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0-12-15陶厚勇
陶 厚 勇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及江苏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1.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其产生的文化理论来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化资源,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切形式的先进文化的总和。
就存在方式而言,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主要包括留存下来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场地场所、组织机构、设施设备等,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外在显现,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物质外壳和载体;另一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形态,主要体现为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和核心。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江苏省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从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来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遗址踪迹类资源。①重大革命事件及活动旧址。较有代表性的如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南京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和渡江战役战场遗址等。②名人故居。近代以来,江苏地区英杰辈出,他们的故居也成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如淮安周恩来故居,常州瞿秋白故居和张太雷故居等。③纪念场所,包括陵园、纪念馆、纪念公园,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二是文物类红色文化资源。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并流传下来许多能够证明并象征红色文化历史、内含红色文化精神的各种遗物,包括与先辈人物、事迹相关的各种设施设备、用品用具、文本资料等。例如,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内保存的新四军对日寇和伪军作战用的武器,如大刀、长矛、渔叉、自制的手榴弹、地雷以及冲锋枪等,充分见证和记载了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敌入侵、维护民族尊严和为人民利益而敢于牺牲的崇高品质。又如淮海战役纪念馆保存的后方民众支援前线的手推车和担架等物件,记载了革命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深情,充分见证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三是文艺作品类红色文化资源。革命战争年代,为充分揭露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欺压中国人民的阴谋和行径,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宣传真理,各革命根据地政府通过创办报刊并刊登题材和形式多种多样的文艺作品如通讯、戏剧、绘画等发动群众、鼓舞群众勇于对敌展开斗争。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苏南东路特委主办的《大众报》、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办的《群众导报》,解放战争时期的《江海导报》[3]等众多红色报刊,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充分展现革命先辈和革命群众对崇高的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守、对创建新中国的坚定信心,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关系,鼓舞了民众的抗日士气。
从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形态来看,主要包括:① “雨花英烈精神”——“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4]②“铁军精神”——“铁的领导、铁的信仰、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担当和铁的作风。”[5]③“周恩来精神”——“热爱人民、勤政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6]④“常州三杰”精神——“胸怀抱负,志向远大的时代弄潮精神;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大无畏献身精神;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博览群书,追求真理的求知探索精神;宣传鼓动,发动民众的革命鼓与呼精神;组织工农,武装斗争的实践创新精神;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7]⑤ “淮海战役精神”——“听党指挥,信仰忠诚;民心所向,不忘初心;敢于决战,不畏艰险。”[8]⑥“渡江战役精神”——“坚定信念、革命到底的担当精神”“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连续奋战的战斗精神”[9]。总之,这些革命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是革命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经典表达”[10]。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江苏大地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江苏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能够对推动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增强历史责任感、提升道德品质、践行知行合一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1.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忠贞不渝、砥砺前行的壮丽诗篇。这是红色文化中最为根本的精神内核。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非常丰富的理想信念价值,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江苏大地上留存的一处处饱经历史沧桑的革命遗址遗迹,如革命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发生在江苏大地上一个个令人震撼的革命事迹,如无锡农民革命暴动、宜兴秋收暴动等;江苏籍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留存于革命纪念馆内的每一件珍贵历史文物,如新四军对敌作战用的大刀、长矛、渔叉等,无一不折射出革命先辈对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孜孜以求的坚守。
改革开放新时期,江苏人民继承、弘扬革命先辈坚守崇高理想信念的优良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从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以江阴华西村为典型代表,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村民们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充分发挥江苏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2.增进政党认同,涵养爱党情感。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11]。在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得以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断取得革命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胜利。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形成和发展史。这是红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基因。
增进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特别是政党认同,有助于涵养全社会对党的情感归属,这是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史的亲身体验,因而他们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形成的必然性的理性认知并不深刻。而弘扬和建设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党史、国史,更加深刻地把握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江苏大地上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真实地见证和记载了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辉煌历史,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真谛。如对革命年代发生在常熟沙家浜人民智斗国民党反动派、江淮人民“小推车支前”等革命历史的系统深入的讲解分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进其政党认同,使他们珍惜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来之不易,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3.厚植爱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动员、激励各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共同奋斗。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史。爱国主义是红色文化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代青年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生活优越,无法深刻体会到先辈们艰苦奋斗的艰辛。而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经典爱国故事。如抗日战争时期刊登在《江淮日报》上的《向西风挺进》《在废墟上建设》等许多木刻画以及传唱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军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一首首具有强烈艺术性和感染性的抗战歌曲,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愤恨之情和誓死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充分运用本土红色资源,可以使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独立、国家兴盛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励他们继承前辈遗志,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同时,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可以更加激励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促进青年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红色文化所颂扬的舍身取义价值观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奋发进取的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知行合一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三、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红色文化课堂教学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课堂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全面、深入、系统的讲解是大学生获取红色文化知识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把红色文化内容有机融合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是学校和教师重视对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红色资源尤其是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教材内容中。找到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点并在课堂上讲授是最普遍、易行的办法。另一种是高校充分发掘本土红色资源,开办一些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盐城师范学院的《新四军历史与“铁军”精神》公共选修课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高校应加大力度积极主动地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其时代内涵,多开设一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编写不同层次的本土红色资源系列教材。
加强红色文化课堂教学需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素材,并充分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切忌大而全;在教学目标上,要着力加强党史和国史素养,突出能力和价值情感培养,深化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在教学手段上,加大改革力度,打造“立体课堂”,千方百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此外,要进一步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感性直观功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更要加强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有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总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中,思想上得到洗礼、精神上得到升华、素养上得到提高。
2.强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营造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浓厚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把红色文化内容有机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多管齐下,加大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首先,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校园传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进入宣传栏、进入广播、进入板报校报学报。校园里的宣传栏应多粘贴红色文化的海报或手工画而不是眼花缭乱的商业广告;校园广播站尽可能多播出些红色文化文稿或红色文化歌曲;校报和学报可适当开辟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相关的特色栏目。另一方面,着力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化建设。红色文化宣传不能仅停留在纸面,网络上的宣传也必不可少。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开辟红色文化专栏供学生浏览。此外,应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建设,开辟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服务性为一体的红色资源专刊。如盐城师范学院的“铁军”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平台自上线以来,就广泛吸引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兴趣。其次,推动校园红色文化社团建设。大学生社团是繁荣高校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把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社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支持红色社团发展壮大有助于扩大红色文化传承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如常州大学成立的“常州三杰”红色文化研习社、盐城师范学院的“新四军研究中心”等红色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团日活动,特别是在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红色演讲、开展红歌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起到了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良好氛围的作用。再次,加强红色文化论坛或讲堂建设,开展专题辅导讲座。除了邀请专家和学者做辅导报告外,还要尽可能多邀请老红军、老战士和劳动模范本人或其亲属到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坚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其精神境界。如盐城师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道德讲堂”,邀请一些英模和劳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自己跟随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干革命、搞建设的丰富人生阅历,为大学生上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思想道德素质课、时事政策课和爱国主义课,引导大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铁军”精神。
建设校园红色文化需要注意:在校园红色文化资源采集、整理方面,可通过拍照、摄影等方式对红色资源进行粗加工,保证拥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源;在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的包装上,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加工出多样化的质量优良的文化产品,如图书、影视、书画等;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推广、营销方面,应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的特色推介活动,如红色产品创意大赛、红色知识竞赛、红歌大赛等来广泛宣传青春正能量。总之,要运用各种手段把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途径,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受到耳濡目染,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使红色精神在大学生思想中进一步根深蒂固。
3.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社会实践,拓展红色文化课外活动。把红色文化传承纳入高校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设计之中,注重开展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把宣传红色文化作为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切入点,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和时空穿透力。
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形式,让大学生在校园之外也能充分体验到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提高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社会各方面开展密切合作。首先,与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深入持久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把课堂搬到现场,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实地体验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形成脉络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其次,拓展与校内外素质教育中心的合作。依托各种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素质拓展,磨练大学生意志,强健其体魄,培养其团队精神。最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社区流动站,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轮流进站承担相应的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增长见识,培育奉献精神。
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活动要力戒一阵风、形式化、模式化。首先,建立和完善与社会各方面的多方协调合作机制。学校要加强与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博物馆、企业、社区等多方面持久有效的合作,建立稳定持久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其次,健全和完善实践教育考评机制。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撰写红色文化调研报告,将其纳入学生平时和期末考评,并逐步提高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政课考评中的权重。学校也要把教师红色文化教学的情况纳入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评。最后,健全和完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经费和课时保障机制。学校要严格遵守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相关文件精神,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列入预算,并确保从思想教育专项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并逐步提高其在思想教育专项经费中的比重;此外,还要确保红色文化的实践课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总课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保证红色文化实践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