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兴趣,训练
2020-12-14朱建华
朱建华
【摘要】多年的低年级朗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是提高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技巧;兴趣;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3-0069-02
Skills,Interests,Training
——Talking about How to Give Reading Guidance to Junior students
(Jiangcun Experimental School,Wujiang District,S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ZHU Jianhua
【Abstract】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reading aloud in the lower grades tell us that teaching students the skills of reading aloud,inspiring students'interest in reading aloud,and training students in a step-by-step manner are necessary means to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lower grades.
【Keywords】Skills;Interest;Training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这样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朗读,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技巧是必不可少的“鱼”,非授之不可;而兴趣,则是“鱼”变身“渔”的魔法棒。只有掌握朗读技巧,激发朗读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才能提高朗读水平,读出语感,悟出文章真谛。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案。多年的低年级朗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一、传授朗读技巧,学会读中停顿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朗读技巧不是自己悟出来的,是教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尤其在农村,孩子入学前识字量少,朗读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读准字音上,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或干脆一字一顿地读,这样就很容易养成拖腔拖调的“唱读”习惯。这时,教师就需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技巧,告诉他们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可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笔者就告诉他们,看到“小蝌蚪”(逗号)时,心中默数“1”,看到空心小圆圈(句号)时,心中默数“1、2”,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默数“1、2、3”。刚开始,学生朗读时有一定的困难,显得有点“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学会停顿的方法后就能正确停顿了。
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可以通过数数来控制,所以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点,而词语和短语如何停顿,却需花更多的精力。如教学《雨点儿》一文时,学生在读“数不清”“云彩里”“半空中”“大雨点儿”“小雨点儿”这些词语时,出现了明显的一字一顿现象。这时候,教师就需教孩子们掌握轻声、儿化和快速读的技巧。如“云彩里”一词,“彩”和“里”都是轻声,要指导读好这两个轻声后,再让学生把三个字快速连起来读,这样就能避免一字一顿。而“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既是儿化,又是轻声,对南方孩子来说,读起来确实有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示范,让学生跟着练习,先把“雨点儿”读准,再把“大”和“小”加进去,把重音放在“大”和“小”上,这样就能读得十分动听。“数不清”和“半空中”这两个词,如果把中间的字读得很到位,那么产生一字一顿的现象就在所难免,虽然中间两个字都不是轻声,但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把这两个字读得跟轻声一样快,才能避免一字一顿。
二、激发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兴趣来自哪里呢?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极力去模仿自己的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是激发他们产生跃跃欲试心理的最佳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自身朗读能力差,但模仿能力极强。这个阶段学习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和乐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充满童趣与温情的科学童话,孩子们特别喜欢。上新课之前,我练读了好几遍,还听了自己的录音,力争读出最佳水平。上课伊始,当笔者朗读第一段时,发现孩子们盯着我的眼神,是那么陶醉,那么崇拜,有几个孩子还做起了动作。可见笔者把小蝌蚪俏皮可爱的样子读得活灵活现,孩子们朗读的兴趣被我激发了。读到后面,笔者把小蝌蚪的话读得越来越急切,把三位妈妈的话读得一个比一个慈爱,孩子听得特别认真,看得出他们已迫不及待想要试一试了。这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你会发现,他们完全在模仿教师的表情和语调,且乐此不疲地一遍一遍去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你让他们停下来都不肯,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课内的朗读可以通过教师精心准备的范读来激发兴趣,那课外的朗读又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每天的早读课是孩子们练习朗读必不可少的阵地。低年级孩子最崇拜教师,特别想当小教师。抓住这一心理,为了激发全班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笔者采用了这个好方法。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当“好老师”的潜质,为了第二天的领读被同学认可,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一遍遍地练习,还让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简直像变了个人一样。
三、加强多样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朗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训练,而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齐读,就无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朗读形式的选择也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是我们低年级教师必须做的功课。拍手读儿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人教部编版低年级的四册课本中安排了26篇识字课文,其中一年级18篇,二年级8篇。这些课文大多是韵文和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有节奏感。教这些课文时,笔者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拍手读儿歌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像《对韵歌》《人之初》《树之歌》《神州谣》《动物儿歌》等课文,笔者就采用自己拍手读儿歌,同桌互拍读儿歌,下课跟好朋友拍手背读儿歌的方法来强化朗读训练,提高孩子手脑并用,快速读记的能力。
爱表演也是孩子们的一大特点。低年级的好多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多。针对这类课文,笔者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的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虽然分角色朗读课文刚开始训练时费时费力,在课堂上采用经常影响进度,但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暂时的牺牲还是值得的。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训练中,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如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随着孩子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话的朗读要求也逐步提高。到二年级下学期,则出现了提示语。如《小马过河》就是一篇典型的课文。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才能读出恰当的语气”。那怎样才能读出恰当的语气呢?笔者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文中大量的提示语是揣摩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的好帮手。于是,笔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体会提示语上,引导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说话时的不同心情,读出恰当的语气。
配乐朗读也是笔者经常使用的方法。低年级课文中也有一些优美的散文,如《黄山奇石》《日月潭》这类课文。孩子们在朗读时配上的恰当的音乐,也是激励他们努力把课文读美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妹烟.走进文本,让朗读有声有色——浅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3).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