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与路径

2020-12-15代德伟蔡云龙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育人

代德伟,蔡云龙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内容。新的社会存在、新的社会矛盾、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发展诉求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1]基于此,各高校开始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且扩大了高校教师育人的渠道和途径,同时也发挥了其他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的育人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科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值得深思。高校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有自身的特点,既要遵循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突出工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又要符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求,以提升高校工科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诸多学者研究中,对“课程思政”含义的界定及认识众说纷纭,而学术界普遍认同以下三种观点:第一,高燕认为:“课程思政是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以此使各专业的教育与教学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2]第二,闵辉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其核心是发掘各个学科专业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学科、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的效果。”[3]第三,高德毅和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改革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达成对学生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4]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功效;第二,课程思政是以课堂为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即在知识传授中加强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概言之,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重点挖掘所有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思政元素),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进课堂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根据工科高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工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表述为: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挖掘其所涉及的科技知识与实践的人文后果、科学思维和专业伦理等价值要素及内涵,并通过拓展学科视野、发掘科学精神、强化学以致用,形成育人要义,在强化工科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从而达到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二、新时代高校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要依据学校特色,因地制宜,这样才利于工科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把握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厘清课程难点。对工科教师来说,如何把工科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政资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新时代高校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难点,从工科课程方面分析,主要有三:第一,工科课程本身是基于自然认知的普遍性之上,倾向“价值无涉”,重技能运用,轻知识内部的价值发掘,忽视人文因素的深度发掘。这是工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因。而人文社科课程基于鲜明的立场导向,属于“价值有涉”,即人文社科课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活教材,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人文精神等。第二,工科课程重“术”,强调工具理性,人文社科类课程重“道”,强调价值理性。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工具理性“注重目标和手段,把客体的实用性作为行为评价本身,但不关注目的和手段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最终的结果是强调利益最大化而不做价值理性的判断和追问,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价值理性在强调目的和手段时,会考虑是否符合人类行为的合理性,注重美好的价值结果与影响,它是对理性主义的升华,也是科学和价值相结合的思维方式”[5]。在工科课程中,教师如何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整合,并融入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是其实践课程思政面临的难题。第三,工科课程育“才”重“器”而“专”,即重“艺”而“精”,轻“质”而“实”,这与人文社科课程育“人”重“德”而“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工科高校,教师如何做到专与红的有机统一,不仅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2.挖掘深层价值。对工科教师来说,课程思政深层价值的挖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生成基础,工科教师要积极挖掘科技知识与实践的人文后果,如信息科技发展背后的人的安全感、亲近感等。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规模运用,虽然带来技术变革,但2018年Facebook、Google、Aadhaar等公司的信息泄露事件,使我们认识到科技创新背后所产生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与革新,而且更需要技术创新背后榜样人物的精神素养,如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钱学森、黄大年、屠呦呦等例子,都向我们诠释和传播着为科研献身的高尚品质。第二,作为关键优势,工科教师要积极挖掘工科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如系统思维、工程思维、生态思维等。工科学生相比人文社科学生,思维形式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实验运算、重定量研究,后者强调博闻强记、重定性分析。作为工科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用系统思维解决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化问题、用工程思维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用生态思维解决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这既是工科教师切入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又是其突破困境有所发展的关键。第三,作为价值依托,工科教师要积极挖掘工科类课程或学科的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注重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入手,强调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规范,“一个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既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的学科专业伦理涵养,也要有维护和提升本专业领域的声誉和地位的能力”[6]。譬如,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基因编辑与克隆技术所取得的成功是应该肯定的,但其背后蕴藏的伦理价值同样令人深思。究其原因,运用科学技术之人是否具备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伦理修养至关重要,这对于众多行业来说是必须的也是紧缺的。因此,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专业伦理和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更需要培养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样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3.探寻关键点位。对工科教师来说,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点位是专业课程,如何恰当地把思政元素融进专业课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拓展学科视野,工科教师要坚持在专业本位的前提下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化,也不是生硬的拼接,更不是“增开一门课程抑或是增设一项活动”[4],而是通过教师深入挖掘本专业的学理、价值、伦理等元素,达成与思政教育的创生、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抓住专业背后的深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切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作为工科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科文化的建设,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渗透。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元素的解读,而是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借题发挥、以情感人,达成“知、情、意”相融合的效果,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等,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以及蕴藏在民族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怀”[7]。第二,崇尚科学精神,工科教师要在学科(专业)历史和人物中展现育人内容。课程思政不是学科(专业)史志本身的解读,而是从史志的角度将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融入课堂教学,达成思政教育目的。譬如,在工科高校,每个实验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实验者的艰辛努力与付出,这既是工科教师发掘“人文价值”的关键,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第三,工科教师要重视学以致用。要在课程考核本身之外践行和落实思政目的,即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终结性考核相关思政要素,而是从思维观念和思想行为的塑造中体现其过程性,注重实践过程的深层渗透,从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三、新时代高校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科教师要想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学方式和理念、强化育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强化教师自身素养。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素养,这是工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一要乐于学习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理论知识为工科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坚定,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发生偏颇。作为工科教师,尤其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作为日常必修课,在常学常新中提升自己,领悟经典作品蕴含的价值,从而成为“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良、育人水平高超的时代新人”[8]。同时,教师要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努力成为先进理论和思想的忠诚传播者和信仰者,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为学生做好榜样。二要善于向身边典型人物学习。工科教师要善于学习典型人物的高尚品德、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为人处事的标准,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与业务水平。善于向典型人物学习也涵盖向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习。在高校除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工科教师要本着向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习的态度,突破长期以来两者互不联系的状态,建立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从他们身上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三要教师之间勤于合作。在工科高校,较之于思政课教师,非思政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时,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其劣势。就前者而言,许多卓越工程师的案例与学科专业本身所蕴含的高尚品格与人文素养,是高校工科思政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就后者而言,非思政课教师特别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不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教学,并认为育人育德和价值观塑造是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责任,与己无关。要改变这种认识和状态,必须保持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共同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思政资源,如开展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举行讲座、共建专业培养方案等,从而使工科教师在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上得到显著提升。

2.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对工科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新理念,即课程思政理念。强调教师主导、重知识传递、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对学生理直气壮地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已难以适应其发展。这就要求,工科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重点开展科学思维、工程思维的训练,把人文科学精神的塑造、文化情怀的培养、文化自信的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尊重科学,促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心理健康的时代青年。二是注重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工科高校,教师可以“挑选与本专业抑或是专业群紧密相关的案例教学,通过这些案例教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主法制的教育,重点开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教育,把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和职业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9]。譬如,教师在讲授法律条文时,并不是直接进行讲授,而是以案例的形式,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参与庭审、辩论等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质是向学生灌输人权、平等、民主等理念。三是重视网络课程思政平台的运用。工科教师在使用线下课堂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的优势。较之于线下课堂,线上课堂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头条等主流平台账号,把本校知名教师和专家的思政精品课程以小视频的形式推送出去,向学生传递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关注学校开设的平台账号,实现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的互联互通,从而使网络课程思政平台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堂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3.强化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课程思政必须重视对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的发掘,其重点是强化专业课程。首先,加强专业课程精神价值的发掘。在工科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应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爱国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并把其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他们成为人格正直、做事认真、遵纪守法、德才兼备、技术精湛、任劳任怨的大国工匠。比如,作为特种熔融焊接工的高凤林,为攻克火箭焊接难题,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突破长期以来国外的技术封锁,最终把焊接技术做到世界前列。从高凤林的身上,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强烈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等等。类似事例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大量存在,需要专业课教师积极发掘。其次,加强专业课程中伦理价值的挖掘。工科专业课教师要把人才的培育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相适应,最终落脚到工程伦理的道德培养和工程师的价值观塑造上。这是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深层体现,同时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和德育意识的关键。譬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为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上海理工大学以“新工科”为契机,打造“智慧中国”课程,进一步把思政教育与新工科进行融创。上海理工大学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道路自信,以工程伦理引领工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文融通涵养创新人格和解决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积极打造‘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新模式”[10]。工科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本专业优势、学科特色、教学特色和学校特色,精心打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特色的精品思政系列课程,从而使学生立志投身于装备制造业之中,并把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最后,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一方面,学校应发挥好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培训工作,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课教师制定不同的标准,同时在制定培训方案时,要有针对性,强化培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新接触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对他们进行信仰、理念方面的教育培训,对于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尤其要注重对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育人能力。通过实际培训,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才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育人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