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生活资源,让数学学习不再“陌生”
2020-12-14何祥荣
何祥荣
摘要: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数学知识,提升学生运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开发生活资源,让数学学习不再“陌生”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资源 數学学习
当前,大多数教师不但对新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会积极响应教学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重视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趣味化及互动性。但运用该类教学方式时,教师需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学情、认知及心理发展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若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那么该类教学设计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一、从生活中解释,让学生形成直观想法
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在于数学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学科,学生需要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想象和理解相关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与教学紧密相关的素材,把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接触的知识就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形成一种更加直观的想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会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重视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前,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使生活素材与理论知识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在生活化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生活化游戏情境,有效地实现学生向教学主体的转化,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化的游戏情境教学可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抽象的数学定义、概念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多项素质能力。
四、从生活中探究,让学生敢于创新
首先,教师应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分析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解决方法与学习过程中的解决方法之间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他们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目标。
五、挖掘生活素材开展教学
在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假日里,老师的孩子发烧了,为了切实掌握孩子的体温,老师每隔半个小时就给孩子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下来。现在我们试着整理这组数据,并借助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由于学生都有发烧的经历,所以他们能在生活化的素材中积极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理念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进行改编,引入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绪平.着眼于问题,应用于实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8(26).
[2]罗柱森.采用参与式教学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中应用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
[3]王淑平.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9).
(作者单位:江西上饶玉山县官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