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吞咽障碍训练仪联合康复锻炼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16张楠林晶华

医疗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洼田例数障碍

张楠,林晶华

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内科 (天津 3015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每年发生脑梗死的人数不断增加,并且该病易在患者睡眠时急性发作,一旦发现或治疗不及时极易诱发严重脑损伤及卒中,有较高的致死或致残率[1]。吞咽障碍是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70%,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后还会诱发吸入性肺炎、脱水、误吸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窒息。吞咽障碍锻炼是临床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常用手段,通过动作训练能改善吞咽机制的控制力。本研究探讨吞咽障碍训练仪联合康复锻炼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66.25±4.86)岁;大脑前动脉梗死18例,大脑中动脉梗死23例,大脑后动脉梗死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5~80岁,平均(65.43±5.65)岁;大脑前动脉梗死16例,大脑中动脉梗死24例,大脑后动脉梗死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时间>24 h;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肺部感染未得到良好控制;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气管切开。

1.2 方法

患者入组后均提供营养脑神经、改善脱水和脑循环、高压氧疗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实施康复锻炼,方式如下:将患者安置在舒适病房中,由护士指导患者采用门德尔松吞咽法、自然吞咽法或用力吞咽法进行吞咽功能锻炼,训练内容包括口唇闭锁练习、咽下训练、发声训练、舌和下颌运动,在吞咽锻炼的同时用冰冻过的棉棒刺激患者舌根、软腭、咽后壁,10 min/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吞咽障碍训练仪:采用chattanooga 公司5900吞咽障碍训练仪进行吞咽训练,设置波宽为700 s 的双向方波,变频固定,输出强度为0~15 mA,频率为30~60Hz,将第1电极放于舌骨上,第2电极放于环状软骨上,第3、4电极与第1电极等距离排放,以上参数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30 min/次,1次/d。

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后评价指标。

1.3 临床评价

(1)干预效果:干预4周后,根据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疗效,治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分,吞咽障碍消失;明显好转,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3分,吞咽功能明显改善但偶有呛咳;好转,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4分,能进食流质食物,需要静脉补充营养;无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5分;干预有效率=(治愈例数+明显好转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吞咽功能: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从呼吸、意识、唇闭合、软腭运动、咽反射、咽功能以及自主咳嗽等方面评价两组吞咽困难改善情况,总分17~46分,分数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效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吞咽功能

干预前,两组SS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SSA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表2 两组吞咽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吞咽功能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48 33.86±2.86 25.59±1.44 17.894 0.000观察组 48 33.91±2.72 19.03±1.54 32.982 0.000 t 0.088 21.557 P 0.930 0.000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脑梗死可能损伤脑干和中脑迷走神经、舌咽及舌下神经,部分患者中脑核下组织也会受到损伤,导致延髓麻痹,引发下颌、咽喉、舌腭及食管括约肌等吞咽障碍[3]。长期吞咽障碍会导致患者营养摄入缺乏,出现免疫力下降或感染性疾病,因此,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观察组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吞咽障碍训练仪联合康复锻炼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吞咽功能。吞咽动作涉及呼吸及消化系统的25对肌肉组织,属于复杂的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行为,吞咽时各部分肌肉收缩顺序从下颌舌骨肌到食管下括约肌,若直接观察上述肌肉群难度较大。美国的Liberson 教授早在1961年就将电刺激应用于神经源性障碍疾病的治疗中,且应用效果较好。田甜等[4]研究表明,在常规吞咽功能锻炼基础上结合吞咽障碍训练仪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仅接受常规吞咽功能锻炼的患者。本研究使用的chattanooga 公司5900吞咽障碍训练仪是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认证的专门性吞咽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仪器,其发射频率较低,通过电流刺激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肉接头实现外周神经去极化,促使肌肉进行轻度收缩,改善患处微循环,从而提升咽部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结合口唇闭锁练习、咽下训练、发声训练、舌下和下颌运动等吞咽功能锻炼,并配合冰冻过的棉棒刺激患者舌根、软腭、咽后壁改善吞咽神经肌肉,两种方式互相促进,提升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吞咽障碍训练仪联合康复锻炼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吞咽功能。

猜你喜欢

洼田例数障碍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跟踪导练(四)2
更正
跨越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