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特征分析及其引导
2020-12-15李洁
李 洁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2020年初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是对个体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考验,是对个体价值观念和信息辨别力的考验,是对社会各界责任心和凝聚力的考验,也是对现代科技水平和医疗水平的考验。大学生是主流价值占据主导和正面信息有效传播的关键环节,是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强化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科技发展和医疗进步的后备人才。研判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而针对性提出引导策略,可在重大疫情发生时,有力助推常态化应对策略的提出。
一、大学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的基本素养构成
重大疫情发生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指导下,结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征呈现,针对疫情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现实需求,过硬的个体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理性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成为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1.个体心理素质。重大疫情带来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不仅是对物质基础和技术能力的考验,也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人们稳定有序的生活状态,恐慌、疑惧的情绪形成并日渐浓厚。严峻的疫情事态不断挑战着人的心理防线,个体心理素质在疫情应对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和全新信息的敏感易受群体,面对未知和一时无法把握的疫情走势极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过度认知引发恐慌、担忧、烦躁、愤怒、敏感、多疑等负面情绪体验,出现强迫、攻击、社交回避、过度警惕、活动力减少等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胸闷、失眠、心慌、疼痛等不良的躯体反应。”[1]面对重大疫情时的个体心理素质强弱,决定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重大疫情应对中必不可少的个体素养。
2.社会责任意识。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的世界
的联系而产生的。”[2]责任来源于个体与现存世界的联系,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现实的人,就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完成分内之事。大学生作为民族发展之希望、国家发展之栋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应有的使命和任务。如今,在中华民族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和更为棘手的现实问题之际,尤其是在国家面临困难的重大关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
在重大疫情攻坚阶段,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涵括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健康完整的个体。“一个人对邻人的友善,以及我们用来规定友善的那些特征,似乎都产生于他对他自身的关系。”[3]生命是履行一切责任的载体和起始,自我生命的健康和完善是社会责任感产生并履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对疫情大学生的自我负责、自我防护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做成熟合格的社会人。西塞罗认为:“当你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全面地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没有比用国家把我们每个人联系起来的那种社会关系更亲密的了。”[4]国家正值疫情肆虐的困难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社会成员,需与国家共同面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把应该做的、需要做的竭尽所能做到最好、做到最佳。
3.信息甄别能力。互联网的出现带来时空界限的模糊,世界任一角落发生的事件都可突破地域局限迅速传播到另一终端,被人们所接收,人们通过网络接收到的信息呈指数增长。但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其所传播的海量繁杂信息中,既包括指向正确、于人有用的真实信息,也包括意有所图、混淆视听的虚假消息。面对多元多样的信息,如何正确甄别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面对极端化、鼓动性、情绪化的信息内容时,易受负面影响而倾向于选择非理性的价值观念,进而出现“线上”偏激观点转为“线下”危险行为的现象。所以,信息甄别能力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重大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疫情信息既包括政府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意在保障社会成员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获得其积极回应和有力支持,从而达至全面参与、共克时艰的目标,也包括西方等非主流意识形态趁机歪曲政府意图、曲解主导思想,引发青年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动摇和质疑的虚假消息。正如埃瑟·戴森所言:“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5]应对重大疫情,正确辨别信息、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4.科学知识水平。“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6]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剧烈变革的今天,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就必须追求扎实的科学知识,获得过硬的能力本领,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必备条件。
新冠疫情发生后,政府防控措施渐显成效,但当前的举措仅是紧急状态下的疫情控制,疫情的根本解决很大程度上还需依赖于科研攻关。面对全球疫情的肆虐,大学生要树立求真的科学态度,心无旁骛地追求知识、丰富学识。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首先有助于以科学思维认识疫情。追溯历史,能够看到疫情肆虐的可怕性、看到疫情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性;回归现实,能够看到疫情形势的严峻性、疫情发展的可控性、疫情结果的必胜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有助于以科学知识防控疫情。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拿自己的知识为人类服务。”[7]大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科学知识,就能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参与科研攻关;就能充分利用知识所长,参与社会疫情防控。疫情防控源于科学指导、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支撑,提升科学素质、掌握科学知识是大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必备技能。
二、大学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特征呈现
大学生受自身与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呈现出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在、攻坚责任意识的集体性与个体性并存、信息甄别的自主性与从众性交织、科学防控知识的扎实性与薄弱性兼有等鲜明的特征。
1.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在。一方面,大学生个体心理状态是积极的。大学生历经科学知识的系统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方向引领,已形成一定的抗压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后,党和国家迅速反应并保证了抗疫举措的有力施行,部分大学生能够根据客观情况评估疫情防控的向好势头,从而积极调适自我情绪,保持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心理状态又有消极趋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蔓延毕竟是一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会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首先,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担忧。由于对重大疫情缺乏理性认知,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产生疑惧心理,从而丧失安全感,出现过度防护的行为表现。其次,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焦虑。网络授课形式的不适应性、居家隔离学习状态的散漫性、实习工作规划的滞后性等加剧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进度的焦虑情绪。最后,对疫情发展走势的担忧。国内疫情刚刚得以控制,国际疫情发展势头渐盛,大学生可能会因国内外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对疫情走势和防控举措产生担忧情绪。
2.责任意识的集体性和个体性并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群体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能力,具有历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报效祖国的先锋行为,责任意识的集体性特征明显。但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个性特征凸显,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出责任意识的个体性特征。在疫情攻坚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集体性和个体性特征并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始终与党和国家站在同一立场、始终坚信国家的抗疫举措、始终跟随共产党的抗疫步伐、始终保持奉献国家的精神;潜心线上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部分大学生更是以积极的热情投身防疫抗疫的队伍中,呈现出疫情攻坚责任意识的集体性特征。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深入,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传入并不断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确立。个人主义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原则的核心,其个人本位、个人中心、个人至上的行为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最高追求。此种消极的思想很有可能会被部分道德判断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所接受,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甚至丧失,集中表现出只关注自我、只对自己负责,陷入责任意识个体性的泥沼。重大疫情爆发以来,部分大学生受制于自我认识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的限制而出现淡漠的社会责任情感和短缺的社会责任行为,具体表现为对疫情的发展态势漠不关心,对疫情防控举措不以为然。
3.信息甄别的自主性和从众性交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更新着信息传播的质量和结构,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不断加深。重大疫情发生以来,相关网络信息扑面而来,大学生群体灵敏的信息触觉和一定的科学知识积淀促使其具备从理论高度去把握社会信息的能力。面对疫情信息浪潮,大学生可通过无线终端自主选择信息、自由传播信息、自行加工信息,大学生在信息参与过程中,能够根据疫情信息内容、信息发布单位、信息传播渠道等,理性辨别疫情现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并据己所知所学做力所能及之事,大学生对于疫情信息甄别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
繁杂信息中往往混杂着毒害信息,敌人“善于利用时机,抓住某些具体问题来进行欺骗宣传。我们应足够估计其危害性和毒辣性,与敌展开激烈的思想战是今天的严重任务”[8]。大学生在自主追逐、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博取眼球、赚取“流量”的唯利是图的信息编造者的存在;无法避免蛊惑人心、企图制乱的别有用心的信息欺骗者的存在。 大学生在异质信息的猛烈冲击下,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没有足够的批判精神,容易不知所向、发表不成熟的观点,表现出对信息的迷茫和困惑,从而出现信息选择失去自我判断、盲目从众的现象。
4.知识水平的扎实性和薄弱性兼有。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部分大学生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迅速投入到疫情攻坚任务中。在扎实的科学知识的支撑下,较之于其他群体,大学生面对重大事件也能保有一定的专业应对能力、冷静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判断能力,成为化解疫情不可或缺的后备人才。然而,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处于增长期或者丰富期,在面对已知事物时,因有理论可指导、有经验可遵循,可据已有科学知识迅速反应、正确应对;但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其科学知识的薄弱性逐渐凸显,表现为科学知识的储备量不足、科学知识的灵活转化力不够等。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陌生的“敌人”,大学生显现出其知识的盲点所在,展现出科学防控知识的薄弱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对疫情产生认知偏差,过度紧张和轻视疫情的情况兼有;对疫情产生情感恐惧,疫情防控的悲观心态和抵触情绪兼有;面对疫情措施失当,过度防御和置之不理的行为兼有。
三、大学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的引导策略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待改善的地方。为丰盈大学生的智识和学识以凝聚战胜疫情的磅礴青春力量,需从心理调适、思想引领、舆论导控和实践培养四个层面提出引导策略。
1.心理调适:在内外并举中促进心理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疫情“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9]。打赢疫情攻坚战,不可忽略人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决定了内外并举做好其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注重高校的外部教育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要通过云课堂、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积极疏导重大疫情面前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焦虑、恐慌情绪。还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重大疫情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促成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注重个体的内部自我调适。大学生要学会承受压力并正确释放情绪。重大疫情的产生给大学生带来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大学生要学会将这一压力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要有效利用疫情期间充足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加深专业学习,提升自我所长。当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不断增长,个体的安全感和充实感也将会大幅升高。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正确释放情绪,可以通过运动或寻找对某件事的兴趣点,合理释放情绪,舒缓心情。
2.思想引领:在主流价值主导下提升责任感。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的责任担当要紧随世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愈益坚韧。当前,大学生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大考,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用青春奋斗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首先,强化责任认知。正确的责任认知是激发个体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大学生要始终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为指导,明确自身“接班人”的角色定位、明确个体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明确肩上所担负的民族复兴重任。在此次疫情中,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其能力素质更高、道德水平更强、社会期待更多,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家庭、个人,其责任担当都不可或缺。面对疫情,大学生要树立攻克疫情的信心,要有担当大任的决心,要有扎根中国、建功立业的责任心。其次,深化责任情感。疫情期间深化大学生的责任情感,就要帮助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在知识层面掌握的基础上,产生思想层面的理解,最后深化为情感层面的认同,进而推动大学生积极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将战“疫”之责内化于心,深化责任情感。最后,履行责任行为。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大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责任感的认识,并把责任感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一方面,要拓展履行责任行为的实践平台,通过志愿者服务站、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既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责任精神的熏陶,又为大学生发挥责任感提供实践场所。另一方面,要丰富大学生责任履行的内容和形式,开展网络防疫宣传、社区科学防控知识普及等,鼓励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参与到防疫抗疫中。
3.舆论导控:在多样信息中把握正确方向。疫情期间,加强舆论导控,在多种舆情中把握正确方向,对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对于澄清新时代大学生因网络迷惑言论而对党和国家产生的错误认知、对自身政治思想的方向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持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保证课堂教育的正面引导是疫情攻坚阶段加强大学生舆论引导的重要举措。
牢固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网络空间已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空间,是社会舆论的主要承载场域。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论场域的重要参与群体,网络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生对社会现象、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意见、认知和情绪。因此,不管网络舆情多么复杂,都要坚持壮大主流舆论宣传。在疫情攻坚的关键时期,更要充分利用无界限的虚拟网络空间“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牢固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一方面,积极开辟大学生的献言通道,让大学生有提出意见的渠道、有说话的空间、有申诉的地方。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知识、智识为正向言论宣传、反向言论匡正献言献策。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宣传一线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中国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党的坚强领导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多看主流、关注正能量、发现本质,让大学生群体的第一舆论场域变得更加风清气正。
运用思政课堂引导舆论。思政课堂是引领和塑造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政课首先是思想课程。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涵养铸造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价值立场。思政课充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的正确性,推动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疫情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将有助于大学生在多样信息中把握正确方向。高校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防疫战疫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政治方向引领的关键课程作用,在教育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疫情防控指导工作中的功能凸显出来,将广大共产党员在抗疫战场上的无畏精神彰显出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坚定立场的决心和奋发图强的赤心。
4.实践培养:在创新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最具青春理想、青春活力和青春奋斗的群体,唯有勤学奋斗,增长才干,才能用科学精神和专业本领保家卫国。为保证大学生知识才干的增长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丰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
首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重大疫情发生时,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重要方式即是科研攻关,此时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知识增长的有力武器。不管是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境界的提升,高校教育方式多采用以直接的说教形式告诉大学生应该怎么样、必须达到何种状态。教育方式的定式化大大降低大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知识消化能力。为改善这一状况,在课堂知识讲授的同时,可通过参与某一项具体活动或者讨论某一特定议题让大学生自我定位,明晰我想怎么样、我该怎么做。降低特定目标的压力,不用强制遵行某种规定,参与时的状态是轻松愉悦的,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知识接受过程的趣味性,大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应用程度、创新程度也将大大提升。
其次,丰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带领人民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总结了一定的教训,即面对疫情,不能被动防御,要从源头遏制疫情的发生。为此,高校思政课堂要适时丰富课堂教育内容,加强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抗击疫情的契机,加强生命观和健康卫生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要尊重自然规律,常怀敬畏之心。
最后,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理论知识的积淀是为实践应用做准备,高校要加强实践启蒙,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总结抗“疫”事迹,讲述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引导大学生感悟深厚的“中国精神”和磅礴的“中国力量”,并将这种精神和力量根植于内心,应用于开拓进取的学习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