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
2020-12-14黄蓉
摘 要:通识教育成为了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文章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经典阅读
随着社会舆论对高校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关注和质疑越来越强烈,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认可。然而,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所以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同时,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而且实践经验不足,所以我国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在发展理念和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建设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既注重英语专业语言课程和通识教育综合的跨学科交叉结合,又能从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避免西化,生搬硬套;如何创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这一文化沟通、价值传播载体的实践途径,为高校学生提高正确价值导向;如何建立客观、公平、科学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考核办法,保障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避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有流于形式的迹象,避免过分强调实践性。这些都成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基于这些问题对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建设实施路径进行研究。
一、国内外现状综述
20世纪初,通识教育在美国普遍开展,其后历经数次改革运动。2002年10月,哈佛大学启动了继1978年之后规模最大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以实施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核心课程制度进行改革。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就必须使其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4种能力,即“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照美国大学的模式建立了“新制大学”,开始实施“一般教育”,由此开始探索通识教育。台湾的通识教育从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是在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似乎是在寻求对素质教育的突破。所以,直到21世纪初才被引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00年至2003年,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创办“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意在重视原著经典的阅读,参酌中国古代书院和牛津、剑桥导师指导阅读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2005年,复旦大学实施六大模块核心课程通识教育体系,包括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强调传统经典的阅读。2009年创立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着重培养宽厚人文社科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学生要求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与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香港中文大学在2010年要求本科生必须研修通识教育课程。其通识课程包含“大学通识”和“书院通识”两部分,采用核心文本课程的必修课程方式,通过阅读中外经典,采用小组教学,读、写讨论等方式进行。
二、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现状分析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文章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此次调查对象选取部分2018级,2019级的非英语专业大一和大二年级的612名学生,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共发放问卷61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各项学习状况,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要求”和“实施方案”,结合国内外二语习得和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采用束定芳和陈冰冰等学者构建的需求分析模型,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首先,排在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学习需求前3位的是应考工具型(76.1%)、外在型(53.7%)及无动机型(32.4%);成就型(30.9%)和融合型(16.8%)排在最后。结果显示,华夏学院学生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学习需求中强调利己实用性,即学习时间短且提升效果明显,如学习大学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证出国、面试就业、考研等。选择“外在型”和“无动力型”的学生表现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薄弱或缺乏,无法支持长久深入的学习。“成就型”和“融合型”垫底说明学生的学习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基础、认知结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价值观等因素,这些因素属于注重个人成长的动机。其次,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在“国学选修课满意程度”上,57.62%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和较为满意,40.4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满意,还有2.89%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受访者认为学校开设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设置类别较少,希望加强。而在“增设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上,受访者反应积极,期望程度最高的是“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68.43%),其次分别是“时事英语阅读”(54.72%)、“生活英语点滴”(46.6%)、“英语畅谈中国文化”(42.8%)及“赏析名家文学(中英双语)”(38.5%)。
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学生更加关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工具型,目标性更明确。因此,大学英语通识课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参与度,达到我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实施路径
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当以传统的高校通识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基础,借鉴国內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路径的创新。
(一)建立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内涵
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或标准构建完整的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设置,以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覆盖,有计划的开设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实践体系。如开设?国学经典?、?中外诗歌赏析?、?中国人文经典?等课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丰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通过加强中西方文学经典诵读、开展学术讲座、主题文化沙龙等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文化内涵。经典阅读通过中西方经典文学的引入和比较研究,了解西方文化,传承中国国学经典。具体实施可采取课堂精渎、自学导渎、课外记诵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经典作品的“标准选目”,供全校师生选用
大学生对于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还是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想读不知读什么,想读不知怎么读。这就涉及到开列经典阅读书目和指导阅读的问题。经典作品作为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应该作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内容基础。而经典书目的数量有必要做到少而精,以免在目录前就迷失了方向。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隐性课程作用。校园文化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围绕经典阅读书目,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读书会等多种方式研读经典。将通识教育渗透到大学英语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样的通识教育对大学英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随着教育越来越国际化,包括哈佛、耶鲁、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都各自在校方官当上免费提供可观赏、下载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收集名校名家讲座,推进大学英语中英文影音视频资料库的建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利用网络APP平台分享学习资源,扩大学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多层次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考评体系
由各课程大类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特别是学生评教中要突出体现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和学习通识课程后的收获。教师对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加强形成性评价,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把文献阅读、项目任务、小组讨论、实验练习、课后作业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成绩考评中。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还有责任定期淘汰不合格的课程,同行评教与学生评教反映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的课程应该被淘汰,对学生要求很宽松,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投入严重不足的注水课程应该被淘汰。建立“以评促学”多层次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考评体系。
四、结语
通过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及文化选择,学生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培养成有智慧、有教养的高尚的人。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让他们具备达到精神与心灵自由的境界,实现意志自律,理性自决,道德完善,人格独立,信仰坚定,使自己的生命成长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精神和理念上的强大“支援意识”,能更好地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大学英语在通识教育中有重要作用,通识教育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贯穿于教育中,为培养高素质的“全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10.
[2]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3.
[3] 陈冰玲.母语传承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6):20-24.
[4] 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究,2004(06):76-80.
[5] 黎慧颖,傅福英.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J].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19.
[6] 李曼丽,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7]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8] 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
[9] 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育,2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19年教研立项课题:《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31。
作者簡介:黄蓉(1983- ),女,讲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