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
2020-12-15邹丽娟
邹丽娟,赵 玲
(1.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民族和文化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十三五”期间,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兴边富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政策扶持与具体实践推动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诉求已经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面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具体目标是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这既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向度,也是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在现阶段的具体要求。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在各民族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发挥。同时,高质量发展又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途径。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为辩证互动的逻辑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并作为国家发展思路和战略的新概念,这也是新时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途径。从两个概念同时段提出、同阶段推进的实际来看,二者的关系值得探索。
作为进入到了国家发展思路及学界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新概念,与过去强调高速度增长的“量变”不同,高质量发展更强调的是一种“质变”,是从能否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没有”到能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好不好”的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习近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8页。从这一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且能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要依靠创新、协调和开放、还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厚植绿色动力。同时也能从中看出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指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数量层面的增长,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的整体性提高,因为要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成果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有更加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更加综合发展的经济、更加丰富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以及更加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综合来看,高质量发展就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内核,并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构成来看包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概念,换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从概念的界定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拥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历史命运、物质基础、文化基础、价值追求、政治诉求、身份认同、经济交往、精神家园及拥有共同的权利并承担共同责任的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几个维度。从表现特点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各民族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能够在实现高度认同做到“一体”的同时,也能保持特色做到“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中华各民族群众在社会、历史、心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上形成高度一致并达成共识的集体身份认同。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和发展的迫切诉求。由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该地区的各民族同胞与境外民族单元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往,其中有30多个民族还是跨境而居的跨境民族,她们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同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且,在这些区域,宗教信仰多样且普遍,境外宗教势力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综合来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集合了地理位置敏感而重要、边境情况复杂、价值观念及宗教信仰多元化、贫困问题突出、意识形态涉外化等问题,再加之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客观的实际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要求。如何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难题?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和回答。
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是指运用国家权力调动和协调国家和社会各方面资源,以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过程的一种综合呈现。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最终要落脚到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状态上。从治理目标来看,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既要服从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总目标的指导,又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面对的特殊问题及内外部环境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目标,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的利益、确保国家安全和统一;继续改善民生、维持边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加强反渗透反破坏,保障民族团结与和谐;改善生态短板,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等。综合而言,就是要建成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以及生态良好的边疆。事实上,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目标可以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涵盖。同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包括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要实现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发挥这一优势作用,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成员形成、牢固自己与其他中华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是同甘共苦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铸牢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必须依靠具体的路径,这就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真切感受和享有到作为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各个方面的权利共享和责任共当。
于是,一组辩证逻辑呈现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迫切诉求,同时二者之间又是辩证互动的。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维度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几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即表现为政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社会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和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多个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如何铸牢必须依赖于具体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高质量发展能够分别从铸牢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来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高质量的政治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高质量的政治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高质量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保政治稳定。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高质量的政治建设,能够铸牢边疆各族群众的政治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根据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客观实践,把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自觉自愿的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人民当家作主的立国理念,使中华民族都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依法治国是化解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借助高质量的政治建设,边疆各族人民在坚持把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以及民族事务治理方式的确定等方面达成高度一致,形成共识,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
第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能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的就是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其题中要义是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实现协调,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以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公平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及服务,其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受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弱、历史欠账多、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存在着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种发展的落差有可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阻碍。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能使边疆民族地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科学、绿色的方式引导各类产业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我国其他地区缩减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共兴和发展成果共享。这将弥补因经济发展失衡带来的分化问题,为各族人民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凝聚各族人民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使边疆民族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成为平等共生、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并进一步铸牢该地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
第三,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它要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多元一体”为原则,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交流、交融,构建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够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实现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并把本民族文化视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同时,还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实现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集、看齐。依靠高质量文化建设的推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华各族儿女是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记忆、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的文化共同体,在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中,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铸牢。
第四,高质量的社会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意识。发展的目标终归是为了人民,高质量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和谐性的发展,它离不开高质量的社会建设。高质量的社会建设就是要形成现代化的、有效的社会治理局面,就是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生活质量更高、让社会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和动力活力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在社会治理、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依然与我国中部及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让该区域的各族群众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与失衡。推进高质量社会建设,能够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实惠,享有优质的教育、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实现稳定的收入和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将能够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让边疆各族群众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中华儿女一样,拥有一个社会共同体,可以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享有平等的社会发展成果,共同实现全面小康,进而铸牢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意识。
第五,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能铸牢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严守生态红线、底线、高压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绿色基因植入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但也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复杂多样、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等挑战,并且一些地区和民族的深度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生态问题而造成的。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满足边疆各族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发展需要,形成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在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惠及感召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永续发展结合起来,成为生态共同体构建的践行者、推动者,并在此过程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重要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加速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稳定性。政治建设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在于保证政治建设的稳定性、确保国家政治安全。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治建设稳定性所创造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我国陆地边境线约2.28万公里,沿途分布着9个边疆省、自治区,这些地区已成为保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敏感,长期以来,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一直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进行民族分裂、渗透及破坏活动的重点区域,它们利用电台、网络传媒、邮寄印刷品、地下讲经等形式,打着宗教、慈善、文化交流等幌子对边疆地区的各族群众进行西化和渗透。另外,在边疆民族地区目前还生活着30多个跨境民族,由于他们与境外的相同民族同宗同源,同语言、同民俗、同信仰,与境外的相同民族交往平繁,有着先在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和消减了这些跨境民族的“五个认同”。这些客观现实严重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稳定性、危及国家政治安全,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目标。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各族人民强烈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团结的自觉性,能够涵养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在面对各类危害祖国安全和边疆安全的活动时能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去进行自觉抵制,(5)邹丽娟,伍佳:《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载《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11期。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增强政治建设的稳定性,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协同性。经济建设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物质保障,其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建设的协调同步,其中就包括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与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均衡发展和成果共享的目标,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是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目前,由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上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历史时期里累积了较多发展欠账,再加之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才储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建设的协调同步性还未充分体现,这种差距如果持续下去,会造成边疆各族群众的心理落差和失衡,影响到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和边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滕尼斯认为,“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6)[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页。,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所强调的就是中华各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既要责任共当,也应权利共享,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是平等的,这包括在物质财富享有上的平等。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各族同胞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都能获得公平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国家建设的成果是均衡惠及到每一个民族的。进而能够做到在经济建设相对落后时期的心理不失衡,借力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照顾政策努力奋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而在经济建设已经跟上发达地区水平时期,则积极投身到中国梦的建设中,承担起与其他民族同胞相同的责任当担。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各族人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经济建设,更好地理解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更加积极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文化建设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核心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筑牢文化建设的凝聚力。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族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共同奋斗,而这离不开文化建设提供的精神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目标应当是弥合社会分歧,凝聚社会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中华文化视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民族之魂。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族群众建立起中华各族儿女是绝对平等的认识,进而能在平等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觉,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和创新,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带来的民族间的离散,增强由各民族文化的平等繁荣发展而形成的各民族的聚合,增强文化建设的凝聚性。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够引导各族群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文化建设更加有吸引力和聚合力,它能够将松散于不同传统民族文化体系中的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作为一种内在凝聚力,作用于各族人民间的交往并影响到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和谐的程度。综合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程度,并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合,增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为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构筑精神支柱。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有效性。社会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实现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有效的社会建设突出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安定有序和公平正义。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保障,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三股势力”始终把其作为制造分裂、破坏和渗透活动的重点区域。从目前来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22页。,社会建设的有效性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铸牢边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群众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每个民族都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并且能够正确研判社会问题的性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能够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提升社会建设的有效性,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作保障。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较全国其他地区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与发达地区相比的不公平及机会的不均等。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能够让各族群众认识到国家一直都高度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发展,始终强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民族成员都是平等的,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机会,也承担相同的责任,这能极大地提升各族群众对目前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认可程度,体会到社会建设的有效性。
第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保障,其关键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守住生态红线是底线要求,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综合了高原、深壑、沙漠等地理形态,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安全本就令人担忧,而且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度也逐渐加大。同时,经济开发必定要涉及公路、水库、电站、供电及通信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必将带来对自然环境更多的破坏,这些因素增加了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和难度。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能把守住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作为己任,共同当责。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边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因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8)[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2页。,在各民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各族群众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包括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能够让每一个民族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个或几个民族的任务,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个人或一群人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需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力量才能完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催化各民族共同培育绿色意识、践行生态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进而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