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重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2-16黄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黄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2017年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重庆自贸区”)正式挂牌,占地约120平方公里,下辖三大片区:西永片区22.81平方公里,两江片区66.29平方公里,果园港片区30.88平方公里。重庆自贸区致力于打造成为高标准、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通过3-5年的建设,在投资贸易、法治监管、金融服务、辐射驱动等多个领域都卓有成效。自贸区的建设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重庆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 重庆自贸区建设人才需求分析
着眼于发展需求,重庆自贸区对下辖的三大片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其中,西永片区的定位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保税物流中转分拨等)以及新型制造业(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成功创建了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两江片区建成了高端要素集聚区,有力支撑起多种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比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云计算等,此外,两江片区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金融业开放创新,现代服务业在片区内获得快速发展,涉及电子商务、专业服务、设计研发、服务贸易等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两江片区不仅汇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还对外形成了集聚辐射效能;果园港片区在自贸区内部充当着多式联运物流转运中心的角色,担负着集拼分拨、国际中转等业务,为自贸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致力于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当地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推动实现地方市场的产品升级及技术革新。根据重庆自贸区的功能与定位分析,当前重庆自贸区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中高端物流人才,第二类是中高端国际贸易人才,第三类是中高端金融服务人才,第四类是中高端计算机人才,第五类是中高端生物医药人才。
■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一)高职院校和专业布局与自贸区建设的匹配度不够
截止2019年底,重庆市有高职院校39所。位于重庆自贸区三大片区范围内的院校只有11所,且主要位于西永片区。重庆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自贸区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与结构层次上均有较大出入。根据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一原则的直接体现就是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结构时务必扣合区域经济的专业人才需求。重庆自贸区建设是重庆市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理应关注于自贸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就现状来看,重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并未充分考虑自贸区的人才需求,一些专业在校内热门但在自贸区却很冷门,一些专业在校内并未设置但却是自贸区建设所急需的,尤为严重的是,在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结构中并不包括自贸区建设所倚重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从长远来看,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方面的不足,比如分布狭窄,投入不均等,必然会对重庆市自贸区建设造成影响,也会对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形成掣肘。
(二)自贸区中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接企业需求,但是目前企业缺少税收等利益补偿机制,对校企合作并不热心。另外,校企双方尚未在利益趋同上有所突破,高职院校在未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不愿意在专业结构、培训服务、人才输送等方面进行创新,因此无法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才供给,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热情。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浮于表面,虽然双方都喊出了加强校企合作的口号,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合作长效机制。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动力,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归纳来讲:首先,普及性较低,仅有部分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出于自身需求,也只是对某些专业提供了合作机会;其次,深入性较低,在许多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只是充当了实习基地的角色,校企之间缺少深层次的合作,比如技术攻关、理论科研等。
(三)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尚不完备
据调研,重庆市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的“双师型”教师也存在教学素养差或者专业素养低等问题,这是限制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早期的中职中专通过合并转型的方式变身为高职院校而实现了升格,高职院校续用了中职中专的教师队伍,虽然在办学层次上有所提高,但是教师队伍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水准并未同步升格。一是学历、职称低。在不少院校里,硕士、博士、教授比例不高;二是专业素养不高,实操技能较差。受此限制,教师在教授专业课时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照本宣科,缺少实训,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佳。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自贸区建设需求不够协调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国家教育理念,遵循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兼顾院校的办学特色,实施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管理体制、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及教学内容的总和。高职院校建立起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都离不开能力、就业、道德这三大要素,即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传授学生以就业技能。6可是,据现状调查获悉,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程度不高,这直接导致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困难。
■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策
在过去,职业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遍地开花的高职院校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变革的深水期,中国政府做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决定,许多行业都面临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对接自贸区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理应明确自我定位,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当地企业输送对口人才。根据自贸区建设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布局,鼓励重庆市高职院校培养自贸区急需的物流、贸易、港航、IT技术等各类人才,大力扶持与自贸区建设紧密相关的院校建设。高职院校也应当树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要紧盯自贸区产业发展和调整的方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动态的调整,支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相适应,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二)以自贸区人才需求为导向,践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这是高职院校的立身所在,也只有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才能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绝不能故步自封、止步不前。当企业提出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拟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创新手段,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对口人才。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用人标准来设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联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尝试应用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模式,动态革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标准。创新办学育人机制,加大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投入,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三)接洽自贸区相关企业,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
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设计、教研方向引导等方面向自贸区人才需求侧转向,推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为自贸区发展输送更多高级人才。在实操中,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就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学员实训等进行合作洽谈,尽量争取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来调整师资配给、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等,企业也应向校企合作项目投入更多地资本、人力、场所及技术等。
(四)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首先,建设一支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囊括了各个专业的带头人,这不仅实现了专业优势互补,而且提升了整体的专业水平。核心专业带头人在专业群带头人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不仅要洞悉产业发展态势,还要具备综合协调能力,能够引领专业群的建设工作。其次,通过外聘、引进、培养等各种方式,组建一支专业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不仅能够担负2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还必须具备教学研究和实训实操能力。最后,基于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机制,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授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员工、行业专家等以兼职教师职称,并为他们提供教育技能培训,逐步建成有特色的兼职教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