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602名社会公众进行院外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

2020-12-15张耀丹唐大雨尚美玲杜爱平田永明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心搏实操社会公众

刘 萍,张耀丹,李 阳,唐大雨,尚美玲,杜爱平,田永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可能因为各种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心搏骤停,如得不到及时抢救,致死率极高。心肺复苏术(CPR)是一项挽救生命的急救技术,是发生心搏骤停时最有效的救治措施[1-2]。调查显示,我国心源性心搏骤停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人/10万/年,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搏骤停[3]。发生心脏骤停时,及时、有效的CPR是挽救患者的唯一途径,CPR的最佳实施时间是在发生心搏骤停4分钟内,若超过10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将大大降低[4]。如果在院外发生心搏骤停,第一目击者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可提高2~3倍[5],社会公众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具备实施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意识,对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极为重要。因此,对社会公众开展心肺复苏相关培训极为必要。我院重症医学科科普培训小组于2019年3月至12月分期对事故多发的单位或人口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开展院外心肺复苏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3月至12月参加我院重症医学科科普培训小组组织的院外心肺复苏培训班的学员为研究对象,培训班开展13期,共602名学员参加。学员包括警察、教师、公司职员、公务员、社区居民等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社会公众,其中男性211人,女性 391人;年龄 22~50岁,平均(36.1±8.3)岁;初中及以下学历者18人,高中及中专学历者56人,大专或本科学历者49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30人;6人参与或实施过心肺复苏;1人家庭中经历过心肺复苏。所有参与对象的工作均和医务工作无关,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众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院外培训方法 采用系统科学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案对社会公众进行培训,培训方案具体如下:(1)由具有心肺复苏培训导师资格证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组成院外心肺复苏培训小组,以《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胸外按压技术指标作为基础[6],制定规范可行的心肺复苏培训内容,监督培训过程,确保培训内容的正确性。(2)培训宣教:在培训开始前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心搏骤停的危害,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提升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与使命感。(3)理论培训:以PPT的形式进行集中讲解,对心肺复苏理论与实操知识进行培训。(4)实操培训:理论培训后,在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完整的心肺复苏过程示范与实操过程中的要点讲解,并回答培训学员的疑问,随后安排学员2人一组进行心肺复苏模拟操作,培训人员对学员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点进行现场纠正,以保证学员能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操作。

1.2.2 资料收集方法 在培训前后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学员自行填写“社会公众心肺复苏知识与态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个方面: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性质、是否参与过心肺复苏、是否接受过心肺复苏相关培训等;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测评;参与心肺复苏的态度。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测评主要包括心搏骤停判断和心肺复苏实操知识,共10题,满分10分,总得分≥8分为优秀,6~7分为及格,≤5分为不及格。参与心肺复苏态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与心肺复苏的责任感与院外参与心肺复苏抢救的意愿,共3题。

1.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数据首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与培训现状

培训前后各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各6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92.6%。培训前调查显示,仅有275人(占45.7%)听说过“心肺复苏”一词,仅有28人(占4.7%)了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知识,没有人参加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学员没有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的原因为:不知道何处有相关课程383人(占63.6%),没有时间39人(占6.5%),课程太难理解不了26人(占4.3%),缺乏兴趣86人(占14.3%),找不到免费培训机构68人(占11.3%)。

2.2 培训前后学员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对比学员培训前后心肺复苏知识测评问卷得分结果发现,培训后学员对心搏骤停判断、心肺复苏实操、心肺复苏知识总分方面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培训前(P<0.001),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学员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n(%)]

2.3 培训前后对参与心肺复苏态度的比较

培训前后社会公众参与心肺复苏态度的比结果见表2,培训后公众对参与心肺复苏的态度较培训前有显著提升(P<0.001)。

社会公众不愿意实施院外现场心肺复苏的原因包括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担心被周围人埋怨、担心传染病、担心法律纠纷、不敢碰无意识的人等,结果见图1。

表2 培训前后学员对参与心肺复苏态度的比较[n(%)]

图1 社会公众不愿意实施院外现场心肺复苏的原因

3 讨论

3.1 院外心肺复苏社会公众普及程度较低,亟须提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工作节奏逐步加快,承受的压力也在增加,心搏骤停导致猝死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心搏骤停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性,且致死率极高的特点,大脑缺血4分钟以上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救治成功率大幅度降低,因此抢救的最佳时间是发生心搏骤停的4分钟内。在我国,急救车大多数情况很难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家人与公众作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7]。然而社会公众在面对心搏骤停患者时,往往是非常惊慌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亲友等待救援,不能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更不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8],通过心肺复苏培训提高社会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水平、实操技能与心肺复苏态度,是提升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7%的社会公众了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知识,没有人参加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原因中,63.6%的公众不知道何处有相关课程。其他研究也显示,社会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度较低,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社会公众比例不足1%[9]。可见,心肺复苏公众普及程度较低,培训率低,亟须开展相关培训。

3.2 院外心肺复苏培训可提升社会公众的相关知识水平

本研究中培训人员为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技能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合公众的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培训方式以PPT进行理论讲解,以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实操培训,结合现场答疑和指导,直观易懂。培训对象涉及警察、教师、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公务员等社会公众人群,他们接受心肺复苏意义宣教、理论知识与心肺复苏实操知识培训等教育后,对心搏骤停判断、心肺复苏实操、心肺复苏知识总分方面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培训前(P<0.001),这表明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是有效的,能提高公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培训后心肺复苏总分优秀和及格率仅为83.9%,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培训是短期的培训,在短时间内公众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有限,今后可开展定期培训,并结合线上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3.3 院外心肺复苏培训可改善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心肺复苏的态度

研究显示,培训后公众参与心肺复苏的态度比培训前显著改善(P<0.001),这与戴新蓉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社会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在面对心搏骤停患者时的应急判断处理能力和实施现场心肺复苏的意愿,提升心肺复苏处置时的责任感与自信心。虽然培训后社会公众参与心肺复苏的意愿有显著提高,但也可看出培训后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的公众比例仍较低(<30%)。分析原因,主要是公众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担心被周围人埋怨、担心法律纠纷,这与目前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公众担心自己被误会和得不到法律保障有关。因此,普及社会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及技能,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全面提高大众参与心搏骤停救护的能力和意愿,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猜你喜欢

心搏实操社会公众
师生安全实操培训的路径探索
急性心肌炎病人发生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分析
10秒钟之内的决断(上)
——心搏骤停的漏诊
公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实操易错点分析
围术期非心脏手术呼吸心搏骤停相关麻醉因素回顾性分析
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
突然倒地怎么办?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