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2020-12-16李婉迪
李婉迪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血管瘤属于一种血管疾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症状或良性肿瘤,发病率在3%-8%之间,主要是因小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导致,作为一种良性肿瘤,一般情况下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无严重影响,虽然约有50%的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因其以头面部多见,占60%左右,在面颊部和眼睑处会对小儿的容貌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及时的干预治疗[1]。另外,一些血管瘤所处的部位比较特殊或容易产生异变时,可能会对患儿的脏器功能带来损伤,或导致感染、血小板减少及皮肤萎缩等,对患儿身心健康发育及成长等带来极大的影响[2]。当前对于小儿血管瘤的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激光及手术等,每种治疗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其中,激光治疗更适用于表浅血管瘤;手术治疗虽然更彻底,但对患儿带来的创伤较大[3]。由于患儿年龄小,药物治疗有更高的安全性,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平阳霉素等,平阳霉素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毒性低,对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小,通过抑制细胞DNA合成且在DNA降解的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借助自由基作用于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产生抑制作用,阻止其生长,同时破破坏血管壁完整性,让血管内的血浆成分得以外渗,加上无菌性炎症反应,能促进血管收缩和增厚血管壁,进而使血管闭塞和血管瘤停止生长,最终实现逐渐消退的目的[4]。为了进一步探讨药物治疗在小儿血管瘤中发挥的效果,本文以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小儿血管瘤患儿为对象,对比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普萘洛尔口服治疗的效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小儿血管瘤患儿为例,所有患儿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后确诊为血管瘤,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和对本组药物过敏的患儿。按治疗方案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为36例,对照组中,男患儿共有19例,女患儿共有17例;年龄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32±1.54)岁;血管瘤所处位置中,处于头面部者19例,处于颈部者7例,处于四肢者8例,处于会阴者2例;血管瘤类型中,草莓状血管瘤12例,海绵状血管瘤17例,混合型血管瘤7例。研究组中,男患儿共有20例,女患儿共有16例;年龄在1~1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04±1.62)岁;血管瘤所处位置中,处于头面部者18例,处于颈部者8例,处于四肢者7例,处于会阴者3例;血管瘤类型中,草莓状血管瘤13例,海绵状血管瘤15例,混合型血管瘤8例。对两组患儿的性别与年龄等基础资料和血管瘤位置、类型等情况加以比较,未发现有明显差异,故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研究中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予以普萘洛尔(生产企业: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276)口服治疗,每次1-2mg/kg,每天3次,持续用药6个月。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平阳霉素(生产企业: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932)局部注射治疗,在用药前,先对患儿的瘤体面积进行评估,如果瘤体位于患儿的眼睑、口唇及舌底部且患儿难以配合治疗时,可适当予以麻醉处理。每次进行治疗之前都要对瘤体进行重新测量,给予消毒处理后,选择4.5号注射针将0.1-0.5mg平阳霉素从瘤体旁边正常组织处穿刺进针,进入瘤体之后回抽,如有回血则注射药物。如果患儿的瘤体体积比较大,即超过1cm2时,可在瘤体边缘选择3个点分别进针注射,或者从瘤体中间部位开始注射,以保证药物可以均匀分布到瘤体当中。注射的过程中,要对瘤体的近心端加以适当压迫,以延长药物在瘤体中保留的时间。完成注射之后,对局部进行2~3min按压,以免药物发生外渗情况,同时注意止血。此外,还要告知患儿的家属协助医务人员保护患儿的注射部位,尽可能避免摩擦,嘱咐在一周之内不可接受预防接种。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每隔15天进行一次,共注射5次,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患儿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的效果,疗效的判定方法为:治愈:患儿所有的瘤体均消失,无瘢痕及畸形等情况发生,皮肤色泽接近于正常;改善:患儿瘤体体积缩小超过30%,皮肤外观有一定残留,但相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未愈:患儿瘤体体积缩小不足30%,或者瘤体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也可能出现继续生长情况。总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治愈率与改善率之和。观察在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出现的毒副反应,包含胃肠道不适、恶心、头晕以及食欲不振等。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加以表达,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加以表达,给予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是72.22%,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是91.67%,组间区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毒副反应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有2例患儿出现胃肠道不适情况,占总数的5.56%,有1例患儿出现头晕症状,占总数的2.78%;研究组在治疗期间,有2例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占总数的5.56%,有1例患儿出现恶心症状,占总数的2.78%,1例患儿出现食欲不振表现,占总数的2.78%。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8.34%,研究组是11.11%,两组对比区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平阳霉素局部治疗不同类型血管瘤的疗效对比
平阳霉素局部治疗对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如表3所示:
3 讨论
血管瘤是常见的一种位于体表处的良性肿瘤,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大部分血管瘤均可以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无法消退而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增长,如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等。由于血管瘤多位于体表处,尤其是头面部,所以会对患儿的皮肤及容貌美观带来明显的影响,若早期未能有效消除,会对患儿带来自卑等不良心理,进而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成长[5]。现阶段对于血管瘤采取的治疗干预方法比较多,如激光、放射、手术等都可以有效消除血管瘤,但这些治疗方法对患儿来说都会带来一定的创伤,若情况严重还可能对正常组织带来损伤[6]。药物治疗方法在血管瘤治疗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普萘洛尔治疗小儿血管瘤的常用药物之一,其对于RF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有明显作用,能够使其通路下调,减少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促进瘤体的消散,但用药时偶有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毒副作用,用药需避免不良反应[7]。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平阳霉素局部治疗不同类型血管瘤的疗效比较[n(%)]
平阳霉素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其具有较高的抗瘤活性,不但具备抗癌作用,还能对血管内膜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且毒性比较低,对机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无明显的影响,不会出现免疫抑制和骨髓抑制等严重毒副作用,多作用在细胞S期,通过对DNA链切断来干扰肿瘤细胞分裂及增值,以促进细胞变性和坏死[8]。平阳霉素以局部注射用药的方式在小儿血管瘤治疗中应用,还能通过在血窦内混合,破坏窦皮细胞,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瘤消退,且治疗后一般不会留下明显的瘢痕组织[9]。对于舌面部和鼻尖处等较小的表浅血管瘤,平阳霉素治疗一般用药一次便可起效,如果瘤体比较大,则需适当增加治疗次数,但实际治疗中如果药物用量过多,也可能会引发纤维化。需要注意的是,平阳霉素用药后可能会有头晕及胃肠道不适等毒副反应,还有可能导致人体白细胞计数减少,也有部分患儿对平阳霉素过敏,即便局部用药,剂量过大时也有引发局部组织坏死的可能[10]。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次数,注意观察患儿用药后反应。
本研究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证明对小儿血管瘤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对改善患儿病情有重要作用。另外,对平阳霉素在不同类型血管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草莓状血管瘤与混合型血管瘤的治疗疗效相对较高,原因是这两种类型的血管瘤有幼稚胚胎血管内皮所具备的特征,将平阳霉素注射入瘤内时能够快速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促进血管瘤的消退[11]。而海绵状血管瘤腔内壁是单层内皮细胞,经局部用药后会增加药物的浓度,破坏血管内皮,使血管瘤退化,但其病变组织当中有类似于静脉窦的不规则且较大的腔隙,所以在治疗疗效上控制的难度也相应比较大[12]。
综上所述,对小儿血管瘤临床治疗中,在普萘洛尔口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平阳霉素给予局部注射疗效更具优越性,有助于加快患儿病情的改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