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0-12-15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培育

高 远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界对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一、21世纪以来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进展

理论研究的推进离不开实践的发展需要。现代工匠精神产生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时代。培育工匠精神则是要帮助从业者养成对工作的专注、尽职、敬业等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创造大国”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深刻认识到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品质革命”的重要任务。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工匠精神”为篇名检索到的文章看,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可以分为个别关注、少量研究、爆发增长三个阶段。

1.个别关注阶段(2000-2013年)。中国知网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到2013年以前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成果是鲜见的。7篇篇名包含“工匠精神”的文章多是介绍工匠精神相关的事迹和人物,仅有一篇关注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作者薛栋从“善美境界”“德艺兼求”“心传体知”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价值表征、价值实现。[1]可见,进入21世纪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很少有学者关注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并进行研究,工匠精神培育暂未引起学者关注。

2.少量研究阶段(2014-2015年)。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查询结果,2014年有20篇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文章,2015年有154篇。这些文章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学术论文仍然很少,这两年中,一些报纸期刊开始讨论工匠精神的话题,主要是简单介绍工匠精神的基本表现及其对各行业发展的意义等。这一阶段之所以出现了一些关注工匠精神的文章,原因在于2015年5月,央视推出了8集《大国工匠》纪录片,片中不同人物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相同的职业品质——立足岗位、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尽心尽责。《大国工匠》的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

引发学者们关注并研究工匠精神。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实现从制造到创造、速度到质量、产品到品牌的三大转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需要也让人们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所以在这一阶段,各行各业都呼吁要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薛艳平在《人民日报》发文《“工匠精神”轻视不得》,提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首先重视工匠精神[2];邓成在《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中提出高等教育应实现分类选拔,产业部门要主管职业教育,这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塑造方向[3];王丽媛则探讨了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4]。

3.爆发增长阶段(2016年至今)。从2016年开始,学界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剧烈增长期,当年的研究成果共1 815篇。从2016年到2019年的4年时间,中国知网收录篇名包含“工匠精神”的中文文献共计7 792篇,平均每年1 948篇。这几年无疑是关于工匠精神研究成果爆发增长期。原因何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写入“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后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工匠精神培育问题。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重要文件对工匠精神的强调推动专家学者们在研究中关注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研究爆发增长阶段的特点表现有三:一是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较为广泛,而教育、工业经济学科领域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论文超过总数的一半。二是这一时期一些刊物积极刊发与工匠精神主题相关的成果,如《职业》发表工匠精神相关论文达231篇,《文教资料》《中国培训》《才智》《江苏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中外企业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会博览》等期刊发文都在30-50篇。三是这一阶段还出现一批持续研究工匠精神的学者,有近20位学者研究文章均在5篇以上,成为工匠精神研究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内容

近几年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成果增长迅速,专家学者们也在工匠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价值意蕴、西方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当前中国工匠精神培育的紧迫性、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

1.工匠精神的内涵。谈及工匠精神的培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工匠”。当今社会的“工匠”,一般是指各行业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职业者,实质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可以看作“工匠”。工匠精神则是从业者对待职业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邹仲海、徐小龙、谢萌从“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研究出发,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财富,而基于其文化精髓的考察,工匠精神包含了尊师重道的敬畏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敬业、爱岗、吃苦耐劳、不怕吃亏的奉献精神,知行合一、循序渐进的变革精神。[5]施思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即“敬业爱岗、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攻坚克难、守正创新”。[6]

也有学者从职业价值取向角度分析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熊峰、周琳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了一定的职业价值取向,所以和从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从精神层面看是创造精神、品质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也是行动层面、结果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统一。所以工匠精神的内涵表现为人们在行动上的专心致志、结果上的精益求精、价值上的道技合一。[7]

研究工匠精神培育仅从某一层面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不够的。庄西真主张通过多维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内涵剖析。从地域视角来看,东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一定的差异。在西方,工匠精神体现为工匠身上以质取胜、尽善尽美的制造精神;东方中国工匠精神则包含工作追求上的“尚巧达善”、实践理念上的“知行统一”、职业信仰上的“德艺兼修”。从时空视角来看,工匠精神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古代工匠精神包含了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一丝不苟等优秀职业品质;现代工匠精神则是从业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从所涉领域视角看,工匠精神不只属于制造业领域,而应该是多个领域的要求。从层次变迁视角看,工匠精神包含了道德层面、制度层面两个层次。从育人视角来看,工匠精神应该在校企合作机制中深化。[8]

还有一些学者关注了工匠精神的本质和突出特点。杨子舟、杨凯认为现代工匠精神本质在于集体实践,所以当代工匠精神包含了“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富有柔性的制造智慧、精致独特的创造意识、求真务实的教育观念”[9]。刘建军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点在于精益求精,精益求精表现在工匠精神上是“一种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是一种“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还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10]。

工匠精神是良好职业道德表现,是一种职业伦理、工作伦理。也有学者着重从伦理角度剖析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喻文德认为工匠精神包含的伦理意蕴体现为敬业、专一、严谨,这也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敬业源于敬德,工匠敬业的背后是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展现了良好的职业价值;专一则是专攻一技,在钻研中提升技艺,提升职业价值;严谨是对待工作的严格谨慎的品质,要求工匠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标准,认真改进产品,提升产品质量。[11]

综上可见,在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工匠精神本质上是良好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体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在核心表现。

2.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产生、发展及价值意蕴。从中国手工业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今天谈培育工匠精神,实为恢复工匠精神。邢玲认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能工巧匠,也孕育产生了传统工匠精神。新时代我们能够传承发展工匠精神在于传统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及其特别的生成机制。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在职业定位上的尊重工匠,在职业伦理上的反对奇技淫巧、提倡服务于民,在职业品格上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都值得推崇发展。[12]

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张迪认为我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为四个阶段:一是以注重简约朴素、切磋琢磨为特征的孕育阶段,二是以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为特征的产生阶段,三是以主张心传体知、师徒相承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四是以提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为特征的传承阶段。[13]

也有学者特别研究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工匠精神。白云翔专门研究了汉代工匠精神的形成,认为汉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分工更细,推动了工匠们不断提升技术,也使手工业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再加上对工匠及管理者较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为当时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14]

3.西方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西方国家也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一些国家能够生产出获得民众广泛认可的高质量产品实质上得益于背后的精神支撑。孙清华认为,西方国家工匠精神表现在“质量至上、认真踏实”“眼光长远、重视积淀”“遵循程序、执行标准”“完美至臻、不断超越”“热爱技艺、实现自我”五个方面。[15]

谈到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人们常会想到德国制造。实际上德国制造仅在百余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劣质形象到高品质的转变。德国的工匠精神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李德富、廖益认为德国工匠精神的特点是精致、专注、创新。精致体现为慢工细活;专注表现为专心致志于一行,甚至长期坚持单一产品;创新则是自我革新之路永不放弃。[16]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在唐朝时就派人来中国学习技艺,近代又学习欧美技术。日本的百年老企业也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从而长期精于某一商品及技术。日本人十分注重在生产中发扬匠人精神,从而提升产品品质。[16]

4.当前中国工匠精神培育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今天,我们培育工匠精神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李珂认为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提升劳动者素质成为国家战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工业强国战略实施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是工业强国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17]

陈华文主张“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是要弘扬工匠精神,企业的生存发展应该置身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发展背景下。大批工匠是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条件,工匠精神相通于企业文化中的诚信、责任、担当、创新。有了工匠精神,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也有了保障。[18]

齐善鸿认为当今创新的时代呼唤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关注,原因有三:一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从模仿走向制造、创造;二是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从业者人心浮躁,产品质量不高;三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不缺乏工匠精神,能否弘扬这一精神,事关民族未来。[19]

5.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研究工匠精神培育,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缺失必然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我国正在经历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分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培育工匠精神是重要任务。毛勇兵、常昊、郝宇青认为工匠精神的缺失受到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则要打破职业偏见的观念,打造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营造崇尚工匠的文化氛围,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依法保障工匠权益;制定面向工匠的优惠政策,提升职业获得感;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体系,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技工人才队伍。[2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工匠精神也面临一些问题。江宏提出因为传统政治体制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未能得到重视,经济发展中注重速度却忽视了品质,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匠精神的培育则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形成经验,用新时代科学的文化体系引领工匠精神发展,创新创业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21]

闫广芬、张磊则认为当前工匠精神教育失谐的状况不容忽视,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育路径应注意紧密结合教育过程各环节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育应该坚持精益求精的行动方向,要把教育要素与人才成长相结合,要提升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品质和责任,要把人的成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22]

王英伟、陈凡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诉求表现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求精与求效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造物与育人的统一。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注重内核重构,亦即要从工匠文化的培育、技术教育的加强、工匠评价机制的完善、尊崇工匠的环境打造等方面努力。[23]

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工匠精神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刘向兵认为高校加强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发展不能缺失工匠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教育应该注重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纳入职业素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24]

张苗苗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环境、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调动国家、社会、个人的合力才能够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该从工匠文化氛围营造、职业课程教育、制度保障等方面努力。[25]王蓉霞认为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应该从教育引领、文化弘扬、精准创新等方面努力,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自身专业成长之中。[26]职业教育中更需要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王世海、赵爱琴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提升产品品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应该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7]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融通机制研究展望

当前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中,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在日益增加,但还缺乏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融通机制研究的成果。工匠精神和职业文化都是从业者需要把握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理想、职业境界,也是一种职业信仰,工匠精神本质上也是职业文化的重要表现。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融通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融通机制是指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的融合、连通。“融合”即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融为一体;“连通”是指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的培育应相互联系。在高校,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不是分离的,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忽视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文化教育也不能缺少工匠精神教育。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正确认识职业文化,也需要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为何能够融通?一是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存在着内涵上的一致性。工匠精神表现为对待岗位工作的精益求精,其本质特征是爱岗敬业,展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也内在包含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二是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存在着目标上的统一性。培育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是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存在着培育方法上的相同性。我们在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中,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育的效果。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如何实现融通?首先,要实现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的一体化。不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高校都应该把工匠精神培育和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其次,要统一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培育的平台。承载工匠精神教育的平台也是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的平台,培育大学生职业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是工匠精神教育的平台。最后,要融合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文化培育的实践。高校可以通过访谈、访问、社会调查、沙龙、论坛等实践形式一体化开展工匠精神和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培育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