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工科理念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

2020-12-15晋,陆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特色

李 晋,陆 勇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在推进高校特色化发展进程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取得了诸多可圈可点的成就,许多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校的发展特色或者特色做法流于形式,不具有推广价值;教育教学改革特色项目虽然试点成效明显,但是覆盖学生少、教学成本高,缺乏可持续性,仅仅成为“样板”。如何从更深层次探究适应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新工科的提出与实践,无疑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准确定位、服务抢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色定位

就大学的社会责任而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色定位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高校的角色定位不仅包括社会对高校的定位或者认同,还包括高校对社会服务的定位或者选择。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准确定位自身的服务领域和对象,并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人才与技术支撑,才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新工科建设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扬弃,是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的重大变革。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色定位主要围绕服务面向地方、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面向产业发展开展技术研发等方面,“建立工程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模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1]。高校特色发展首先是准确定位,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地方新经济发展,找准位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是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改革目标[2],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面向地方产业转型发展与行业科技创新找准定位,在服务地方新经济发展中完成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进而凝练出学校的发展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助力区域新经济发展中,要展示出应有的角色与地位,还需要通过特色服务、优质服务来积极抢位。

1.与部属、重点高校抢位。部属、重点高校在专业学科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地方高校相比,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城市创新发展中,部属、重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在区域的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领先位置。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借助新工科建设带来的契机,利用地方高校的比较优势,实施服务抢位。以智库建设为例,地方政府以往通常是与部属、重点高校合作,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决策的区域特色和地方优势很难体现。在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挥其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比较优势,积极抢位,建设地方智库,通过校政、校企深度合作,“联合高校相关学科、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建设,建立矩阵式管理体制,促进不同领域、学科的人员流动,共同围绕政策制定进行研究”[3]。

2.与高职院校抢位。高职院校承担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为地方产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支撑。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尽管培养层次不高,但毕业生与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较高。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经济的发展,地方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技能型人才亟待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也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时补位、占位、抢位。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例,随着地方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围绕“填补‘职业带’中技工与工程师之间的‘空隙’,培养卓越工程师”,实现服务抢位。[4]

定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理念与方向问题,占位、抢位则是高校特色发展实践的关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脱胎于地方专科或者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学校虽然完成了规模扩张,但是内涵质量不高,而准确定位与占位是内涵建设的基础,角色定位则是特色发展的依据。

二、面向区域、对接产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凝练

大学特色是大学个性化的表征,是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深厚底蕴、相对稳定、坚执如一的品质。大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内在精神、校园文化中,也可以显现为大学的学科、教学、科研等基本架构。在强化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的理念下,本科高校的特色就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由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校需要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凝练和突显自身的特色,“每一所高校都应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突出自己的特色”[5]。

地方高校特色是基于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面向区域、对接产业,这是地方高校凝练特色的依托与方向。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依托区位优势,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形成的特色要能紧密贴近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社会认同,从而上升为比较优势。

要面向区域、对接产业,凝练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前提是按照“回归工程”的理念,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国家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产学育人、CDIO、产教融合发展、专业认证等诸多改革举措,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布局、学科结构日趋优化,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方面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衔接,以及学科专业与制造业不匹配,已经得到初步改变。

尽管如此,但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还没有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区域产业特色以及自身定位来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是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缺乏动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亟待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新工科作为“卓越计划”的升级版,注重从更深层次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比新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显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大多停留在表层,局限在师资、课程、实践、资金、平台中的某个方面,整体性不够;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以资源交易为主,企业希望从高校获得技术解决方案,高校则希望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忽视人才培养的合作。二是多方协同育人平台缺乏。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及学生的观念尚未真正转变;相关主体联动不够,合作意识不强,政府对协同育人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够,高校与协同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亟待打破,完整的协同育人平台亟需建立。三是人才培养开放度不够。目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主体依然是高校,其他协同主体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高校与协同单位之间的约定、合作深度以及所具备的实际条件,并没有真正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的过程。事实上,新工科建设必须将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环节从高校内部向外部延伸,这样才能满足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可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开放度,在加快推进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融合发展中,凝练出自身的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对接产业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有主动适应、支撑发展和创新引领“三个境界”[6]。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能适应、满足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要能支撑、引领地方城市的技术创新与新经济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聚焦地方科技创新与接轨产业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发展,才能拓宽自身的办学空间,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结构、重构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路径选择

面向区域、对接产业,凝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需要确立市场化特色战略,并以此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所谓市场化战略就是依据目标市场设置学科专业,注重服务区域的企业需求,按照自身的资源状况,面向区域社会的需求建设应用型专业。[7]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要按照市场化特色战略确定的依据,重点围绕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具体而言就是调整三大结构,优化三大体系。

1.调整三大结构。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专业课程结构、培养类型结构,以期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最终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培养特色。

一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是指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分布及其相应学生的构成状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职业分工对人才种类的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就是要面向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变化,有针对地进行相应调整,努力使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实现有效对接。具体而言,可以按照地方产业发展、专业教育资源和学生未来发展,建立专业评价标准,构建专业动态评估机制,做强优势专业,升级传统专业,逐步淘汰已经明显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专业,同时围绕新经济的发展,积极申报新兴产业专业。

二是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专业课程结构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配合和组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涉及课程门类的改变、比例关系的调整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包括分科课程综合化、主修课程基础化和选修课程模块化等过程。[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以及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建立课程体系拓扑图,并以此决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开设次序,保证课程的“先进、有用、有效”。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尤其要注意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

三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培养类型结构是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的层次结构。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类型结构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研究创新型、应用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地方应用型本科的硕士层次以及少部分的精英教育属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一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都属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型就是本科职业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围绕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对不同层次结构人才的需求,合理确立自身的培养类型结构。

2.优化三大体系。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以期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的过程中,提升专业内涵,完成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一是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定位不准、应用性不足和缺乏特色等弊端,突出表现在:基础性偏强,应用型偏弱;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学科专业单一,交叉复合程度不高。[9]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围绕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地方高校要坚持“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能力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应用型;注重知行耦合,强化实践环节,协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职业性;推行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按照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增设企业学习环节,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

二是优化教学管理体系。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视为纵横相联、交叉相间的“三维系统”,即由工作计划所组成的时间层次系统、由组织从属关系所构成的纵向系统和由工作性质联系所形成的横向系统。[10]优化教学管理体系不是解构以往的“三维系统”,而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实现教学管理由管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着眼于专业内涵建设的视角,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以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基于跨学科专业学分认定的选课制、支撑学生企业学习环节的双导师制、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弹性学制等。重构后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时间层次系统上要注重教育教学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在纵向系统上实现传统意义上教学管理向教学服务转变,同时还要在横向系统上形成教学管理内部的多元协同机制。

三是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话题,尽管高校肩负着四大基本职能,但教育和培养学生才是其中心任务,衡量高校的工作成效、任务好坏以及社会贡献高低的只能是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1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推进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中,尤其要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反馈和调整,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教学监督保障系统。优化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是完善院、系、教师三级质量评价体系和实施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社会评教四层评教机制,尤其要注重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客观化。

四、殊途同归、继往开来:盐城工学院特色发展之路探寻

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取决于高校的定位以及所处区域或者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路径可以借鉴,但不应当复制。不同的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不同,但是最终都是在与区域行业融合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盐城工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的工程教育改革起步较早。2005年学校就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办学,成立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探索“大幅度、小规模”改革的试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创新,改革成果已经覆盖学校所有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校继往开来,围绕改造与提升传统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是能力导向,架构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确定工程人才基础能力和必备能力;顺应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确定工程人才的拓展能力;细分能力素质组成要素,搭建能力素质结构图,运用能力素质结构图,按照层级推进能力培养的规律,梳理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能力导向,模块化整合课程,重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是多元培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择业趋向,以提升学生拓展能力为重点,协同教学资源,设定学校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将来的服务面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施工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例如,满足地方新经济对中高端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借鉴美国CPS(信息物理系统)教育理念,在机械制造设计与自动化、电气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设置智能制造方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培养跨学科领域的复合性工程人才。

三是“三厢对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三厢对接”就是适应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与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专业评估(认证)标准、行业专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三厢”,调整培养规格,并相应改革教学内容。学校是教育部“卓越计划”高校,对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的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四个专业,全部按照专业评估(认证)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将行业最新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融进教学内容。例如,机械类将数字化产品开发系统(NX)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取得成功,编写的八本教材被列入教育部-西门子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四是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就是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围绕培养面向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知行耦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行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觉实践与可靠载体”[12],盐城工学院注重通过共建行业学院与行业班,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学校成立了两所行业学院,即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盐城汽车学院”、与盐城国家级环保科技园区共建“盐城卓越环保学院”,建立了“丰东班”“青鸟班”等行业班级。

五、结语

突出比较优势,彰显内涵特色,是地方高校的发展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在全国2 500多所普通高校中占比超过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13],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量大、面广,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与部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无论是办学基础、办学经验,还是生源条件、师资力量,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可以坐而论道的就是其“特色”,因此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事实上,“特色”已经成为观测高校内涵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作为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在新工科理念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注重准确定位、服务抢位,面向区域、对接产业、凝练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重构体系,形成特色发展之路。

盐城工学院的特色发展路径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认同,当然,具体的做法与措施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例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些教学改革的举措,尽管契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可以推进专业的升级,但如果考虑到教学成本上升问题,其措施的可持续性就需要进一步探讨。不管如何,从地方产业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坚持走与区域行业融合发展之路,使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多元化的趋势,实现人才培养全面融入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无疑是一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之有效的特色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特色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