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商务翻译能力构成及培养研究
2020-12-16汪薇上海建桥学院
汪薇(上海建桥学院)
■ 引言
民办高校大学生翻译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翻译能力培养与二语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李茨婷,任伟,2020)。仅仅就语言层面而论,民办大学学生在涉及商务翻译时候凸显出以下薄弱点:语法的正确性、措辞与选词、句子连接乃至布局谋篇及文体诸方面都不容乐观。由于英语思维欠缺加之语文素养不足,无法忠实地进行传译。从更深层次来看,思考模式雷同、罔顾英语的强逻辑性、死译硬译现象突出等)。然而,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因为语言发展和翻译能力培养并非仅仅是提高语言教学任务就可以解决的。从文化角度而言,对中西商务文化差异敏感度不足,导致拿汉语思维模式硬套英语文本,逐字翻译情况较多,而多半并未领会译文精髓,而率尔操觚,导致译文不堪卒读。这难道与他们非语言能力发展不足没有关系吗?我们民办大学学生将来多半从事商务活动,走向公司管理和翻译岗位。他们主笔的译本多半采取硬译、死译的策略,导致了语言与非语言层面信息的非等效传递。他们的翻译能力如何发展,由哪几个方面构成?这一发展过程是否遵循“线性”的发展过程呢?这一研究极具科研价值,对教学意义巨大。
■ 动态系统理论和功能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为指导。Larsen-Freeman动态系统理论(Larsen-Freeman & Cameron,2008;Larsen-Freeman & Long,1991;郑咏滟,2019;常海潮,2018)认为语言的学习绝非仅仅是孤立地学习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各方面内容,而需要结合个体因素与社会与认知环境进行研究。语言社会中多个系统中的子系统。由多种因素决定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认为语言发展是复杂动态和长期发展的。语言学习包含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关连接、相互支持和相互竞争的。复杂动态理论认为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是相关而全面连接的,这与认知语言学的整体论观点较为相似。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里,各种子系统相互争夺资源,从而处于“吸态”和“斥态”状态之下,呈现非线性的发展态势。我们的研究既需描述性分析也结合统计性分析,既有归纳也有演绎,既有整体研究也结合个别变量。以翻译理论和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功能对等和动态系统理论,以及与此理论相关的交叉学科,如语言学理论的语用学、认知科学等为指导,结合翻译理论的等效原则、补偿原则等进行探索,并发现相关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在总结前辈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之应用于口笔译、教学方面。本研究关注:(1)民办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2)和公办大学学生相比,民办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具有哪些特点?这一特点会不会对教师教学的突破有所启迪?(3)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如何随时间呈动态变化? 教学上如何能够保证针对性地开展翻译能力培养呢?(4)翻译实训在多大程度,以及在何种层面上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翻译能力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 民办高校学生商务翻译能力构成
PACTE翻译能力模式(韩淑芹,2020)包含了一些翻译的子能力指标。包含5种子能力,如英汉双语互译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工具使用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如认知、态度、情绪和心理活动机制等方面。各种子能力下面又包含各种要素。这些能力并非毫无关系,而是互相关联的。方红,王克非(2014)认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关涉多层次,具有非线性和不同阶段性的特点。我们不能把翻译各部分的与语言相关的指标如词汇、句法、语篇翻译与其他的翻译能力直接对应,或者简单地视作从简单到复杂语言单位逐渐习得的过程。就民办私立高校学生的商务能力而言,他们的翻译语言外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等各方面更是因个体而异。就发展过程而言,存在缓慢发展、快速发展、高峰、倒退、停滞甚至是跨越式等阶段。动态系统理论原本为理工和数学类学科所用,而语言习得领域学者将其引入,因为该理论所阐释的完全联结性符合语言习得和翻译能力培养的特点。民办大学生商务能力培养具有过程性,传统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聚焦于语言类训练和技巧类学习,忽视了语言外的翻译能力,如商务专业知识能力,翻译工具使用能力和心理与态度等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培养和夯实学生的语言和双语互译基础上,大大增加非语言的翻译能力培养力度。韩淑芹(2020)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体系。一方面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引入过程性的学习前诊断、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结束的总结性评价等手段来保证各种子系统得到有机高效联结。实际上,这两种方法行之有效,能够保证翻译能力培养沿着既定轨道有序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培养的质量。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吸态与斥态,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过程,可以通过中期考核和评价性问卷做到有效监控。方红,王立非(2014)以及黄淑仪,冯军霞,李小凡(2019)提出针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子系统动态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型教学方式的由外及内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对于民办大学翻译方向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言,是完全适合的。
■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关照下的翻译能力提高模式
语言方面,我们一方面对学生译作的词汇、句法、语篇、修辞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翻译策略需从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着手,继而牵涉到译者、读者以及译文本身方面。通过“动态系统理论”揭示出学生译作不能达到“功能对等”的原因。学生的翻译能力形成是非线性的,他们翻译能力有进步也有退步,有高峰也有低谷。动态系统中不可预测的行为以其初始状态而定,学生个体可能在学习初期经历微小变化,但是,也可能因为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恰当,后来发生质变的提高。动态系统内变量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需要教师进行探索和把握。而在非语言方面,我们需要系统研究学生的非语言能力特点,如问卷调查和阶段性测试完成各个阶段的实证式评价。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翻译能力的构成发展个体差异、认知动机与环境互动、教师课堂激励与学生反馈等进行实证研究,就可以很好诠释造成译文优劣差异的原因,对个体差异的研究可以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比如实践层面上: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融合:要提高学生的商务翻译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从课堂内外构建合理体系, 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翻译能力培养的需要,在翻译能力动态系统下互相作用,从而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各项翻译能力。本研究将探索在何种层面,以及采用什么方法,动态提高的过程会加速和发生较大变化。
■ 结语
通过动态系统理论探究民办学生翻译能力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可以从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入手为起点,并逐步对之产生影响。以语言能力为抓手培养其他分项能力(逻辑能力、图像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等),并将之融入商务翻译教学实践。在拓宽学生商务知识等语言外能力的同时,需要将翻译能力视为调节变量的能力研究,设计出学生主导和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任务,用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的关联性发展和系统要素的重组规律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