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020-12-15吴锡平
吴 锡 平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正在成为诸多高校的实践与探索课题。
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容易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理工类课程以科学原理阐释、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体内容,“课程思政”的难点在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本文试对大学理工类课程中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的挖掘、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对接与融合进行剖析和论述。
一、介绍专业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
每一门理工类课程,其所讲述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历史,讲授其发展历史,既是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
1.专业发展史里蕴含的“思政基因”。专业发展的历史里,既隐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也包含着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奥义和文明传承赓续的密码,这其中蕴含的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以及开放包容、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如同遗传基因一样,与学科专业的发展血肉相连,融为一体。
近代以来,中国从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历10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努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开展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时代伟大航程,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各类理工学科,都是在这一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渐强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其中,有一代代仁人志士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己任,舍小家为大家,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国家之强大而不懈奋斗,他们身上蕴含着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专业发展史的教学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讲述,回顾这一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发展历程的艰辛,民族国家繁荣进步的来之不易,党的领导的英明果敢,古今对比、中外映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通过对专业发展史的回顾,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今昔对比,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奋发进取心,教育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勇担时代使命,学好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息息相通、高度契合。学科发展史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人类关怀。要能拓展国际视野,弘扬中华文化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当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接力者,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2.在专业发展史中挖掘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内涵。专业发展史的教学,既要梳理该专业发展的整体脉络、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也要介绍对推动专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等,从中挖掘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价值,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比如在信息控制技术、空气动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可以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非常困难、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打破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核垄断,一举奠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领悟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感受以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听从祖国召唤,秉持科研报国理想,隐姓埋名从事高端国防科技研发的崇高精神与不朽情怀。他们身上蕴含的爱国情、报国志,以及敢为人先、奋斗不息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与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秉持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专业发展史的教学中,要大力阐扬这种精神和情怀,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和教材。
此外,一部专业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互融互通、多元发展的历史。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常常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希腊师从埃及,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人学罗马,中世纪欧洲拜阿拉伯人为师,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艺于拜占庭帝国。”[2]每一种文明均有其长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3]在专业发展史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厚植人类情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思考社会问题,体察民生冷暖,关注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既要有修身齐家的责任,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将“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密相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前途、人类命运,将人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以此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3. 学科发展史教育要贯穿“大历史观”。所谓“大历史观”,简言之,就是要秉持一种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在回顾往昔、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考察重大事件。[4]学科发展史的讲授要放在中国史、世界史的大背景下,以“大历史”的史观考察其变迁与发展。比如讲授“材料学”课程,在介绍人类使用和发明材料的历史时,可将其置于从古至今中国与世界文明视野中进行观照,梳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应用和世界影响,介绍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介绍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的“李约瑟之问”,以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巨大跃升。通过对比同时代中外文明发展的变化曲线,加深学生对材料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思考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与近代实验科学这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利弊得失,以及新时代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与文化密码,深化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专业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这些生动鲜活、不可多得的重要思政资源,通过课堂讲授、音影资料播放、实地参观访问等形式,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探索与“四史”主题的通识教育融合,开展形式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的教育教学。
二、结合专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1.专业伦理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意义重大。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价值日趋多元,在科学研究、金融贸易、医疗卫生等专业和职业领域,经常曝出道德失范、伦理失常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学生毕业后都将走上社会,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既是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件,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此外,现代科技发展日趋复杂化、智能化,科研活动的开展已是有组织、有技术、有管理的可持续的综合性创造活动。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和融合,也涉及到不同组织部门的协同管理和利益分配;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不仅要创造经济利益,还要创造服务社会、维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社会持久效应。所以,科技创新除了需要具备本学科专业良好的科学素养外,还需要具备科技项目分析能力和道德与价值判断能力,需要担负起对社会公众、自然生态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和义务。专业伦理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理工科学生认识和培养在今后工作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判断应用能力。
每门理工类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将其挖掘出来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知晓从事本专业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行为标准,对专业活动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才能成为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2.专业伦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素养。开展专业伦理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在专业中应具有的伦理意识、遵循的伦理原则、表现出的伦理态度、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并实施正确的伦理行为的能力与素养。理工类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等紧密相关,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除了培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遵守社会规范等普遍性内容外,还需结合所学专业,将其置于当下所处的现实环境下,在世界视野、现实关切、未来指向等维度中,拓展其所面临的伦理难题、挑战和困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比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不少高校设置了该专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优步”自动驾驶汽车将一名晚间过马路的女子撞死,这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车辆致行人死亡的事故。除了技术层面不断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外,自动驾驶软件的编写中,如果车辆遇到两难处境必须做出选择时,该秉持怎样的伦理准则?其合理性何在?再比如,国内有科研人员擅自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人类历史上首例基因编辑的婴儿在中国诞生,这样的“首创”要得要不得?当科技创新遇上伦理风险,我们该如何把握和应对?这涉及到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需要从自然关怀、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等角度予以探讨。如果没有伦理约束,科技探索将是危险而有害的,因此,人文关怀不仅应该走进科学,而且要走到科学前面。
3.通过思辨教育深化学生对专业伦理的认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每一次进步与变革都伴随着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震荡、整合与重塑。当今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应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场景越来越多,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基因技术、医疗技术等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思考。高技术发展带来的类似的变革与挑战,在理工类课程中比比皆是,相应地,伦理教育也要如影随形,及时跟进。理工类课程的开课第一讲,除了将本专业的伦理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开宗明义,予以阐发,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刚开始时即能接受伦理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要通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话题辩论、角色扮演等各种教学形式,在具象化的场景中,加深学生对伦理概念、伦理使命、伦理素养等的认识和体悟,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认知问题,常常难以一下子做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鲜明准确的价值判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教育的形式,将观点相近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就各自所持观点展开辩论,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大家对辩论主题的认识,拓展思维视野,深化对伦理价值的认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入形势与政策内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1.专业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课程时代性的延伸。大学开设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这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核心课程,也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渠道。当今时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受编写、审校、出版、发行周期的影响,教材上呈现的有关内容相对于教师授课时的形势已有一定的延时。因此,推进课程思政,也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形势与政策内容,通过介绍本专业以及国际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形势、发展动向,有关产业政策的变化调整,行业发展面临的变化与调整,特别是对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带有趋势性的变革与发展内容,对教材固化内容进行及时补充和刷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持对该课程较强的时代感,引导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对授课教师来讲,要保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了解专业和课程领域相关的发展状况,刷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保持本课程的生长性与鲜活度。
2.专业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竞争无处不在,创新已是常态,大到国与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小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无一不是在竞争拼搏、创新驱动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其相适应,每一门学科的发展也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与不断的推陈出新、创新创造过程中。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自然科学首当其冲地走在这一竞争的前沿阵地。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创新,通过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行业发展之道,也是个人成长修为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经济形态正经历电力技术革命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新的生产力形态、企业组织形态、企业运作方式、企业生产形式等都在经历着深刻的重构,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当今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已成为越多越多人的共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和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专业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意识到全球化条件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做好生涯规划、追求远大志向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创新品质。
3.在比较视野中开展专业课程的形势政策教育。不可否认,中国的发展在不少领域还存在差距和短板,还有不少“卡脖子”难题需要攻克,专业课程中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以比较视野,将本专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创新态势,国内外的产业布局、政策、优势比较,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走向、国家战略的布局、行业发展的前景等纳入其中,既保持世界视野,又强调本土意识,通过对世界情势和中国国情的学习和把握,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发展的走向与坐标。比如近年来,美国不断升级措施对华为公司进行限制与打压,由此凸显出中国在芯片技术、航空发动机、精密机床、高端电容电阻等方面存在的“卡脖子”难题,授课教师可将近年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快速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和与世界一流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使学生清醒认识到科技国情和专业行情,确立迎头赶上、奋勇争先,科技报国、振兴有我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除了课堂的知识讲解,专业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可以融入见习实习、社会调研、专家报告等教学环节和过程,学生通过亲身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来加深对国情、社情、行业境况等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培养敢于拼搏、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竞争意识,提振攻坚克难的斗志与勇气。通过实操训练、试水创业、科创实践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课程思政过程成为滋养学生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底蕴、塑造创新品格的过程,从而助力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新品格养成,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