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治本,固元筑基兴邦

2020-12-14王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林业文明生态

筑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共中央为了实现改善民生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科学制定的战略主张。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剖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和使命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法制建设、生态安全、制度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现代林业等方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途径和建议。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要义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共存。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

全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近数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之中”。当前,森林大面积消亡、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干旱缺水频发、洪涝灾害肆虐、全球气候变暖等8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普遍共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迈向绿色经济》报告指出,绿色经济可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顺应国际潮流,我国全面提出和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志和决心。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人口对生态的巨大压力,我国生态形势严峻。一是自然生态系统日益脆弱,生态调节功能日益下降,治理难度日益增加。二是地方国土开发缺乏有序规划,滥垦乱伐、开矿采石等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三是生态产品日益短缺,我国对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吸附尘霾、生态疗养、宜居环境等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四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生态差距不断加大。五是生态灾害频繁,洪涝、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损失惨重。六是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压力剧增。

在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科學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描绘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利用、保护和修复,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也将为科学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必须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价值取向,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立生态经济良性运行机制、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融洽关系,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主动维护代际公平,包括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促进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提高社会的公平与福利。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愿景,为全球生态的安全和未来做出贡献。

三、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建议

(一)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的法制化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复杂问题需要简约治理,生态文明需要社会谦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正是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抓手。“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应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而通过善法实现善治,这既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和维护环境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推进生态治理改革,也将为不断深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凝聚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在法治下汇集起来的广泛民智,将是突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澎湃推力。“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而安民之道,莫要于安生计。生态和人居环境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而生态问题由来已久、复杂多样、梳理不易,这就要求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制定和修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明确责任意识,以法治凝聚社会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问题解决和保障民生权益。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一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履行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纠正“唯GDP论英雄”的片面发展观和错误政绩观;二要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保障公共安全和改善民生条件;三要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和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力促进企业不断加强转型升级和治污减排,切实履行治理污染的社会责任;四要明确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检举制度,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从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部署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作为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当前,大气污染问题此起彼伏,水污染尚未根治,土壤污染接踵而至,生态环境问题逐步上升发展成为生态安全问题,公众对生态环境安全的诉求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当下这个发展阶段,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一个较大的短板,对国家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安全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生态安全领域问题的产生,源头在经济等其他领域;同时,生态安全问题的影响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至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成为很多安全和发展问题的主要诱因。可以说,生态安全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居健康的根本保障、民族未来的重要载体。

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体现,对于提升生态安全重要性认识、破解生态安全威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从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破解生态危机困局增添一个重要砝码。

(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

从治理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生产方式到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和规范行为。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贯彻顶层设计理念。具体的讲:一要在源头上健全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要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立制约地方和企业行为的约束制度;三要建立严格的惩罚问责和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和公众监督。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创建严格的管理机制。具体的讲:一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职责;二要加强地区间的部门(区域)联动,形成共管共护的建设合力;三要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和管理及处罚职权;四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五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范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六要建立生态产品的流通市场;七要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改革,开征生态税;八要建立合理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九要建立资源使用权、碳排放权和水权等的市场化交易平台;十要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十一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十二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十三要健全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十四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政绩观,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十五要建立公允的GEP核算体系,成立权威的、独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构,保障生态治政的长远发展;十六要实行生态政绩考核、奖惩、问责机制,对各类主体功能区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落实。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加强文化宣传和思想教育。具体的讲:一要加快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二要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引导绿色新生活;三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四)全力打造节约型社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节约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长,粗放用能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厉行节能减排是情势所需,更是发展之要。

打造节约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法规保障机制。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家关于治理大气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的新要求,制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行为准则。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出台能源审计、监督考核和能耗定额等方面的制度标准,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抓好各项法规制度和节能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

打造节约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节能转型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由工信、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参与的、分工明确的节能管理协调机制。二是健全地方各级政府的节能组织管理机构,积极发挥民间节能发展协会和绿色环保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打造节约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技术支撑和市场化服务机制。建设全社会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能耗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节能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用途广泛的基础节能技术和产品遴选、鉴定、试用、推广机制,带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积极组织实施节能改造,改进机关、学校、医院、宾馆、体育场等建筑群体的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保证和落实节能专项财政资金的同时,发挥市场融资功能,吸收社会资金参与节能改造,调整合同能源管理奖励政策,打造节能产业技术交易平台和资本市场。

打造节约型社會,需要健全完善示范引导与监督考核机制。树立各行业的节能标兵典型,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推广能耗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地区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测,定期组织督促检查。

打造节约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培训宣传机制。依托信息网络,通过组织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普及常用节能技术,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短期培训和远程教学,不断提高地方各级节能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大学校、社区等的节能宣传教育,从而带动全社会节能风尚的形成。

(五)大力发展现代林业

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屏障,是人类福祉的自然根基,是文明兴衰的环境基石。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现代林业建设要求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制定和完善林地保护相关政策与法规。坚持土地集约化开发和节约化利用,强化林地占补平衡管理,尝试建立林地储备。完善林地占用税、林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征缴政策。完善林地占用审批,严格林地保护和监管执法。

保证公共财政对林业建设的重点支持。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扩大湿地保护补助范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健全林业补贴制度,加大良种、造林、抚育等补贴力度,出台对木本粮油、治沙治碱树种、木材战略储备、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专项补贴政策。加大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力度和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不断扩大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形成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灾害防控和生态监测投入,加强文化性林业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性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不断完善林业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创新担保机制,逐步建立面向林农、林产合作社和中小林企的小额贷款与贴息扶持政策。广辟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碳汇林业建设。对林业生态产品、林农、林业企业、林业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单位及捐资主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央财政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的补贴范围和标准,逐步建立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森林保险体系。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产品检测、防灾减灾、信息化等发展能力建设。增加林业教育投入,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

加快构建智慧林业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林业无线网、林业物联网建设,有序推进林业“天网”系统建设,打造完善的林业监控系統和应急信息平台。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进林业大数据库建设,形成全覆盖、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林业管理体系。

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保护和扩大生态产品生产空间,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重要作用。加大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增强湿地蓄水调控和净水贮碳能力。加强水源地植被和湿地修复,增加水量、水质保障,有效维护国家淡水资源安全。保护荒漠植被,开展防沙治沙,保护国民生存发展空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物种安全,并将其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资源。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将生态用地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城镇。大力开展兴林富民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新型林产业、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林政部门作为国家生态产品生产与监督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作用。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共中央高层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既有忧患意识,更有坚定意志,既彰显宗旨情怀,更体现责任担当。

遇万难还须放胆,破困局要用智慧。在当下这个发展阶段,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这就需要站在民族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用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生态平衡、产业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那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正如李克强总理不断明确的那样,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要“双轮驱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快跑”。

生态文明,已经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又一重要维度。解决严峻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不会影响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梦想追求,不会影响这个国家对生态文明的执着探寻。

(王珺: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林系)

猜你喜欢

林业文明生态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land produces
对不文明说“不”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