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挑战、机遇及应对
2020-12-15范乐佳张晓报
范乐佳,张晓报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社会对高校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它在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应对挑战、利用机遇,是高校在网络时代进行学风建设必然要面临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挑战
网络时代,又叫网络信息时代,“指的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流的通讯工具的时代”[1]。人工智能、5G技术等的蓬勃发展,预示着我国将全面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具体而言,网络时代对高校学生学习风气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表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信息传播,诱使和滋长学术不端。一方面,网络时代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技术基础。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地区间、国别间、区域间和校际间知识信息交流,使得获取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数据成为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网络时代知识信息传播具有快捷性、便利性,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检索轻而易举地进行学术造假、学术抄袭,事实上利用互联网大肆抄袭的学术不端案例确也屡见不鲜,“翟天临事件”便是典型的个例。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所产生的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也容易诱使学生误入歧途。互联网上数量众多的所谓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后巧妙逃避处分的“现身说法”,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传统学习环境下,极个别这样的负面事例因其数量稀少,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其成功率的预判,因而也难以引起心性不定的学生的从众和侥幸,但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人为地将部分信息放大,不良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传送到学生身边,密集的负面事例严重扰乱了学生对事实的分辨,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最终诱使部分学生误入学术不端的歧途。
2.降低认知内驱力,淡化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2]学习风气与学习动机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坚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维持学习活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网络时代,互联网方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敬畏心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淡化了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下降。
学习动机除了受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影响外,还受到学习目标的影响。学习目标作为学风构成要素之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据指导地位,良好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激励着学生一步步迈向成功。网络时代,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学习目标模糊的问题,此中缘由既与学生缺乏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规划有关,也与学生的网络成瘾具有密切的联系。互联网的便捷、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诱惑,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不以学习为本职,学习与娱乐本末倒置,只有休闲娱乐目标而缺乏学习目标。
3.冲击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投入上。其一,沉迷网络世界,忽视大学学习。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生活呈现出“三点一线”的特征,学生对于网络是好奇而期待的,但现实情况决定了其网络使用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家长的管控,严峻的升学压力也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权衡。而进入大学,陡然转变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使得学生有大量时间自主安排,高中阶段被压抑的、对于网络的好奇得以释放,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使得一部分自制力薄弱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考试临时抱佛脚”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常态,而网络更加剧了这种态势。其二,对互联网产生依赖,分散学习注意力。互联网快捷的交友和资讯获取途径,使得大学生无论是在走路、吃饭等生活情境中,还是在听课、自学等学习情境中,都呈现出对手机等互联网物质载体的过分依赖。在学习情境中,这种行为势必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的效率。
二、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机遇
互联网具有快捷性、便利性、创新性、共享性等特点,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
1.快捷获取信息,便利学习与研究。传统的信息获取大多依靠书报、杂志、文章、电报、电话、广播等方式,不仅获取速度缓慢,获取难度较大,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信息沟通,而且获取信息的精准度有限,无法充分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网络时代,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弊端被克服,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化、信息数字化、信息整合化等显著特征,数字化使得复杂多变的信息被转化为代码,突破了人脑的极限,更容易存储和传播。与此同时,资源共享使得信息变得更容易获取,而信息的整合化使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统整在一起,提高了信息检索和获取的精准度。互联网的这些特征让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到大量相关知识,这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来源。以高等教育改革为例,仅在中国知网便可检索出上万篇中文文献,内容涉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研究、体制改革研究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闻资讯、实践动态,为学习和研究该课题提供了便利。
2.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途径。传统的学习方式,不管核心理念如何变化,本质上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网络时代,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网络学习”使得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网络学习包括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交互式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其中,“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方式”[3]。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网络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移动学习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要求学习者有较好的自觉性和控制力,因此,混合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它将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网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又继承了传统学习方式中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监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习质量。碎片化学习较多地受到争议,它是一种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割,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的灵活度更高、针对性更强,“推动了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4],体量精简的学习内容更容易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不成体系,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交互式学习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传统的交互式学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交互式在线学习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机交互,进一步便利了学习者的信息获取。总之,网络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发生了质的变化,深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更多机遇。
3.打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在网络时代之前,受时间、空间、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学习资源的传播和共享难度大。技术手段的不成熟,使得学习资源更多依靠纸质文本进行传播,优质课堂教学无法突破时空限制,只能惠及少数学生。整体来看,优质学习资源在国家范围内受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向经济发达地区或重点院校集中地区倾斜,区域之间、院校之间学习资源配置不均衡,学习者所获得的学习资源大多仅限于本校,高等教育学习资源薄弱地区和学术水平较低院校的学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取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而在国与国之间,学习资源的传播与共享难度更甚,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大受限。
在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数字化克服了时空、成本等制约因素,使得学习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院校之间优势互补,还可以使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享受到其他高校乃至其他国度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也推动高校学风建设。以国内第一大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为例,在这里,无论学生身处何方、来自哪里,只要拥有一根网线和一台移动设备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听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内容覆盖经济学、法学、哲学等13大学科门类”[5]。
三、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时代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努力克服它带来的挑战和消极影响,同时积极利用它带来的良好机遇。
1.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培育良好的学术道德。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取决于使用者的自制力和道德品质。在正确的使用者手中,它是丰富学习途径、获取知识信息的学习工具;在别有用心者手中,它是便利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利器”。因此,高校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培育良好的学术道德。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这一途径,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学术忠诚的重要性和学术不端的严重性。还可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用那些坚守学术道德的先进事迹鼓舞他们在今后的学术研究活动中时刻保持诚信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学术自律和学术自省”[6],这是学习者的一种自我约束。其中,学术自律是学习者在求学、治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学术道德与规范的恪守和坚持;学术自省是“吾日三省吾身”在学术层面的细化,是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与批评。
网络时代既诱使和滋长了学生的学术不端,也为打造良好学术环境提供了重大机遇。相较于传统的开讲座、做思想汇报等方式,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教育活动随时随地、教育影响潜移默化等优点。事实上,网络思政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们要增强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7]高校也应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2.抓住机遇改革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多面性,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投入不足,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影响。网络时代,知识呈现出迅捷传播、日新月异等特点,学生知识获取的便利化,使得学生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教师或不能贴合实际情况改革教学内容,或一味照本宣科,没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深度;一部分教师固步自封,仍旧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逃课、上课玩游戏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大学学风建设。因此,高校及教师应利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机遇,改革课堂教学。一方面,利用网络途径加强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改革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擅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网络时代,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隐性要求。教师要擅于利用网络技术,将信息化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全面发展不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8]。针对大学生普遍爱玩手机的特点,教师不妨转变思维方式,变“堵”为“疏”,以手机为媒介,将网络学习引入课堂之中,从而实现“玩转”课堂、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高校学风建设在教学层面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以“翻转课堂”为例,它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手中下放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和需求,更易使学生产生独立的、持久的学习动机。
3.严格高校学业标准,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讲话中表示,当前应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9]。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必须严格学业标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投入度,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2018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0],在严格学业标准层面做了几条规定:一是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二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
取消大学“清考”、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根本上打破了高校“严进宽出”的局面。各高校生源都是参加高考后,以分数线为依据划分、选拔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的过程十分严格,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与此相反,大学生毕业却存在“低门槛”现象,就算常年累月的旷课、屡次三番的挂科,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众多的毕业生仍旧可以通过“清考”实现成绩单上的“逆袭”、黑名单上的“清零”,至于毕业论文也可以在最后几天东拼西凑达到及格,大学毕业的“低门槛”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消解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因此,严格学业标准,有助于克服当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投入较少并且在网络时代愈演愈烈的局面,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高校学风建设所造成的影响之深、大学学风建设所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之多,决定了对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进行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要认清大学生学习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事实,不能采取视若无睹和回避的态度。如何抓住机遇、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是每一所高校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针对新形势采取新措施,才不至于被时代湮灭,才能将高校学风建设引领至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