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途径

2020-12-14龚一鸣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大学生

摘 要:积极人格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积极人格教育迫在眉睫。文章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积极人格理论视域下,从学生个体、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五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人格;培育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校园恶性事件出现频次也在上涨,这与大学生的消极心理与心態脱不了干系。文章从积极人格教育出发,探讨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方法。

一、积极人格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新的研究取向,它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转向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强调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1]。积极心理学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强调研究良好人格的特质,要特别关注到人所具有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也即积极人格研究[2]。积极的人格力量可让人自信、喜悦、满足、感恩,有利于维护个体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拥有各种人格力量和能力来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让哪一股力量占据主导地位[3]。

积极心理学承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该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因而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来决定的,它认为“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积极心理学指出,外在的行为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生理机制产生着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结构等,Gottlieb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当人面临一个全新行为方式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显现出相应的可塑性和变化性,期间人的荷尔蒙水平和细胞质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提倡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主张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人格。20世纪80年代,塞里格曼在总结归纳之前的相关研究和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他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在面临挫折时,会归咎于自己,归咎于长期的、无法改变的永久的因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是暂时的,只限于此时此地的。20世纪90年代,塞里格曼的这些观点和他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

学者们对积极人格的内涵范围开展了广泛探讨。塞里格曼等人通过“VIA特征优势调查”对积极人格力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归纳了人类的六种美德力量:智慧、勇气、仁慈、卓越、公正、律己等,并筛选出与之相应的24项积极人格特质。Hillson等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正向的利己特质和与他人建立的积极关系,这两个维度是独立存在的。黄希庭从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出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当是自信、自尊、自强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是一个具有积极而幸福的进取者。刘志军指出,积极人格特质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乐观主义、主观幸福感和复原力[4]。

根据以上可得出,学者们普遍认为积极人格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和干预方式而形成的,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在积极人格理论视域下探讨其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途径

(一)学生层面

第一,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充分发掘和培养个体的潜力和能力是积极人格培育的关键。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比赛,激发自身对各事物的体验兴趣,在参与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身,提高自身把控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第二,树立正确归因观,保持乐观心态。由塞利格曼的“解释风格理论”可知,“乐观型解释风格”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归因观,胜不骄败不馁,面对挫折时要学会良性反思,通过参加其他有益活动来抵抗消极情绪的侵袭,适时释放压力,打破消极思维和情绪的桎梏,培育乐观的积极人格。

(二)教师层面

第一,注重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加强自控教育。由高中升入大学,学生极易自我放纵,作为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他控教育转变为自控教育[5]。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情绪情感和意志力、自控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注重自控、管理情绪等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教育学生警惕“任性、懦弱、懒惰、犹豫”等不良心理,引导学生自律自制,树立健康积极的人格。

第二,改变教学风格,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幸福感生成和自我成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用科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风格,提倡基于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形成对知识的认知;同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得每一位学生可以发现和相信自己的潜力,发挥创造性。

(三)家庭层面

第一,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家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6]。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很少居住在家中,但是家庭环境仍然会对学生产生重要且持续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其人生规划、为人处世、社会适应方面给予建议,这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

第二,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易采取溺爱的教育方式,但殊不知溺爱是学生消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容易形成懦弱、自私型人格,爱抱怨,不肯吃苦,经受不了打击。家长应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尊重理解他人等积极品质,帮助孩子树立积极人格。

(四)學校层面

第一,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密切联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格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校方要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让学校的每一堵墙、每一块石头、每一句标语都能“说积极的话”,给学生润物细无声之感。同时也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凝练校园精神,通过宣讲、校训等方式将其印刻在学生的心中;并定期开展各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第二,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积极的支持系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当遇到困境时更快地走出来,得到帮助的学生也更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对帮助心怀感激,从而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培养。校方应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系统,如勤工俭学、助学金等政策,让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安心完成学业,不会因经济因素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校方还应建立完备的心理辅导体系,如选修课开设、心理健康的测验和活动,解答学生的心理疑惑,帮助学生应对挫折,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五)社会层面

第一,创造积极正面的媒体环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网络密不可分,各新闻媒体,电视节目等传递的价值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应公正客观的报道事实,挖掘事物积极的一面,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宣传正能量,推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个体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发展。

第二,建立积极的社会政策,构建良好的社会系统。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良好亦积极的社会组织激发性机制,可使社会组织成员表现出道德上的卓越和实现个人价值。满足人民需求,让人民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我国从片面追求GDP到更关注生态文明,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更注重均衡发展、关注民生及弱势群体的利益。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生活在幸福祥和的社会大环境下,更利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

三、结语

大学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积极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放弃,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地生活。大学生个体、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切实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120-126.

[2] 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04):148-149.

[3] 黄日健,李艳萍.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04):183-184.

[4] 唐君军,管艳华.浅谈当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7(27):151-152+139.

[5] 邓勤勤,崔瑞峰.新形势下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传承,2015(09):114-115.

[6] 于骞.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7]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作者简介:龚一鸣(1996- ),女,汉族,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