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跑Style,改变的不止是颜值
2020-12-16文/
文/
采用轿跑设计的迈锐宝XL代表了雪佛兰发展的新方向:因颜值一见倾心,为科技怦然心动。
Coupe源自Berlin Carriage风格的双座马车——车厢被切割到比标准版更短,两个座位被正向安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习惯以车顶的长短作为衡量是否Coupe的标准,凯迪拉克Coupe de Ville与雪佛兰Camaro是那时的经典。2000年时曾出现谁为轿跑本源的争论,马自达MX-8和梅赛德斯-奔驰CLS-Class分别是两门派和四门派的先锋。
今天的中级轿车,轿跑化已不再是噱头、炫技,而是无可躲避的趋势。其中,雅阁、K5凯酷是“车顶快背派”,迈锐宝XL则是“座舱后移派”,两派殊途同归,排名也不分先后。
在迈锐宝XL的侧面站定,可以看到驾驶舱后移的明确表达。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发动机舱显得更长,驾驶舱更加紧凑,车尾似与车身融为一体……行业内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是,将乘员舱的位置后移,可以使造型更具动感,带来时尚、潮流等额外的价值感。
无论是通过设计表现还是采用物理方式,谈“座舱后移”这件事,前置后驱车型原本更具优势——其发动机位置不再受制于输出轴,整体布置的灵活性更高,整车的前后重心配置也更加均衡。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克莱斯勒突破固有思维上市了第二代霓虹Neon,“驾驶舱前移”是其官宣的亮点。5年之后,这款紧凑型轿车进入停产程序——新兴市场没能弥补北美轿车销量下滑导致的落差,“驾驶舱前移”所带来的空间感也没有成为用户追逐的爆点。显然,不是所有的螺蛳壳都能做道场。
车辆空间宽敞,是工程团队、设计团队的共同目标——前者重体验、后者重美感,且经常发起寸土必争的“角力”,终于在霓虹的研发中达成共识。但以空间为卖点的霓虹被日系车反杀,让兼顾颜值与功能的理念成为车辆设计的主流原则。
近年来,用户对于车辆设计、造型的需求不断提高,仅仅“真材实料”、“一车多能”已经不能再让销量起飞;颜值、眼缘成为女性选择的价值砝码,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的能量环则是用户下单与否的关键门槛。
2008年,采用轿跑式车身设计的君威面市,并由此开创了中级轿车,特别是前置前驱轿车Coupe化的风潮。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或许可以被视为Bob Lutz的一次纠偏之举——1996年-1998年间他曾主导克莱斯勒的所有汽车业务,霓虹的设计自然也不例外;2001年他成为通用汽车副董事长,主导通用汽车的产品设计研发。
在车身紧凑、造型运动、动力强劲等看得到的利益之外,轿跑化设计还为使用者带来很多额外的收获。
迈锐宝XL的车内静音,半数要感谢其轿跑化的车身设计。在200万立方英尺风洞,工程师控制丙二醇气体流过各种比例的油泥模型,测算风阻、气流等数据,判断车辆行驶时的油耗与性能表现,并以此为依据改善设计。
轿跑化的迈锐宝XL,不仅是车身高度降低,其前风挡也变得倾斜,空气更容易越过凸起的乘员舱——在硬派SUV上,空气会高速“正撞”在竖直的风挡上,由此导致的风噪很难消除;带来最多风噪的外后视镜也通过后掠等方式进行优化,配合地板、车门的隔音系统,牵手音响自带的反向声波降噪,合力打造迈锐宝XL的车内静音体系。
迈锐宝XL的稳定行驶也受益于轿跑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从保时捷911到长安CS85,从BMW 8系 Coupe到捷豹XJ……在轿跑车身外,车辆尾部都有微微上翘的“鸭尾”,不仅让整车造型更具时尚感,也让行驶中的车辆获得空气动力学的助力。
尾部微微卷曲、重心向后移动,是折一只纸飞机与造一辆迈锐宝XL通用的工艺手段。沿着突出的表面流动,气流受到偏转力的同时,车身也受到反向的偏转力……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康达效应与牛顿定律的关系,但翘尾确实在平衡重心,帮助纸飞机获得升力、飞得更远;“鸭尾”设计也帮助迈锐宝XL获得下压力,车尾变得稳定的同时,也让驾驶者获得控制的自信。
迈锐宝XL的高能效,同样依仗其经历风洞考验的轿跑车身。或许有人会质疑其造型不如跑车低矮、车头也没有想像中的锐利,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类似于飞行器的鼻锥设计,迈锐宝XL的车头设计更多考虑避免湍流的干扰,而非单纯地降低空气阻力。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迈锐宝XL标配“主动进气格栅”,即使是535T车型也不例外。这是对风洞工程师的致敬,也体现了迈锐宝XL的技术含量。
在高速行驶中,车辆会关闭前进气格栅,帮助减少风阻、降低能耗;冬天启动时,车辆也可以缩短热车时间,使发动机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在日常行驶中,车载电脑可以根据车辆工况随时调整格栅状态,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保持在正常区间。这样一个高效又实用的设计,并未出现在日系车的配置清单上。
后移的座舱、交错的型面、上翘的“鸭尾”,在匆匆一瞥间将车辆通过的速度感加倍放大;安静的座舱、自信地驾驶、高效的能耗,是迈锐宝XL硬核实力的体现,绝不输于任何一款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