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化理论与异化思想之比较及当代启示

2020-12-14王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卢卡奇启示马克思

摘 要: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颠倒了正常的劳动关系,以致人的本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变成仅仅维持生存的手段。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构成了20世纪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主题。不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还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揭示了现代人在文化层面上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通过二者的比较,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马克思;异化思想;启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及现有经济事实出发,借助于异化劳动理论来揭示资本主义和劳动的对抗关系。卢卡奇在1922年所著的《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中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物化问题,1923年在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正式提出物化理论。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相同点

首先,二者的理论来源具有同一性。无论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都与商品拜物教有一定的联系,都显现出了来自物的世界的压力。马克思所阐述的商品拜物教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高度发达阶段,人们过分追求物质而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使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卢卡奇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使物化现象不断加剧。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他指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现象,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特有的问题。并认为物化现象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赤裸裸的物的关系所代替。

其次,二者的本质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公认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显然,马克思在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对象化两个范畴。卢卡奇在不了解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情况下,通过解读《资本论》,卢卡奇进一步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分别展示了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他指出,物化现象既有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将物化定义为:“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在本质上同马克思异化概念完全一致。

再次,二者的批判维度具有相似性。二者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得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并指出正是因为有了私有财产才有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导致了异化劳动。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导致了商品堆积,大量的商品被资本家所掌握,这便導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在卢卡奇看来,要想消除物化就必须具备无产阶级意识,与资本主义社会作斗争。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不同点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首先,马克思认为,物化分为对象化和异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反对“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为异化的”,反对“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可见,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异化则是一个历史范畴。而卢卡奇把物化、对象化、异化混为一谈,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卢卡奇自己也承认这样会造成一种结果:“把一种社会批判提高为一种纯粹的哲学批判的问题,即把一个本质上是社会异化的问题变成一个永恒的人类状况”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其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与私有制相互作用。正如他所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这便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这种被动的、僵化的劳动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并不是异化劳动导致分工,而是分工导致劳动的异化。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也是通过分工来分析劳动过程以及劳动者的异化的。他认为劳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里,各成员都隶属于某一个阶级,而每一个阶级的社会地位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某一个人并不因为他是资本家才拥有资本,而是因为他占有资本才成为资本家。同样,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人才出卖劳动力,而是因为出卖劳动力才成为工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私有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从表面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就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来说,既不像奴隶属于奴隶主,也不存在所谓的人身依附关系(无产阶级依赖于资本而存在)。实际上雇佣劳动并不是一种自由劳动,而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强迫(工人的劳动只是增殖资本的手段)。工人虽然不属于某一资本家,但他属于资产阶级。因此工人的劳动并不是一种享受,而仅仅是为了生存的谋生手段。然而,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工人却越来越简单化、机械化,甚至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工人要想摆脱这种状况,首先要形成阶级意识,待阶级意识觉醒之后,团结起来与整个资产阶级作斗争。正如马克思强调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登上政治舞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真正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成正比的。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只是增殖资本的手段。工人作为劳动者在创造大量劳动产品的过程中,使物质世界迅速增值,产生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随之带来的是工人自身价值的贬值,自身的劳动力越来越不值钱,这就导致了劳动者人格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严重分裂。要想消灭这种受支配、受剥削的劳动,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雇佣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劳动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服务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类本质及其实现形式。“人使自己的是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时代,非但没有排斥劳动,反而对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针对什么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要把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不断培育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青年一代树立劳动意识,锤炼青年一代的劳动意志、培养青年一代的劳动能力,将所学付诸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的本质,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人正是通过劳动的不断创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贺词中强调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就是所谓的辛勤劳动,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当代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奋斗。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页.

[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16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

[5]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6页.

[6] 陈先达: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138页.

[7] 陈先达:陈先达文集:走向历史的深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1—112页.

[8] 张春静.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雾化理论的异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

[9] 张世豪,罗建文.论劳动教育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作者简介:王娜(1995.08- ),女,汉族,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卢卡奇启示马克思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主持人的话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