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糖李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020-12-15敖艳飞宋贞富吴家丽陈红艳钟思玲
敖艳飞,宋贞富,张 领,吴家丽,肖 祎,陈红艳,钟思玲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蜂糖李是贵州优良地方品种,有“中华第一李”的美誉,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种植面积已达3.3万hm2,周边省份也大力发展。由于规模化连片种植导致病害发生日益严重,而种植户在病害防治方面普遍存在防治意识淡薄、防治方法不科学、防治效果较差和农药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蜂糖李产量低、果实品质差、商品性降低,极大地降低果农的收入,严重制约了蜂糖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蜂糖李的选育单位,安顺市农业科学院一直致力于蜂糖李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对蜂糖李主要病害的防治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以期为蜂糖李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1 李红点病
1.1 为害症状
叶片发病症状:染病初期,叶面上形成橙黄色、微凸起、边缘清晰的近圆形小斑点,随着病害的进一步发生,发病部位颜色加深,病斑随之扩大,病部叶肉加厚,上面密集着生许多暗红色小粒点。后期叶正面凹陷,背面凸起,上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害发生严重时,几乎每个叶片布满病斑,叶片变红黄色,呈卷曲状,导致提前落叶。果实发病症状:发病部位先期隆起水肿,果实产生橙红色近圆形病斑,稍隆起,边缘不清楚,最后呈红黑色,病部散生很多深红色小粒点。果面常开裂,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落果。
1.2 病害循环
病菌以子囊壳主要在病叶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蜂糖李开花末期子囊破裂,散发出大量子囊孢子,以风、雨为媒介传播为害。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上、中旬达到高峰,遇见多雨低温时,8月下旬达到第2次爆发高峰。
1.3 发病规律
在雨季及通风透光不良的园内发病较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树势弱的果园易发病。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早年份发病轻。
1.4 防治技术
1.4.1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管理,彻底清除园内枯枝、病叶及病果,集中将其烧毁或深埋,及时对树盘进行清理,秋季深翻园地,并完善园地排灌系统,以防果园积水造成湿度过大。
1.4.2化学防治
1)萌芽前枝条喷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
2)早春李芽膨大而未展叶时,喷1次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3)开花后喷施1次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
4)发病后叶面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1]。
2 李褐腐病
2.1 为害症状
蜂糖李花、叶、枝梢、果实均可感病,以果实受害为主,被害果面上产生褐色小斑点,病斑表面形成灰白色至灰褐色绒状颗粒,病果腐烂后脱落或干缩成僵果。花被侵染后似霜冻状,变褐萎蔫,表层生粉状物。侵害枝条,使枝条枯死。
2.2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在僵果上越冬,翌年4月雨水多时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昆虫、风、雨传播。
2.3 发病规律
蜂糖李树花期低温多雨天气易感此病形成花腐,染病的幼果形成果腐导致落果,感病的新稍形成枝枯,在果实接近成熟时如雨水过多、裂果时,引起二次侵染,病害易流行,引起大量烂果。
2.4 防治技术
2.4.1农业防治
1) 适当密植,合理修剪,做好蜂糖李园的通风透光工作; 2) 及时清除园内病残体,减少病原,雨季及时排水,以降低果园湿度; 3) 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果实伤口,防治病菌从伤口侵入[2]。
2.4.2化学防治
1) 萌芽前树体喷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 2) 早春李芽膨大而未展叶时,喷1次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3) 开花后喷施1次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 4) 谢花后,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14 d枝条、叶片和幼果喷雾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3 李炭疽病
3.1 为害症状
幼果受害时,先出现水渍状褐色小病斑,后期斑点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病斑,病斑处明显凹陷于健康部位。气候潮湿时长出粉红色的小点,果实成熟期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斑呈同心环状皱缩。病果绝大多数腐烂脱落,少数呈僵果挂在枝上。枝条受害后,产生褐色褐色凹陷的长椭圆形病斑,表面也长出粉红色小点,枝条一边弯曲,叶片下垂纵卷成筒状。叶片发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粉红色小点长出,最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3.2 病害循环
该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或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季长出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和昆虫传播,在条件适宜时发生反复侵染。
3.3 发病规律
幼果期遇温度低、湿度大的天气,果实成熟期遇到温度高、湿度大的天气,病害易流行,树势衰弱、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多。
3.4 防治技术
3.4.1农业防治
冬季对果园进行全面清理,结合冬季修剪清除病果、病枝、枯枝,病集中进行烧毁或深埋,重视夏季修剪,及时剪除冲天枝和后背枝,疏剪内堂枝,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发病率。
3.4.2化学防治
1) 萌芽前枝条喷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 2) 早春李芽膨大而未展叶时,喷1次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3) 开花后喷施1次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
4 李袋果病
4.1 为害症状
病果畸形,中空如囊,果面平滑,浅黄色至红色,病果无核。该病在落花后开始显症,病果初期呈圆形或袋状,后期逐渐变得狭长且略弯曲,果面皱缩后由浅黄色变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然后脱落。枝梢染病呈灰色,略膨胀、组织松软;叶片染病在展叶期开始变成黄色或红色,叶面皱缩不平滑,病果、病枝、病叶表面均着生白色粉状物,病枝秋后常常干枯死亡。
4.2 病害循环
病菌在芽鳞缝内或树皮上越冬,早春蜂糖李树发芽遇雨时,越冬孢子发芽,随雨飞散传播。
4.3 发病规律
该病侵染时期早,病害每年只有1次侵染,没有再侵染。早春温暖少雨干燥,则发病轻,反之,花期温度低、湿度大时发病较重。
4.4 防治技术
4.4.1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管理,在病叶初期未形成白粉状物之前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可减少当年的越冬菌源。感病较重的蜂糖李园,应及时增施肥料,增强树势,以免影响当年和次年的产量。
4.4.2化学防治
1) 萌芽前喷1次3~5度石硫合剂; 2) 早春李芽膨大而未展叶时,喷1次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发病后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若遇发病程度较重年份,可在落叶后喷施1次2%~3%硫酸铜溶液[3]。
5 李树流胶病
5.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丫杈处,小枝及果实也会受害,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从病部流出半透明黄色的胶状体,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褐色,干燥后胶块变坚硬,颜色加深至茶褐色。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造成腐烂。导致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蜂糖李果实发病,从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发病,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无食用价值。
5.2 病害循环
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点,且多从伤口入侵,特别是蛀干害虫造成的伤口易诱发流胶病,另机械造成的伤口及冻害、日灼伤生长期修剪过度等造成树体衰弱后易诱发此病。
5.3 发病规律
以高温多雨季节为多见,一般在雨后流胶病盛行,树龄大的蜂糖李树流胶严重,幼龄树发病轻。
5.4 防治技术
5.4.1农业防治
加强蜂糖李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应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防治枝干病虫害,预防病虫伤,及时防治蜂糖李树上的害虫如天牛、介壳虫等蛀干害虫,冬春季树干涂白,预防冻害及日灼伤。
5.4.2化学防治
在春季树叶萌芽后,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匀喷于主干及枝条,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6 细菌性穿孔病
6.1 为害症状
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和新稍。叶片受害:初期受害部位呈水渍状不规则小斑点,病斑后扩大呈褐色斑点并伴有黄绿色晕环,后期病斑干枯边缘形成裂纹,病斑脱落后形成穿孔。果实受害:果实发病初期,染病部位形成边缘水渍状近圆形斑点、稍凹陷,病斑扩大后颜色加深,呈暗紫色。遇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会产生黄白色黏质状菌,后期干枯且常伴有裂纹发生[4]。
6.2 病害循环
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皮层组织内越冬,翌春随气温回升和蜂糖李树组织内糖分的增加,潜伏的细菌从病组织中溢出,靠风雨和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
6.3 发病规律
叶片一般5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季、雨季再发生后期侵染。病菌的潜伏期因气温高低、树势及管理水平而不同。
6.4 防治技术
6.4.1农业防治
1)加强蜂糖李园管理。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使园内通风透光良好; 2)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和落果,集中烧毁,彻底清除越冬病原菌。
6.4.2化学防治
1)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2)发芽后喷布20%噻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半个月喷1次,共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