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分析与引导

2020-12-15

关键词:消极性质研究生

陈 亭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由梅耶提出,他认为,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1]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是指学生跨越学校、班级、年级、系科等而组成的各类学生组织。[2]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广泛存在的。调查显示,62.8%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非正式群体。[3]高校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组织形式更多样、交往范围更广泛、群体关系更复杂、交往活动更隐蔽,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对其成因、类型与特征进行探究,做好教育引导和调适工作,对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建立和谐校园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成因

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大部分是从新生入校伊始,由于学业、科研、生活、社交、兼职、爱好、利益、特殊关系和机缘等聚类因素产生交集,后逐步发展为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经调查,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是由同课题组、同学科或同学院的研究生构成,也存在跨年级、跨学科或跨学院的情况。随着网络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空间变大,成员组合的面更宽泛,组合形式也更多样、复杂。结束学业和就业工作后,仍有一部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保持联系。高校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具体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认同需求和集群习惯是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内在动机

(1)认同需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群体内聚力的一种最根本的机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情结,其本质就是认同。这种需求引起心理上的不足感和求足感,从而激发交往的动机。当代高校研究生大多是离乡背井、异地求学的独生子女,在求学期间孤独感难以排解,本能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导致渴望被认同、被赏识,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2)集群习惯。人类长期的集群性生活,形成了一种依赖群体的归属感,这也是激发研究生非正式交往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当然,因为性格差异、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前置学历、生活经历、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主客观因素,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同时,研究生较本科生可自由支配时间更多、思想更成熟、阅历更丰富,在正式群体中很难满足所有研究生的归属感,非正式群体成了沟通交流、寻找共鸣的载体。

2.外部压力和网络发展是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外在诱因

(1)外部压力。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由1999年的9.22万人扩大到2018年的85.8万人[4],各高校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不断提高,压力明显加剧。调查显示,应届医学研究生就业压力有23.4%超出正常水平。[5]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取消公费指标全面收费,而大部分研究生没有工作收入。研究生平均年龄区间为23-29周岁,正是婚恋的主要时期,由于学业压力、男女比例失衡、社交圈狭小和不成熟的婚恋观等原因,研究生单身率居高不下。面对科研困境、经济窘迫、情感需求、职业意向选择和就业激烈竞争等问题的困扰,大部分研究生不愿意给父母增加压力,却会向处境相同的同龄人寻求帮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2)网络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迅速、丰富、前卫、便捷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正式群体也有了新平台,有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基于互联网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的各种“群”每人平均都有十数个甚至数十个,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多以小群体甚至个体为主,课时安排和活动少,接触的人、事、物有限,生活单调,通过以网络为载体,依托校园BBS、Blog、微博、QQ群、微信群、社区论坛等,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形成了一种范围广、影响大的虚拟非正式群体。

二、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与特征

相对于正式群体的稳定性、公开性和组织性,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大多有以下特征:一是自发性,它不是组织的安排,而是自动产生的。二是相容性,成员间相互以感情为纽带,彼此包容,内聚力强。三是感染性,成员间互为影响,易形成群体意识。四是畅通性,成员间交流畅通无阻,信息传递快速。五是权威性,核心人物威信高,对其他成员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目前,相关研究大多按照聚类因素对研究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学习型、社交型、爱好型、利益型和亲缘型等。[6]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除了和聚类因素相关外,也可按其性质大致分为积极、消极和中间三个种类,细化为六个类型:一是善缘型。它是由怀着与人为善、广交朋友、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的小群体。成员具有热情开朗、尊敬他人、喜交朋友、成绩优良、兴趣广泛等个性心理品质,在集体中积极向上,具有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经常充当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二是核心型。它是在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为“主角”的研究生凝聚而成的小群体,其“领导者”见多识广、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三是封闭型。一般由交往较为密切的2-5个研究生组成,其内部结构相对闭合,学习、生活等行动一致,成员关系多为舍友或者同课题组成员。成员交往密切,很难接受他人加入。四是主仆型。此类型大多由两人组成,一方在学习、科研或文体等活动中表现突出,而另一方对其仰慕崇拜,甘心付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类似“主仆”的关系。“主”者发号司令,“仆”者甘心情愿为其服务。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形影不离,关系不平等。五是对立型。这一非正式群体较为特别,在研究生入校后,彼此可能因某种事情结下“梁子”,造成相互排斥、讨厌对方的一对“冤家”。凡遇到事情和活动,无论这件事或活动好坏与否,只要你说“是”,他就说“不”,两者互相反对,不能相容。六是孤独型。这是一个特殊的且是一个人的小群体。一般情况下,因为学习不理想、性格孤僻、家庭变故等缘故,习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平时默默无闻,存在感低,但有时候的表现也会出人意料。

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在校期间的聚合状态是流动的,调查发现,经常有人退出的占42.9%,偶尔有人退出的占19.2%,没有人退出的占16.2%,不清楚流动状态的占21.7%。[7]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因为聚类因素的变化而解体或重新组合。有的研究生可能是多个非正式群体的成员,身份相互重叠。

三、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调适与引导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持赞成态度,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正式群体的必要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有的持反对态度,认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不利于正式群体建设,要限制活动,甚至视其为“小集团”,进行“封堵”;有的态度不明,缺乏对非正式群体影响的应有重视,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事实上,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这取决于目标是否与研究生班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采取放任和封堵的方式均不可取,而应按照聚类方式的不同,采用对应的疏导管理方法,加以引导。做好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调节,应从调查、区分、引导三方面开展工作。

1.调研要“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平时应重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一是勤观察。由于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较为隐蔽,只有留意观察才可能发现,尤其是不良思想萌芽和不良现象出现时,要有敏锐感和识别度。二是勤调查。一种是显性调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活动,如党团活动、联谊活动等,在活动中考察和关注他们的言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另一种是隐性调查,以个别谈心为主,先营造互容互信的和谐氛围,再进行沟通了解。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如微信群、QQ群,在讨论时事热点话题看法时,观察其反应。三是勤分析。对掌握的真实资料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为区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奠定基础。

2.区分要“细”。在对研究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如何区分其性质,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摸清数量再分类。首先应尽量确定非正式群体的数目,如对一个学院来说,每个班级、每个专业、全院有多少个,应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进行分类,如群体中有一个“核心人物”,就是核心型的;如其小群体深受大家的欢迎,就是善缘型的;如其成员非常紧密且固定,其他学生不易进入其“圈子”,就是封闭型的;如关系密切的“二无结构”小群体,大都是主仆型的。第二步,区分定性。与正式群体工作目标相统一,是积极性质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相违背,则是消极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难以区别积极和消极的,应是中间性质的非正式群体。只有对研究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准确定性,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与引导。

3.引导要“实”。要根据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采取相应的教育引导方式。

对积极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重在“导”。应注意培养和鼓励,引导他们在正式群体的各项活动中,起带头积极作用,成为集体的中坚力量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如对善缘型或核心型的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应把引导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放在核心人员的身上,因为他们在小群体中地位最高。因此,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输血”,如高校经常性举办的业余党校,还有各种社团等,均要引导他们参与。特别要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8],从理论上武装他们的头脑,并通过他们影响其成员,产生“连锁反应”,使之与正式群体的工作目标完全统一。

对消极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重在“疏”。应该加强管理,耐心细致,弄清消极产生的根源,做好说服教育,解决好矛盾。如对对立型的研究生非正式群体,先要分别促膝谈心,了解原由,协调之间关系,使他们“握手言和”。如果双方矛盾还不能解决,应该进行严肃的批评,采取必要的措施,严加管理,直到处理好为止。对于消极性质的研究生非正式群体,不能任其发展,重在防微杜渐,强化教育,使他们深知自己置身于正式群体之中,要服从大局,努力避免在正式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乃至负作用。

对中间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重在“转”。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来处理,因势利导,使之转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如主仆型的,虽然两者关系密切,“仆”方甘为其“主”做任何事情,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正式群体产生不良影响。但切不可不闻不问,而应该不失时机进行调适引导。对封闭型的研究生非正式群体,要加以关注。由于它是封闭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干部难以进入其“圈”内,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不能及时输入新鲜“血液”,长期下去就有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因此更应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调节,使之成为积极的力量。

对特殊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重在“引”。如孤独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一个学院、一个年级也许没有或有一个或两个以上。一般情况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特别的小群体。大多情况下他们是中间性质的,极少数是消极性质的,但也很难成为积极性质的。如果对他们不关注、不帮助、不引导,由于性格孤僻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时时关注、刻刻关心,与他们交心,进行心理疏导,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打开他们的“心结”,促使他们与同学正常交流,还应指定研究生学生干部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让他们回归集体,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总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根据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抓住关键,进行教育引导。最根本的是要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引领他们,使他们“三观”正确,并自觉践行。只有这样,研究生教育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消极性质研究生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圆锥曲线“准点”的又几个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