发异议背后的机制、发展路径及其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等话题,为深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 (04).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 (01).

[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 (12).

[4]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01).

[5]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 (04).

[6]王娟.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旅游学刊,2001(03),

[7]向富华乡村旅游开发: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8 (07).

[8]姚海琴,朋文欢,黄祖辉,家庭型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效果一一以浙江、四川和湖南三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6 (11).

[9]左冰,万莹去内卷化乡村旅游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4).

[10]廉同辉,王金Ⅱ十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 (11).

[11]张敏敏,傅新红.民族旅游开发对乡村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一一以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景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 (01).

[12]魏超,戈大专龙花楼,等,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一一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 (10).

[13]彭正波,王凡凡,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一一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J].旅游学刊,2018 (12).

[14]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 (02).

[15]陈佳,张丽琼,杨新军,等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一—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 (09).

[16]林玉虾,潘冰.新旅游宣言[J].旅游学刊,2019 (07).

[17] Fox,Stephe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Foucault and Actor Network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 (6).

[18] Callon M.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the scallops and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J].London, Routledge,1986.

[19] Caliskan K,Callon M. Economization, part l: Shifting Attention fromthe Economy Towards Processes of Economization[J].Economy andSociety,2009 (3).

[20] Sayes E.Actor-Network Theory and Methodology: Just What doesit Mean to Say that Nonhumans Have Agency?[J].Social Studies ofScience.2013 (1).

[21] Law J.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 Ordering, strategy, andheterogeneity[J]. 1992 (4).

[22]王寧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一一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 (5).

[23]刘宣,王小依,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3 (07).

[24]茅亚平,李广斌,王勇,农村合作经济与苏南乡村空间互动机制: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一以苏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

猜你喜欢

异议
注销异议登记的实务探讨
异议登记只能破解善意取得
我国民事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现状与问题
漫谈执行行为异议的不足与完善
异议登记的效力
浅谈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
探究我国民事执行第三人异议之诉
对销售沟通顾客异议的辨别分析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还能否申请异议登记
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