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0-12-15许金如夏晓青
许金如,夏晓青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在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网络的去中心化、离散型、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中存在各种不实信息、虚假信息乃至错误信息、违法违规信息等,如丑化历史,抹黑英雄人物,攻击共产党执政,污蔑社会主义制度,传播西方政治制度,美化西方价值观和霸权主义思想,散布多元社会思潮等。这些信息影响着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干扰和破坏了社会团结、稳定,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2019年12月,国务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要消除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仅依靠教育引导是不够的,还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爱国主义秩序,治理各类网络失范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爱国主义空间。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原初形态、基础形态[2],随着时代发展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爱国主义,即主张个体成员对其所属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归属、政治忠诚以及利益维护的价值选择。[3]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价值选择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是国家建构、社会治理的基础性问题,影响着个人与其所属政治共同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政治服从、权利义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爱国主义精神,他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
展繁荣而不懈奋斗。”[4]爱国主义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但当前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丑化、西化、分裂中国的网络议题充斥网络。因此,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爱国主义秩序,首先要厘清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理性弘扬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表达。思政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指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5]爱国主义的情感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归属感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6]人类社会在封建社会结束前,都处于“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从《战国策》中“周君岂能无爱国哉”,到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再到“睁眼看世界”“自强、求富”“变法图存”的近代救亡运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当人类从野蛮蒙昧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爱国主义是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心理沉淀、群体情感和民族记忆,来源于对自身生活习惯守护、民族的捍卫和文化的自豪感,通常以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社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当人们意识到生活习惯受到威胁、民族受到侵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所遵从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时,情感形态的爱国主义就会被唤醒。没有情感的爱国主义是苍白的,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具有凝聚力、激发力,引导人民为国家、民族事业奉献个人力量、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感源泉,任何个人的爱国行为和社会爱国运动都源于这份情感。
2.爱国主义是理性的政治表达。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情感爱国主义转化为理性的政治表达更具有实际意义。从爱国主义的情感属性看,似乎所有的爱国情感表达都是道德正当性的行为,但并不是所有具有爱国主义动机的政治表达、实践行为都能带来爱国主义的行为结果。情感的不可控、不稳定、易被操控等特点,使得具有爱国主义动机的情感表达有可能会背离爱国主义的初衷,丧失爱国主义的道德正当性。如“2006年钓鱼岛事件后发生在上海的打砸日系商铺、日系车辆的行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后,在中国的家乐福超市出现抵制消费购物的混乱现象”[7],这些行为的初衷是表达捍卫主权、领土的爱国主义情感,结果却是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爱国主义应该是关于价值观选择的理性政治表达,动机和行为都要以利国、利社会、利人民为理性评判标准。从内在性的角度看,爱国主义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理性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8]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表达方式,其理性政治表达体现为法治框架下合法合理的爱国思想和行为表达方式。理性政治表达下的爱国主义是现代社会“公民-国家”逻辑下“权力-义务”和“情感-行为”的统一体,它摒弃了个人的非理性情感因素,实现了个体情感与社会理性之间的辩证互动,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德行,实现个体爱国主义合法、合情、合德的外在呈现。
3.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4]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和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9]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逻辑指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文化建设是灵魂。[10]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时代特殊性。网络社会既与现实社会相互衔接,又相互游离,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可供想象和创造的巨大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的自治取向、话语和文化的自我创造、广场杂言的舆论生态,给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由此也体现出了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现实迫切性和重大价值意义。
1.微观视角:网络自治空间有序发展的时代诉求。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织互动,网络弱化了传统的组织控制力,信息传递的无序性、文化的多元性、组织的扁平化、交流的自由化都对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的建立提出了诸多挑战。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真实与虚假并存、自由与难控相生、及时与广泛相伴、复杂与偏差相随的特点[11],这使得网络成为各类侵权行为的集散地。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中,网民的平等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干扰了网民正常的思维方式,弱化了秩序对网民的思想道德约束,扰乱了道德评判标准。互联网发出的各种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12]不少网民从碍于身份、职业等条件限制而无法畅所欲言的现实人,转变为可以随意发声的网络人,道德人格出现矛盾。他们用较低的标准要求自己,用较高的道德标准评判他人,同时又过分关注自我利益,借助网络,通过谩骂、诋毁等方式,宣泄个人情绪,破坏网络秩序。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合理、正当的爱国主义权利,用理性、合法的方式,打击假借“爱国主义”之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网络失范行为,涵养规范、有序的网络自治环境,规范网络行为、权利、义务与责任,将互联网打造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安全载体。
2.中观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不断发展的根基,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灵魂。一方面,近年来,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之机,大肆在网络中传播“爱国不一定要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企图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制造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矛盾对立。这些谬论对在网络中成长起来、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90后、00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在网络多元文化中,先后出现了对历史文化名人李白、杜甫的恶搞,对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烈士形象的抹黑。这种“娱乐”经典的方式,表面上似乎博得“不明真相”网民的关注和“点赞”,实质上是解构了经典,诋毁了崇高,玷污了人民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制造和传播了历史虚无主义。哗众取宠的网络文化传播已经突破了爱国主义的法律和道德底线,背后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获得商业利益,甚至是幕后黑手为了实现抹黑民族历史、党史军史的目的。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的构建,有助于挖掘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用爱国主义凝聚共识,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3]
3.宏观视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国际国内环境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14]放眼全球,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过程中,美国的一系列霸蛮举措肆意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欧洲极右翼势力崛起、恐怖主义、难民危机交织,中东战火频繁,印巴纷争再起,日韩贸易摩擦不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冷战思潮交织,各种危险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网络空间成为网络新常态下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意识形态斗争以镜像的方式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具有隐蔽性、多媒体化、开放性特点。[15]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以新闻自由为幌子,推行网络霸权,在网络中大肆诋毁和抹黑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寻找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与稳定的核心事件,设置典型议题,制造网络混乱,传播虚假新闻,扭曲事实真相,美化西方普世价值观,动摇人民的爱国情感,企图瓦解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制造个体与国家的矛盾对立,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面对国际社会的严峻挑战,亟需建立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唤醒人民的爱国热情。回看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无人不网、无事不网、人网合一”的网络时代,网络成为民意聚散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国家重大政策的执行、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各类社会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激化网民情绪的导火索,加之一些被资本收买的所谓“网络大V”“网红”的不良引导,各类社会矛盾有可能会在网络中集中爆发。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的建立,有助于引导网民、媒体用理性的方式获得事实真相,提升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共商规则、共建机制。
三、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实践路径
建构网络爱国主义秩序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网络战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需要运用系统化思维、系统化理念、系统化手段不断推进,其中,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设的质量是重要基础;完善机制,增强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主体协同性是重要保障;创新方式,综合化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手段是重要举措。
1.培育文化氛围,提高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设的质量。培育良好的网络爱国主义舆论文化,营造良好的管网、用网的良好氛围,建构高质量的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环境,首先要培育使命文化。要激发不同网络主体的使命意识,使其认识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网络主体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党和政府要利用网络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网信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主动担当作为,网民要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态度主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构网络爱国主义秩规则意识,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其次要培育向善文化。爱国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集中表达。激发网民的爱国热情,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既要用主流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又要学会运用网络语言、网络技术,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培育责任文化。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培养网民网络行为的规则意识,明确网络产品提供者、网络信息传播者、网络舆论制造者的基本责任,引导网民理性爱国,明确爱国主义的行为边界,以案说法,宣传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不越界不逾矩,在建立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生态。
2.完善机制,增强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主体协同性。要运用系统化思维,完善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运行机制,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责任壁垒和条块分割,提高各个网络主体间的协调性。从整体上看,就是要发挥好党和政府、市场、社会在共同治理网络空间的协同作用,通过三者间常态化的对话、互动、监督等,有效形成共治网络空间的合力。[16]首先,党和政府要做好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准确判断互联网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宏观政策制定发挥导向和旗帜作用,明晰宣传、网信、文化、安全、教育等各个部门在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中的职责、责任,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其次,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涉及到的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加强对网络主体、网络行为、网络舆论的制度规制和舆论引导,及时发现、处理与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相违背的网络问题,建立与网民、媒体、互联网企业等不同网络参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网络议程设置与网络传播效果息息相关,关系到网络爱国主义氛围的建立。要学会运用网络议程设置,利用重大庆典、重要时间节点、焦点事件,主动出击,设置现实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网络议题,掌握网络爱国主义宣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发展,塑造有序的网络爱国主义舆论生态氛围。最后,网络参与主体要加强行为自律,理性规范地表达爱国主义价值观。网络参与主体包括互联网企业、媒体、社会团体、网民等,他们是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企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范,成为行业标杆,用实力和实际行动诠释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媒体要发挥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优化网络爱国主义产品供给,制作更多质量优良、易于传播、容易接受的爱国文化产品,畅通利益诉求反馈渠道,增强网络爱国舆论的传播能力和不良舆论的净化能力,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社会团体、网民要提高自身网络修养,增强辨析、鉴别、抵御各类网络谣言的能力,勇于抵制各类污化爱国主义的言论、视频、图片等,做文明网民,学会理性、合理地表达爱国主义价值观。
3.创新方式,综合化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手段。要破旧与立新并举、法治与德治并重、技术与人才并用,创新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手段,提升网络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和实效性。首先,在破旧与立新方面,要破除与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不相适应的理念、制度、举措、文化等,如破除“网络空间自行发展,不需要主动占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理念,破除“网路秩序构建十分复杂,无规律可循”的心态,破除“对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分裂势力以及某些商业资本在网络中污名化、娱乐化历史事件,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倾向;同时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适应的网络爱国主义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新文化。其次,在法治与德治方面,要认识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的治理需要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17]。网络爱国主义秩序的法律监管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美国就根据其《爱国者法案》实行极为严格的网络审查制度和互联网监控措施,德国政府对待“破坏国家民主秩序”的网络言论也从不手软,有多部法律直接适用于网络谣言管制。[18]建构网络爱国主义秩序需要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法律制度,包括现有网络爱国主义法律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各类规范互联网网络平台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加大网络爱国主义法律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加强软法之治,尊重各类网络组织的自我管理规则和自治规范,发挥道德的涵养作用,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从根本上建立网路爱国主义的舆论生态。最后,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既要意识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网络技术在网络爱国主义秩序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提高先进技术在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中的安全性、精准性、有效性;又要注重打造一支网络爱国主义秩序建构的核心人才队伍,包括各类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规律的意见领袖等,正确把握网络空间演化规律,熟悉网络舆论传播实务,牢牢把握网络爱国主义传播话语权,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议题设置的舆论走向,从而使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占领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